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葡萄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
2018-01-17
北碚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有春早、夏热、秋短、冬迟特征。最高气温44.3℃,最低气温-3.1℃,年平均气温18.2℃。气候多湿、日照偏少、夏季高温,是长期制约北碚葡萄产业发展的因素。随着品种筛选、设施栽培、霜霉病防治等葡萄栽培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农业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北碚区葡萄产业迎来了新机遇。
一、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区位条件优越,发展鲜食葡萄优势明显。北碚地理气候条件适宜,并且具有发展早熟鲜食葡萄的优势;作为重庆市两江新区的重要板块,北碚航空、水运、公路交通便捷,鲜食葡萄可就近通过立体的交通枢纽及时发往全国各地;随着周边城市经济发展迅猛,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葡萄鲜果市场非常活跃,优质的鲜食葡萄市场价格偏高,经济效益明显。
重视发展,着力落实农业政策。2016年全区农业总产值23.8亿元,同比增长2.5%;农业增加值16.3亿元,同比增长2.5%;大力发展蔬菜、花木、林果、名优鱼等特色效益农业,新(扩)建蔬菜、林果、特色渔业等标准化基地34个,特色效益农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5%以上。积极开展休闲农业整体营销,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全区累计流转农村土地超过0.6万hm2,土地流转率达32.1%。积极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494个,家庭农场28家。依据国家发改委、农业部陆续发布的多项农业政策,我区将加大政策、资金及技术的扶持,把特色效益农业与第三产业有机融合,打造以葡萄、猕猴桃为主的休闲、观光、体验式农业。
栽培面积逐年增加,葡萄产量稳步增长。北碚区以静观、金刀峡、复兴等镇为主要产区,建成3.33 hm2(50亩)以上规模化葡萄种植基地20余个,葡萄种植面积 233.3 hm2(3 500 亩),其中设施葡萄53.3 hm2(800多亩),以鲜食葡萄品种为主,年产量约4 000 t。相比2012年,葡萄栽培面积、年产量分别增长25%和26.3%。目前规模化种植的主要有:位于北碚区静观镇塔坪村的北碚区奇峰葡萄园,种植面积 13.3 hm2(200 余亩),夏黑、巨玫瑰、巨峰3个品种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位于北碚区金刀峡镇永安村的重庆诗进葡萄种植股份合作社,种植面积 7.2 hm2(108 亩),2013 年荣获“重庆市级示范合作社”称号,入选全国百个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主要产品有富硒SOD葡萄、金田美指、早霞玫瑰、早提子、夏黑、巨玫瑰、金优二号等十几个名优葡萄,并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产品认证;位于澄江镇民权村的重庆伽登葡萄园,占地16.7 hm2(250 亩),品种有巨玫瑰、夏黑、巨峰、雨水红、藤稔等;位于复兴镇三树村的重庆玺瑞葡萄园,占地8.7 hm2(130余亩),种植优质葡萄3万余株,有夏黑、玫瑰香、红提、秋红、金田翡翠、金田美指、金手指等10余个优质品种,早、中、晚熟搭配合理,其中7.2 hm2(108亩)按西南大学“星火计划项目”的避雨栽培技术进行种植。
二、葡萄产业存在的弊端
日照少雨水多,影响葡萄果品质量。5—9月的平均降雨量超过120 mm,年降雨量在1 000~1 35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在70%~80%,雨水偏多空气湿度较大;全年日照时长为1 000~1 400小时,日照量相对偏少,而夏季平均气温偏高,36~44℃的高温时有发生且持续时间较长。葡萄生长期湿度大光照不足,会造成枝蔓不壮实影响产量,同时葡萄灰霉病、霜霉病等病害严重。夏季气温超过35℃时,葡萄植株会停止生长,超过38℃时易出现日灼病、缩果病等生理性病害。6—8月气温高,有利于单宁的分解,但昼夜温差小,不利于糖分的积累,导致葡萄果实着色不良,含糖量低,果实偏酸,葡萄品质和商品性较差。
种植规模化率低,无法发挥科技优势。全区目前葡萄种植面积233.3 hm2(3 500亩),其中6.7 hm2(100亩)以上种植规模的有4个,3.3 hm2(50亩)以上种植规模的有20余个。设施葡萄比率相对偏低。各个基地在葡萄选育和科学管理上没有统一的认识,无法实现规模化种植。一些创新技术、创新品种的推广阻力重重,导致葡萄栽培科技化管理水平不高,增加了生产成本且葡萄品质欠佳。
