APP下载

国际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CDIO工程方法

2018-01-17南瑞琴严三九

全球传媒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教育

南瑞琴, 严三九

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发展,“无人机”新闻、众包新闻等新闻生产制度和传播的全新形式都昭示着国际互联网时代进入了深度发展阶段。互联网对国家和私人生活层面的全领域介入,引发了人们对媒体、社会结构、政治运动等一系列潜在后果的广泛思考。互联网使得信息流动不平衡,或是互联网促进双向交流,立场双方各执一词。传媒生态正面临着全面重构。正如媒介学者Schudson(2015)曾言,传媒行业的发展和转型的速率往往超出理论界面的预期。网络使得全球舆论场日益融合。无论是西强我弱的客观局面,还是 “举国动员”与“政府助推”的“外宣”模式,在国际互联网时代越来越难以奏效。信息控制带来的不再是短期统一的“稳定”和“安然”,而是国际媒体的一致质疑。得失利害之间,回归新闻传播的本质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国际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应该如何操作?人才培养,是追随时代潮流,培养适应新兴媒介的新闻传播人才还是抓住新闻传播核心,培养“以不变应万变”的人才?成为摆在当前新闻传播教育面前的最重大问题。

一、 新闻传播教育“实践”理念的再思考

“从1923年最早创办的平民报学系算起,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走过近80年的历程”(蔡雯,2003)。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上,主要是仿照美国,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新闻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训练为教学重点。虽然之后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都有所微调,新闻传播教育大体上仍然遵循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目标,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材出版。适应性调整被看做一种成功经验,成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常见的路径依赖。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强劲崛起,社会人才需求与新闻传播教育出现严重脱离。这种脱离不单单表现在教育与媒介融合现实的严重脱离,其本质更是与实践的严重脱离。换言之,国际互联网深化发展的时代,学科在融合,新闻传播学理念在重构,体系在重塑。我们完全无法用先前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来应对这种社会变迁。新闻传播教育陷入了专业化与宽口径、学理性与技能性的双重两难和矛盾中,高等学校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要转危为安,关键是要梳理变化机制中的“不变”因素。新闻传播教育是为新闻传播行业培养优秀从业人员的专业教育,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性是其最大的特征。密苏里新闻学院创建人沃尔特·威廉姆斯(Williams,1908)在谈新闻教育理念的时候说道,“学习新闻最好的方式是动手实践”。当然威廉姆斯指的实践是新闻教育研究界所称的“密苏里方法”①这种办法力图将新闻教育和新闻机构合二为一,以达到培养学生顺利就业的目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为了应对新闻行业的挑战,开始要求学生学习多媒体报道技能,教授学生如何与读者用互联网互动,如何使用超级链接等互联网工具等。可以看出其对新闻“动手实践”和“新闻是一种专业”的教育理念仍然没有改变。但问题是上述适应性调整仍然是沿着工业化时代职业分工的理念进行的一种微调,无法适应移动智能时代,技术给予新闻行业大刀阔斧的生存业态的变化。具体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来讲,媒体机构用人机制的倒逼是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仍然在于教育理念能否跟上或者超越现实中的媒体实践。

二、 国际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三个新趋势

近20年左右,互联网的发展极速改变了世界,大大革新了信息的储存、分发、搜寻和消费的方式。这种连锁反应不仅表现在商业的各个领域,而且深入政治、医学、媒体、地理位置甚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社交媒体对于读者、观众和听众生活层面的全面介入,对传统的新闻传播,尤其是突发新闻报道的冲击可以说是釜底抽薪式的,以文化沟通能力为核心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要求(陈虹、郑广嘉,2015)。电视、报纸和广播虽然仍然存在,但不可否认,传统媒体正在经历“互联网化”②,互联网已逐步成为工业化之后的社会基础设施。互联网这种随着社会“人”而进行的深度普及,使得信息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方式与传统迥然相异。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这种挑战甚至构成了当前新闻传播业界的生存危机。在今天,一个互联网用户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连接另一个用户或平台,而不受任何限制。传统媒体或机构依赖的渠道优势不仅式微而且正在逐渐被取缔。今天的国际互联网不仅是让新闻媒介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值得信赖,更为关键的是它挑战了新闻的传统价值观,改变了新闻传播的传播形态。新闻传播的背景、传播的形态不同,人才所需要的核心要求随之也就发生了变化。

