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创新与专业坚守: 新闻传播教育何去何从?

2018-01-17陈昌凤

全球传媒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专业性专业课程

陈昌凤

在信息传播飞速变迁的今天,新闻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如何发展创新模式成为新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新媒体技术引爆了颠覆式革命,使新闻传播教育与新闻传播业态的鸿沟空前拉大,新闻传播教育界的反应相对迟缓、变革意识不强,与业界和社会需求差距甚巨(张涛甫, 2017);有学者认为,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于业界的需求,业界实践已经远远抛离了教育界:例如在全球传播、大数据、数据新闻、社交媒体、文化产业、政治参与、社会转型等领域,大多数学校的新闻院系都没有跟上新闻传播实践的发展和需要(张昆,2016);新闻教育与市场脱节,割裂新闻专业理念的培育和新闻传播技术的培养,培养方案陈旧落后,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理工科背景教育的师资严重缺乏(孙晓彦,2015);有学者认为,新闻教育亟待探讨的共性问题包括新闻教育规模及人才培养定位、新闻教育的创新与守成、师资队伍建设、复合型人才培养、专业硕士教育、资金与实验条件保障等(蔡雯,2017)。

新闻教育中有一个永恒的话题,即专业性,不同时代的学者们先后论述过。无论技术如何变迁、时代如何发展,新闻传播的专业性是需要坚守的。什么是新闻传播的专业性呢?新闻专业性是不是有一个亘古不变的界定?不同时代背景是否赋予其不同的内涵?新闻传播教育又该如何去适应和革新专业性呢?在中国提出建设双一流教育建设目标的背景下,本文以世界一流大学新闻学院的教育实践为例,探讨这些问题。

一、 新闻专业性及其养成

笔者在此谈的是“专业性”而不是“专业主义”,主要聚焦于新闻传播的实践,探讨目前新闻职业化、专业观念与新闻传播教育实践的互动关系。此外笔者认为,新闻专业性的建构并未达到理想的“主义”,其基本的内涵也模糊不清、变迁不定,很难称作“新闻专业主义”。

在我国,尽管新闻业已经置身于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学界和业界却在愈加热烈地讨论“新闻专业主义”。自2017年以来,专业与学术刊物和微信公号又有多篇文章在论说“新闻专业主义”,并迅速地分化为学界与业界两种话语立场,几乎无法调和,或者说学界本来也不想调和,业界则执意认为存在调和必要。从学界的源流来说,新闻专业主义从未被完整建设;从业界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报道最基本的事实”,还是发表“负责的言论”,无外乎“抗议”。新闻院校碍于专业所限、学科壁垒、师资力量,并不能教授专业主义;而媒体行业,并不能负责地、稳定地产出专业主义的成果(宋志标,2017)。

专业性既包括职业的独特性、具有的社会声誉,也包括业务的专门性知识和技能(需要专门训练而掌握的),还包括专业机构为了保证业务运行而实施的机制、从业者应当践行的伦理准则(Larson,1979)。从新闻实践中演进而来的新闻专业性,一直是与时俱进的,既包括具有标识性的独特性、业务知识和技能,也包括机制、伦理观念等不同层面的内涵。可以说,与其他专业一样,专业性是新闻业标识、存在的合法性,是其维护尊严的基础。

