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低体温成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2018-01-17刘普可王虎李巧梅王仁强
刘普可 王虎 李巧梅 王仁强
(安康市中医医院 陕西 安康 725000)
体温是人体最为基本的生命特征之一。只有维持正常的体温,人体才能进行生理代谢。据文献报道,在手术中,患者低体温发生几率为50%至70%[1]。术中低体温将对机体的凝血功能、肾脏功能、心肌收缩及药物代谢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存在术后并发症增加的风险。围手术期内,应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
1.术中低体温的概念
术中低体温是指在手术中,在麻醉情况下人体出现的非控制性体温下降的现象。该问题是外科手术及麻醉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2.术中低体温的成因
术中低体温的成因主要受心理、医护、环境、年龄及麻醉等因素的影响,具体可包括:
2.1 心理因素
围手术期内,由于患者情绪紧张、恐惧的原因导致血液重新分配,对回心血量及机体微循环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引起低体温现象的发生。
2.2 医护人员保暖意识不足
术中,医护人员对患者护理不到位,保暖意识不足,未能在患者进行术中、麻醉复苏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遮盖保暖措施,导致低体温现象发生。
2.3 手术室环境因素
通常而言,手术室适宜的温度是21℃~25℃。但大量实践表明,患者处于全身裸露和麻醉的状态,对于患者而言,21℃的室温是冷环境,且术前患者需要经过皮肤消毒和术中的非手术部位、体腔暴露、层流手术室常规温度及室内空气的快速对流,都是导致患者下降的客观原因。
2.4 输液与输血因素
术中,为了保持患者身体机能,常需要输入液体或库存血,而液体和库存血以常温或低温保存,大量输入液体或库存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体温。据报道,500ml库存血液在10min内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0.5℃~1.0℃[2]。
2.5 麻醉因素
患者在麻醉药和肌松药的作用下,其身体机能相对减弱,产热减少,且药物对患者的体温调节系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进而影响患者自身体温调节。根据研究表明,在全麻药物的作用下,患者对低温的反应阈值下降幅度可达5℃。
2.6 患者自身因素
在手术患者人群中,老年人和儿童易出现低体温现象。老年人因代谢率低和体温调节易受干扰等原因,容易出现低体温现象;儿童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全,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易受环境温度影响。
3.术中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3.1 影响循环系统
术中低体温将直接影响患者窦房结功能,导致传导率降低,并对影响患者心率和心输出量。同时,在低体温状态下,患者的外周血管将收缩,造成血浆中儿茶酚胺升高,从而使氧耗量、心脏做功以及外周阻力增加,血液载稠度上升, 最终将造成患者心率失常、心肌缺血问题。
3.2 影响凝血功能
术中低体温现象将影响患者体内循环血流,造成患者血液中血小板数量降低,并影响血小板凝血功能,从而导致患者机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3.3 切口感染率增加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术后寒战现象发生,导致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增强,抑制氧的释放,并容易出现血浆皮质醇浓度增高现象,造成抗炎症和促炎症细胞因子失衡,从而造成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
4.术中低体温预防措施研究
4.1 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术前情绪波动引发的低体温问题,应在术前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降低低体温发生风险[3]。
4.2 调节环境温度
研究表明,手术室温度保持在22℃左右,能够改善老年人及儿童术中体温过度下降的问题,且能够满足微生物及医护人员舒适工作的要求。
4.3 自然保温
在手术过程中,在患者非手术区域放置隔热物品是降低患者机体热量散失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通常以棉被、肩垫、手臂保暖棉蛰等对非手术区域的四肢及躯干部位进行覆盖,以减少热量的散失。
4.4 液体加温
在输液、输血前,对液体和库存血进行复温处理,能够有效防止患者输液、输血过程中低体温现象的发生。
4.5 充气保温疗法
当前,充气保温疗法是公认最为有效、可行性最强的方法。充气保温装置通过屏蔽辐射、对流两种加温方式实现患者机体的保温。
4.6 减少散热
在手术过程中,以适宜温度的冲洗液冲洗患者胸腔、腹腔,并使用适宜温度的盐水纱布对患者脏器进行覆盖,能够有效降低机体散热,保持患者体温恒定。
4.7 复合保温
复合保温方法是在上述方法的综合应用,即以棉被覆盖患者非手术区域的四肢及躯干部位、使用加热毯、对输液输血进行复温处理和冲洗液加温等方法,维持患者体温正常。
4.8 术中加强体温监测
对患者体温进行有效的监测与调节,是保证麻醉手术成功、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体温的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和防止低体温发生风险,降低低体温并发症发生几率。
5.小结
随着医疗理论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手术技术日益复杂化,导致术中低体温成因越来越复杂,影响了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针对该问题,采取何种措施进行防范,降低术中低体温发生几率,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