(一) 新闻传播进入“主动选择”的时代

国际互联网时代,信息丰富和沟通增多带来的是选择的丰富。例如,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选择关注或取消一个公众号,从而导致你无法强塞给他们不喜欢的广告,也是我们常常在谈互联网思维时候,常说的“去中心化”。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是有关键节点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信息的关键节点很明确,控制也很方便。监管部门一声令下,不愿意让人看见的信息就消失了,除非手抄本,但手抄本也很容易顺藤摸瓜。但在这个“主动选择”的时代,要收获控制的关键:你需要通过放弃控制,来收获控制。换言之,在主动选择时代,我们应该做的不是通过传统媒体现有的资源和权力去限制用户的选择,改变别人的行为,而是应该激发用户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互动中柔性影响。

(二) 新闻产品“商品化”

今天,计算机加速、拓展和放大了知识商品化的进程,新闻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必须要注重交易价值。传媒领域经济学告诉我们,产品偏重使用价值,商品偏重交易价值。传统媒体时代,电视的节目,报纸的新闻,广播的频道都因渠道的垄断,而尊崇“内容为王”,这和互联网时代对“极致产品”的追求同出一辙。但新闻产品的极致追求背后依托的是高昂的成本,这种成本必然要求相匹配的价格,从而影响到新闻媒体盈利模式的建立,因此,新闻产品要从“内容为王”走向“内容创业”③。归根结底,产品是一种情怀,可以追求,但新闻产品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怀层面,没有交易价值,没人愿意支付,新闻媒体尚难生存,何谈影响!

(三) 新闻传播组织“扁平化”④

如果说过去是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导致了组织机构的变革,扁平化组织成为一种机构自身追求的话,那么互联网社会的到来,就意味着扁平化的组织必将成为机构构成的主要类型。这种组织是由多个独立的个人为共同的任务而组成的联合体,运行不靠传统的层级控制,而是在定义成员角色和各自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密集的多边关系,交互式合作完成共同的目标。传媒集团原先的传统观念、科层式组织模式和旧的考核评价机制无法孕育出新业务,支持现有的媒体机构的生存和运转。网络信息化管理替代了原先组织层级传播。以工作流程为中心来构建组织结构,以团队作为基本的工作单位,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例如,上海观察“孵化”出80多个栏目,每一个栏目就是一个基本的生成单元。栏目实行主编负责制,主编享有充分的策划权、组织采编权、发稿权、考核权和分配权。考评机制仍然是对栏目进行评估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淘汰。这种重组,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分立单干的状况,而且重构新闻采编的生产流程,继而改变了新闻传播组织的架构。

三、 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项目管理化教学

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教育模式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国际知名院校共同研究的最新教学改革成果。CDIO的教学理念和指导原则是将工程教育视为一个培养工程师能力的服务业,以抽象的工程能力需求作为执行教育的标准,将教育过程置身于产品/系统生命周期的具体情境中,通过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团队设计和创新实践训练,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高水平人才。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建立一个以产品运行的全生命周期(研发、运行、维护和废弃)为载体,一体化的相互支撑和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在实践中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和能力的提高。

早在2005年,我国汕头大学工学院在顾佩化教授的率领下,就引入并实施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在之后举行的第二届CDIO研讨会上介绍了该校的教育改革成果。他们认为工程项目设计需要将功能、技术、经济以及环境、社会乃至历史的要求及其限制都要在设计的过程中体现出来(顾佩华等,2008)。后来师从MIT教授Ed.Crawley的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教授顾学雍博士(2009)在他的“数据库技术”和“数据结构”两门课中采用CDIO方法教学,将课堂环境演化为交换知识的市场,分享学习成果的同时展现作业独特的创造性,取得了显著效果,并很快以该系为试点向全校推广。“CDIO是基于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学习,是对课堂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查建中,2008)。目前,教育部已经开始在一些以工程为主的大学和院系进行模式试点,探索其向全国推广的可行性。新闻传播学教育虽然也将动手实践能力置于新闻传播学教育培养的核心素养中,但在实际教学中,各大高校通常采取加大实训力度或增加社会实践来实现培养目标,仍然未能解决实践和理论融合的困难,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落到实处。因此侯琰婕、丁颖(2016)提出可以借鉴CDIO模式来建构“以新闻产品为主线的项目化教育新模式,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为我们重新思考国际互联网时代,该如何培养新一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开拓了一种新的思考视野。

CDIO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四个主要能力目标,包括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学生将不再仅仅被动地对课本知识死记硬背,而是主动参与教学产品创制的实践项目,并在达成项目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动脑、动手、协作、创造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具体见表1:

表1 CDIO生命周期模型

有学者(雷环、汤威颐、Crawley, 2009)指出专业人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经验都必须通过时间积累和训练强度而获得,新闻传播学与此有相似之处。从表1可以看出,新闻传播培养可以从商务、技术、客户需求三个层面制定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目标、筹建设计项目模块、内容制作项目模块和媒体创业项目模块,组织学生按不同子项目节点任务在项目实践中完成新闻专业学习,完成整体项目的同时,可以同时检验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是否完成。CDIO作为一种周期模型贯穿在新闻产品、新闻生产和生产—传播—反馈整个系统中,其依托的重要载体正是项目⑤。项目就是为了创造独特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如开发一项新产品,策划一场婚礼,举办一场大型国际会议等。项目管理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的过程,包括对一系列目标的整体监测和管控(策划、进度计划和维护)。我们将上述这个运作流程称为项目管理教学模式。

在CDIO的12项标准中,CDIO的关联原则对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培养最有启发意义,这一标准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联,而不是具体的内容。能力和知识的教、学、做过程的关联都必须在具体项目中得到实现。从具体项目学习和实践以期得到同意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这样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具有新闻行业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很容易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从而利于学生自我培养专业素质,继而更深刻地理解新闻传播的理论原理,为解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方不能兼顾的长久困惑提出新的解决思路。

四、 互联网思维下的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 从“行业细分”到“项目模块”的培养目标

CDIO模式的教学以新闻产品为主线进行项目化的教育,势必带来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目前,我们国家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是基于专业课程设置的应用型媒体从业人员,其依托是由新闻学科本身提供各种课程,搭建学生的基础知识架构,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其他专业课程。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力图通过“2+2”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声音,德才兼备,富于创新”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其中课程学分仍然占总学分的81%,可见传统新闻传播教育教学中的知识仍然局限于专业学科设置的学科知识。而CDIO教育模式中的“知识”概念因为要完成项目任务,就从新闻传播专业理论知识扩大到完成项目任务更广阔的知识范畴。文史哲商法等领域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以项目完成为教学任务子目标构成的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构思、设计、执行和运作(CDIO)能力。所以,在制定具体培养目标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认知;专业技术操作与创新;媒介产品或媒体策划、开发与运营;个人职业能力;职业责任与社会担当;沟通表达与合作;社会价值与引导。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层次更为具体的操作指导,接下来,我们着手制定更加细致的目标层级。

(二) “任务主导型”的课程体系结构

目前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 “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因课堂环境与实际操作环境差别过大,理论知识只能等待操作和使用中被动偶然的验证,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因此大幅度降低。而美国大学国际新闻人才多学科复合培养(王春枝,2013)试图克服传统课堂专业化学习带来的弊端,但仍然无法避免学习与实践两环节某种程度的脱节,专业化的组织学习难免沦落成为一种无序的学习流程。事实上,在新闻传播业界已经开始出现自由化的项目生产单元,如上海观察新架构“孵化”出80多个栏目,每一个栏目实行主编负责制,作为基本生产单元,主编享有充分的策划权、组织采编权、发稿权、考核权和分配权(中国记协专题组,2016)。这种新媒体技术发展下的创新融合无疑与CDIO的项目管理化教学不谋而合。CDIO的项目管理化教学模式,强调学校和教师必须以人文科学的理念和系统工程的手段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以项目为主要抓手,将新闻传播教育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拓创新,并且不断查找自身的不足。因项目需要,知识的传递不再以课堂为唯一的渠道,可由多种管道获得,而学校与课堂只是学习活动的一个环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毕业作品的总目标来进行课程设置的。整个课程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任务主导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图

课程体系由“交叉学科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践模块”、“毕业设计”四部分构成。其中,大学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主要完成交叉学科通识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完成社会认知层面和核心专业所必须具有的专业理论知识目标。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至毕业答辩之前,学生们围绕实践项目模块方向,进行项目问题的提出、构思、设计、执行和运作。其中,内容项目部、广告项目部、数据新闻可视化项目部和全球新闻项目部都是以新闻作品为项目总目标;而公共关系项目部和媒介经营项目部是以具体运营媒体或参与的公共活动为项目总目标。具体而言,内容项目部课程族群如下: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新闻编辑(音视频编辑)、版式策划与设计、新闻摄影;广告项目部课程包括:广告策划、广告创意、策略传播原理、国际广告法;公共关系项目部课程组群包括:公共关系、网络传播、舆情;媒体运营管理部课程组群包括:传媒产业发展、媒介发行与销售、媒介经营与管理;数据新闻项目部具体组群包括:计算机辅助报道、可视化新闻制作、地图和信息图表、数据新闻概论;全球新闻项目部课程组群如下:跨文化新闻传播、新闻英语、美国媒体文化、英国媒体文化、新闻传播英语技能训练等。