新闻专业性是如何养成的?新闻专业教育是不是必不可少的?新闻教育者与新闻业界对新闻教育有多大程度上的共识?在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等媒体从事新闻工作40多年、担任波因特研究院 (Poynter Institute) 培训主任的芬伯格(Howard Finberg)于2012年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调查了1975位新闻专业工作者和教授对新闻传播学位重要性的看法。被调查者42%来自学界,34%来自业界,11%为独立工作者,其余13%为学生。当被问及“新闻学的学位,对理解新闻业的价值有多么重要”时,95%的学者都认为那是非常重要或极其重要的,而业界仅有56%的人这样认为,相差几乎40个百分点;当问及“新闻学的学位对学生们的采编报道技能、能力有何价值”时,96%的学者认为非常重要或极其重要,而业界仅有59%的人这样认为,认识的差距也相当大。①2013年的调查也大致相当,持新闻学学位对技能学习具有重要性这一观点的,学者降到了80%,业界只有25%,而且39%的学者认为新闻教育与传媒产业变革关联不大或毫不相干,而48%的业界人士也持同样观点。②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新闻专业性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是高于实践、技能的观念层面的概念。实际上,它从来都不可能脱离实践和技能,它之所以独立成为职业,自然就是有专业的实践和技能的。实务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新闻观念又从何谈起?但是我们许多学者至今还是不屑于将实务技能的培养,视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不肯承认“术”是基础。许多新闻学的教师长期,甚至完全脱离实践和业务,只是做形而上的学问,教学也与现实的、活生生的实践脱节。我国长期以来师资的实务背景缺乏,学院的同质化成为发展的障碍。笔者较长期跟踪关注国际知名新闻学院的师资学术背景,2015年的统计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曾有媒体工作经历的在职教师比例高达92.1%,36.9%的教师有超过30年的媒体从业经历,偏重新闻业务训练,多年来已经成为传统;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伯格传播学院的在职教师虽然70.8%并未有过媒体从业经历,但是所有的教师均拥有博士学位,学科背景涵盖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法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综合学科背景下进行学术研究是其传统(陈昌凤、王宇琦,2015)。另据统计,2016年秋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媒体与新闻学院55位全职教师超过一半拥有10年以上的业界工作经历,28位兼职教师大部分是在职资深媒体人士,近年学院的教师招聘都把数字媒体工作资历作为必备或优先考虑条件。目前,40%的全职教师有丰富的数字媒体工作或研究经验。另外,学院积极对在职教师进行数字媒体技术培训,使之跟上最新科技的发展(林渊渊,2017)。

如今许多新技术带来的技能需求,多数新闻院校已经完全不能跟进,学生或从业者只能依靠自己的自学、不成体系的短期班的培训。在美国,新闻“数字证书”学习成为热潮,都是社会或学院的临时培训完成的。前述芬伯格开创了波因特研究院的学习网站“新闻大学”(News University),在大学新闻教育之外另辟蹊径,并且给新闻传播学教师开设了网上培训课程。新闻专业教育到底如何系统地加强新技术方面的培养呢?

二、 新闻教育界用什么与业界对话?

曾有专文介绍当今美国10个新兴新闻岗位,包括《今日美国》新闻网设的受众分析员(Audience Analyst)、应用技术创新引领员(Creative Lead of Applied Technologies),CNN等设的参与编辑(Engagement Editor)、社会发现总监(Director of Social Discovery),此外《华尔街日报》设有移动项目经理(Mobile Project Manager)、《华盛顿邮报》设有直播编辑(Live Editor)、《赫芬顿邮报》设有虚拟现实编辑和拼接员(VR Editor and Stitcher)等岗位。从中可见传统媒体对于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即使是传统的编辑岗位,也赋予了更多的洞察力、内部协调的职责,而且用户需求、体验和互动应是当下新闻产品制作与传播的核心考虑因素。近20年来,专业新闻媒体所需要的从业者的学科背景,已经从新闻传播学,转向更多元的学科领域,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及其他各类人文社科领域,如今又加上了信息、计算机工程等领域。以《人民日报》2017年校园招聘为例,其21个岗位、 72人中,采编业务岗位占14个、共59人,其中只招新闻与传播专业毕业生的是2个岗位、共27人(包括1岗位招新媒体方向10人),非新闻与传播类方向9个岗位、20人,新闻与其他专业方向混合3个岗位、共12人。③

同时传统媒体及其网络亟需技术人才。以互联网人才招聘网拉勾网④2017年10月14日为止的招聘信息为例,《人民日报》在拉勾网发布招聘客户端首席技术官(月薪5~6万元);环球网招聘国际新闻频道编辑,要求“有一定计算机基础,对网络页面代码构成有一定了解,能够熟练使用Office,Dreamweaver,FrontPage,Photoshop等办公、网页和图片处理软件”;人民网招聘8类岗位共21人,包括藏文编辑、德文编辑、文化频道编辑、视频编辑等在内的岗位,都对网络技术的掌握与运用提出了要求。《新京报》的“动新闻”招聘若干岗位,也均有新技术的要求。上海报业集团的《新闻晨报》招聘时政记者,要求“适应全媒体工作形式,熟练运用社交媒体,撰写社交媒体稿件,具备文、图、小视频、社交媒体碎片化报道的综合能力”。 旗下的“周到上海APP”正在招聘5个岗位的人才,营销策划经理岗位要求“热爱互联网,是微信、微博的重度用户……有公众号、今日头条、百家号等平台运作经验优先”。与此同时,非专业性新闻媒体、信息平台的技术型人才、会运用新技术的人才需求,更是不断攀升。

在信息传播飞速变迁的今天,如果还是以传统的、静态的眼光去看待新闻业,用传统的客观、中立、不偏不倚的特性,以惯常程式化的新闻生产视角去理解新闻业的专业性,显然很难符合新业态下新闻业的逻辑。比如,新闻生产正在从组织化变迁为个体化,内容创业者、自媒体人已经掠去了大量的注意力;技术正在深深影响信息的生产,比如大数据、智能化、移动技术,已经在改变生产的内容、形态,并且重塑生产者—消费者的概念与关系;互联网正在颠覆传播观念,甚至在号称最具专业性的国际主流新闻媒体网站上,都很流行“原生广告”,等等。因此,专业性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概念与逻辑上,业界的要求已经不同于传统,如果我们仍然只是使用熟悉的定义、术语和原理,去诠释不断变革中的新闻业和信息传播,就很难反映变迁中的现实、跟上业界发展的步伐。

为此,新闻与传播教育也必须跟上业界的发展步伐,并且要努力具有前瞻性。不要用新闻专业性是外在于实践、高于实践的“理念”作为借口。专业性或专业主义从来无法外在于新闻业,它是深深根植于实践之中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Nicholas Lemann在2009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将新闻教育概括为3个方面:培养技能、价值观和智力素养。技能教育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通过它才能体现出新闻学的价值观。

新闻与传播学界一直存在难以与业界对话的窘境。美国新闻业赞助基金会(Journalism Funders,包括 Knight Foundation, McCormick Foundation, Ethics and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 Foundation, Scripps-Howard Foundation, Brett Family Foundation, and Wyncotte Foundation六大基金会)于2012年8月3日公开发布了一封“致全美大学校长的公开信”,敦促校长们切实加强和加速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学改革,要求新闻学院实现“再造”。信中引用了2011年出版的《卡耐基—奈特之未来新闻教育的倡议》(CarnegieKnightInitiativefortheFutureofJournalismEducation)中的模式——“21世纪新闻教育项目”中采用的“医院式教学模式”以更专业的课程教授学生报道新闻。这些课程教给学生数据创新的能力、开放协作的工作模式。这些对美国新闻教育至关重要的基金会一致坚称:学界必须引领改革而不是抗拒改革。如果新闻学院不能与时俱进,基金会将来就不予资助。⑤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评估委员会(ACEJMC)近年也在考虑革新评估标准,其理念是:新闻院校应当让学生学成后有能力求职成为记者企业家(journalist-entrepreneurs)或新闻技术人才(journalism-technologists)。评估委员会将重点关注新闻教育中技术与创新的重要性,要求更新设施等。

国际知名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向来有偏学术型、偏实践型、偏人文素养型等不同类型。哥大有偏实践的传统,但哥大新闻学院Nick Lemann院长在21世纪改革中一度以重视素养型教育为其新方向,于2005年新推出文学硕士项目,大有宣告坚守传统、不向潮流低头之势,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解读能力,以弥补素养方面的不足。但是2010年Lemann院长在公开演讲中又指出:新闻业需要能迅速上手的从业者,新闻学院应将实践搬进课堂;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从事新闻和信息创业,新闻学院要提供创业课程;优质内容仍然是重要的,新闻学院要培养学生基本的技能……他在2012年卸任之时强调说:学院最大的事莫过于数字革命,已经有好几代人在为之努力。⑥2011年秋季起,哥大开设了新闻与计算机双学位硕士项目,帮助学生成为“新闻应用程序的数据开发专家”。⑦哥大的课程包括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高难度的课程。领先的新闻传播院系不约而同更新课程,走向更融合的道路。一大潮流是文理工融汇,尤其是新闻传播学与计算机专业的融合(陈昌凤、张小琴,2014)。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的计算机与新闻专业,成为一个标志。