(三) 产学研、做中学的过程考核方式

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同样也伴随着能力考核方式的变革。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考核首先是“过程性考核”而不是结果性考核。学生提出问题的理论认知能力、解决问题中的理论指导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子项目的进度执行报告、作品的质量审定能力、创新能力、社交与沟通能力等,都是考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多项目综合能力考核,不仅促进了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考核方式的成绩评定可由教师评定、同行评定、社会评定、企业评定等多种角度,在更加科学评价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能完成学校与社会需求的完美对接。具体分类见表2:

表2 过程考核分类表

续表

五、 结语

当然,我们借鉴CDIO工程法对新闻传播教育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原因之一在于,CDIO标准参考的是工业界的需求(如波音公司的素质要求和ABET的EC2000标准)制定的,能够完全满足产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而处在大变动中的新闻行业正在重构,其业界的需求和标准尚在修正之中。教育从来追求的是长期目标。无论是设计单一课程,或是设计一个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系统,其宗旨都在于群体或个人能力的培养,而不只是训练一套未来必然过时的技术。因此,新闻传播学教育要从系统全盘的角度着手,一个理想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不但要争一时,更要争千秋。这个目标虽然远大,但对于教育人员来说,它不仅是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一个实践与运行教育系统的抽象规范。也许背后的理念就是,学校的功能不应只要求学生被动地熟记现成的知识内容,更应帮助学生培养一种自主学习和探索新知的习惯。从产业的战略角度来看,教和育只是手段,建立学习和创造新知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目标。一个国家只有建立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哲学观,该国的产业体系才有可能具备掌控自主知识产权的潜力。

国际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在未来的新闻传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界与业界、各学科之间的多重联合,需要建立新型的适合新闻传播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在项目为任务脉络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国际、国内交互的全球视野,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所特有的政治洞察力。这一类型的人才培养需在学校内部形成横向和纵向的完整链条,同时这一类型的人才培养不仅局限于院校,媒体实践过程中所需要的新闻实践需求亦可进入学习研究领域,真正将新闻传播学科的产学研一体化落到实处。这是未来美好的愿景,也是未来时代发展的趋势所在。

注释

① “密苏里方法”(Missouri Method)——学习新闻和广告最好的范式是通过实践,而实践机构与学院相关,又相对独立,全部面向社会。富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的编辑,学生们按照体育、社会、教育、司法、政治等条线跑新闻。这种学习方式被称为密苏里方法。

② “互联网化”是由易观国际(Analysis International)于2007年提出的概念,是指产业或企业的内部流程及外部活动与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相结合,或被互联网改造。互联网化可以是对传统商业流程中某环节的直接替换,也可以是再造商业流程本身(简化、优化或重构),还可以是创造新的商业流程。

③ 内容创业: 以创造高质量的内容为手段的创业方式都是内容创业。事实上,自媒体、公众号只是内容创业的一种形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上阅读量过百万的爆款文章,华尔街见闻推送给用户的全球实时金融资讯,优酷上美妆达人上传的化妆视频,晋江上连载的网络小说,YY直播里美女主播唱歌给用户听……无论在哪个平台,形式如何,风格深刻或娱乐,只要发布的内容有市场,都是一种内容创业。

④ 所谓组织扁平化,就是通过破除公司自上而下的垂直高耸的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裁减冗员来建立一种紧凑的横向组织,达到使组织变得灵活,敏捷,富有柔性、创造性的目的。

⑤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在其出版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PMBOK)中为项目所做的定义。

蔡雯(2003):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观察与思考,《国际新闻界》,第1期,67-73页。

陈虹、郑广嘉(2015):全球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现代传播》,第5期,140-143,148页。

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庄哲民、陆小华、熊光晶(2008):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1期,12-20页。

顾学雍(2009):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清华大学创新性工程教育的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1期,11-23页。

侯琰婕、丁颖(2016):基于CDIO工程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中国报业》,第9期,88-90页。

雷环、汤威颐、Crawley, E.F.(2009):培养创新型、多层次、专业化的工程科技人才——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人才理念和培养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5期,29-35页。

王春枝(2013):美国大学国际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国传媒科技》,第18期,109-110页。

查建中(2008):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3期,1-6,9页。

中国记协专题组(2016年7月18日):媒体融合风口 如何乘势起飞,获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6-07/18/c_135520657.htm

Frank W. Rucker, Walter Williams. (Columbia:Missouri Publishing Association Inc.,1964.), 164.

Schudson, M. (2015). Why predict? Retrieved from http://www.niemanlab.org/2015/12/why-predict/rr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车内教育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教育心得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让教育成为终身之择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