新闻传播学界需要不断更新理念和技能,加强与科技领域的融合,才能与飞速发展的业界展开对话。凯文·凯利称:“科技正在将所有生物的思维缝合在一起,把世界包裹在电子神经构成的振荡外套中。”科技是生命的延伸,它与生命一样需要提高效率、增加机会、提高自发性、提高复杂性、提高多样性、提高专门化、提高普遍性、增加自由、促进共生性、增加美感、提高感知能力、扩展结构、提高可进化性(凯文·凯利,2011)。如果通过广泛跨学科的努力,将这些提高用以提升新闻传播领域的教育与实践,将会有广阔的前景。目前的困难是,相关的学科如计算机、信息工程、心理学等硬科学领域是强势学科,新闻传播这类软学科与之相比,明显弱势,很难真正平等合作,更难达到交叉融合。只有少数优势学院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目前跨学科做得比较得心应手。

三、 技术潮流中新闻教育的一个抓手: 数据教育

新技术潮流中新闻教育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专长?简言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专业责任与担当、专业技术能力、产业知识与商业智慧(了解业态、用户)。前两者在传统新闻教育中一直是加以强调的(其中科学素养未引起足够重视),而后两方面则是我们一直缺乏重视的。

比如,目前越来越多的用户和流量正集中到算法类平台上。2016年,第三方监测机构易观发布了一个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数据:2016年,在资讯信息分发市场上,算法推送的内容将超过50%。那就意味着,我们今后获得的信息将主要由“智能机器人”在幕后工作生产,曾经不可或缺的“人工编辑”角色则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2015—2016年,国内各大传统门户客户端纷纷加入算法潮流,BAT (百度、阿里和腾讯公司) 在2016年也悉数出手。各种资源开始向算法推送聚集,算法已经成为几乎所有主流资讯分发产品的标配。人才需求也反映了这样的变动。2016年中,主要资讯客户端及视频类网站的招聘统计表明,在内容分发环节,各大机构对于算法工程师的需求大于人工编辑(严九元,2016)。

资讯类平台招聘编辑与分发人员情况(截止日期2016年7月16日,拉勾网)

数据类信息已经被普遍化运用的今天,学生的数据素养、运用和分析能力还需强化。即使在美国,这类教育也严重缺乏。2015年,美国奈特基金会资助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调查的113个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项目(约占美国参与ACEJMC评估项目的四分之一)中,未开设数据和计算技能(data and computational skills)的新闻课程占47.79%,其余项目开设了一门至数门数据和计算的新闻课程:约23.9%开设一门(通常只是介绍性课程),12.4%开设2门,15.9%开设3门及以上。编程类课程,87.6%的项目未开设,5.3%开设一门,4.42%开设2门,2.7%开设3门及以上。⑧

一些领先的院系已经在加强这方面的要求和教育。在美国排名前15名的综合大学中,仅有一所大学开设了新闻与传播类本科,就是西北大学梅迪尔学院。该院在经过学科的整合之后更名为“梅迪尔新闻、媒介、整合营销传播学院”(Medill School of Journalism, Media,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其课程设计体现了对媒介产业以及与此相关的数据挖掘、分析和算法设计能力的重视。该院本科各专业方向均开设了6门左右的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并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程。该院将算法、编程、数据挖掘的相关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中,在本科和硕士培养中均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新形态传播技术的能力。本科开设的“数字媒体时代的用户数据收集与分析”课程,系统讲授用于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工具和方法,使学生借助统计学和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得以更全面了解新闻业的格局,特别是受众、用户结构及其特征。另一门由该院数字创新项目主任里奇·戈登(Rich Gordon)教授开设的跨学科课程“网络社会中的新闻业”,则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社交网络分析和开发技能,涵盖网络分析、社交媒体分析以及搜索引擎优化等内容。在该课的引领下,学生们运用新媒体技术创办了多个数字媒体项目或媒体产品。

梅迪尔学院硕士项目的必修课程,除了媒介伦理法规课程以外,学生还必须从四门数据素养课程(data-literacy course)中任选其一,这四门数据素养课程包括:公司数据报道、受众观察、内容分析以及数字媒体报道。其中,数据公司报道重点培养学生在公司报道中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比如识别有效数据来源、评估数据准确性和价值,以及从海量数据中寻找有价值信息的基本技能;而数字媒体报道课程主要介绍用于多平台报道的数字工具和数据可视化技能,并讲授如何将交互性图表纳入报道中,以服务于网页和移动端的可视化报道。此外,为了紧跟数字化媒介的发展趋势,梅迪尔新闻学院还专门开设了“Java互动报道”课程,该课程指导学生运用Java编程语言和网页开发技术,学习如何为传统新闻报道增加互动性,并学习抓取报道数据、开发新应用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在网页开发实验室的实战演练中掌握互动性新闻报道的基本技能。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梅迪尔新闻学院也要求学生熟练运用最前沿的媒介技术进行新闻报道。该学院开展的“全球新闻驻地计划”(Global Journalism Residency Program)使学生有机会去往南非、拉美等地的几十家媒体机构实习,将最新的媒介报道技能运用于全球新闻报道的实践中。

数据教育可以成为目前技术紧迫态势下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抓手,由此去培养和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产业知识与商业智慧。目前一些非专业院校开设的继续教育项目,如欧洲新闻中心(EJC)、波因特新闻大学(Poynter News University)、国际记者网(ijnet)、数据学院(School of Data)等项目的在线教育可以为专业教育提供很多启发。大学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展的记者和新闻机构培训项目,如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新闻学院与奈特基金会于2012年合作开设的奈特新闻中心(The Knight Center for Journalism in the Americas),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经验。数据教育在新闻传播领域,应包括目前已经在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理念、方法和技能,以及向未来探索的价值观与深度开发,要创设新型的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的数据素养,挖掘、理解和运用数据的能力与方法,数据时代的价值观与伦理准则,新的规制政策,从而更好地理解信息生产的社会意义、信息与用户的关系、生产者—消费者的关系以及媒体的商业运行规律与规则,并融会贯通去创新、创业。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研究”(批准号:14AZD038)的成果。]

注释

① Howard Finberg, Journalism education cannot teach its way to the future, June 15, 2012.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oynter.org/news/journalism-education-cannot-teach-its-way-future

② Poynter Institute, Poynter Announces Results of 2013 Study on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August 9, 2013.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oynter.org/news/poynter-announces-results-2013-study-future-journalism-education

③ 参见人民日报网,2017年10月1日。

④ 据其介绍,是一家专为拥有3~10年工作经验的资深互联网从业者提供工作机会的招聘网站。

⑤ Journalism funders call for “teaching hospital” model.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earchlight sandsunglasses.org/journalism-funders-call-for-teaching-hospital-model/

⑥ Jeff Sonderman. What’s next for Columbia’s Journalism School as Dean Nicholas Lemann steps down. October 10, 2012.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oynter.org/news/whats-next-columbias-journalism-school-dean-nicholas-lemann-steps-down

Richrd Edelman. The Journalism School of the Future. April 7, 2010.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elman.com/p/6-a-m/the-journalism-school-of-the-future

⑦ Journalism Schools: Surviving or Thriving? Editor & Publisher, 2011.8.

⑧ Charles Berret and Cheryl Phillips. A crucial skill that most J-schools aren’t teaching. APRIL 1, 2016.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jr.org/analysis/data.php

蔡雯(2017):新闻教育亟待探索的主要问题,《国际新闻界》,第39卷第3期,6-18页。

陈昌凤、张小琴(2014):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第S2期,23-25页。

陈昌凤、王宇琦(2015):创新与坚守:美国经验与新环境下国内新闻教育路径探索,《国际新闻界》,第37卷第7期,26-35页。

凯文·凯利(2011):《科技想要什么》(熊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原书 Kelly, K. [2011].Whattechnologywants. New York: Penguin Books.)

林渊渊(2017):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新闻专业技能教育考察,《青年记者》,第18期,100-101页。

宋毅(2017):融媒体时代美国十大新兴新闻岗位,《国际传播》,第2期。

宋志标(2017):专业主义的闲话及懒语重建巴比塔,(2017年10月13日)(微信公众号)。

孙晓彦(2015):新媒体条件下新闻专业教育反思,《中国成人教育》,第11期,151-153页。

严九元(2016):算法时代到来,工程师能取代人工编辑吗?(2016年8月17日)《钛媒体》(微信公众号)。

张昆(2016):一流大学传媒教育定位的困惑与思考,《新闻记者》,第2期,54-59页。

张涛甫(2017):传播新业态倒逼新闻传播教育转型,(2017年6月28日)《文汇报》。

Larson, M.S. (1979).Theriseofprofessionalism:asociologicalanalysi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猜你喜欢

专业性专业课程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声博雅徐兆宪 音响零售,品牌+专业性不可或缺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中调协下发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人民调解员登记通知
中宇银太陨石鉴定有限责任公司:专业性陨石鉴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