品种良莠不齐,影响产能效益。区内大部分葡萄种植基地偏小,生产及加工布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品种选择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市场条件、居民消费能力等因素,鲜食葡萄品种单一,主要以巨峰系为主。一些优良鲜食葡萄品种如富硒SOD葡萄、金田美指、夏黑、玫瑰香、红提、秋红、金田翡翠、金手指等还在试栽培阶段,短期内无法形成产业规模,产量偏低,效益不明显。
管理部门交叉,产业发展管理滞后。葡萄生产、产后加工和销售流通分属农业、质量安全监督、工商税务等不同部门,管理没有形成合力。农产品《检测证明》和《产地准出证明》工作刚刚起步,果农可以自行委托检测机构出具《检测证明》,农产品收购、储存企业和个人收购的农产品由产品所在镇、街农产品质监机构根据《检测证明》出具《产地准出证明》。大部分规模较小的葡萄种植基地没有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包装标识,违规使用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现象时有发生。
品牌意识不强,没有形成产业链。区内葡萄龙头企业规模小,创品牌意识不强,对产业发展创新的带动能力有限,无法提升终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葡萄上市后缺乏良好的产品销售网络,难以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葡萄产业化生产水平较低,葡萄产品的第二、第三产业开发还处在萌芽阶段。区内水果种植企业约50多家,没有一家水果加工型企业,葡萄产品的附加值没有得到充分开发,阻碍了葡萄产业的做大做强。
三、葡萄产业健康发展的思路
推广科学栽培,抵消气候条件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广避雨栽培,避免雨水浇淋植株,采用透光性强的转光膜,减少光照损失,在培土上覆盖反光膜来增强光照,确保葡萄生长阶段对光照的需求;栽培低光照、抗病、抗高温品种,主要有巨峰、巨玫瑰、夏黑等;充分利用区域年活动积温高、热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成熟期早的葡萄品种,如蜜利、巨峰系等葡萄品种,6月中下旬就可以大量上市,同时通过发展延迟栽培技术,实现葡萄错季上市,可以有效规避七八月份的极端高温天气。
提供高端资讯,加强产业化引导。农业主管部门应结合自身业务的资讯优势,按照“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培育、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乡镇合作组织和营销大户等现代农村流通主体,引导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规模化种植,引领葡萄产业快速发展;为提高全区葡萄品质,鼓励业主减少或不使用农药,施用有机肥为主,实现葡萄产品有机绿色生产;实行以绿色食品为起点的葡萄标准化栽培,加快葡萄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
成立行业协会,树立品牌意识。组织成立葡萄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制定区内葡萄生产、销售行业标准,规范葡萄采收、包装、运输、贮藏、销售等环节,树立打造知名葡萄品牌的意识;农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组织葡萄业主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经验交流学习,并有针对性地组织葡萄业主到外地的成功企业参观学习,开拓思路,提高葡萄业主的从业水平;由葡萄产业协会统筹组织架设产品电商销售平台,通过网络化、专业化销售,引导生产,并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各级协同助力,深挖产品附加值。打造休闲观光型葡萄庄园,重点扶持打造一两家集旅游休闲、观光体验为主的葡萄基地,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娱乐、采摘品尝等服务,形成体验田园风光与品尝绿色有机食品为一体的“旅农结合”葡萄庄园;鼓励葡萄基地进行酒庄建设,树立品牌意识,解决葡萄丰产滞销问题,如诗进葡萄种植股份合作社酿制的高品质葡萄酒,已于2013年1月核准使用“诗进”商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针对性地引进一家水果加工型生产企业,及早做好葡萄产业的发展布局规划,避免出现因自然灾害或丰产滞销给葡萄种植户带来经济损失。
发挥指导服务职能,推动打造拳头产品。结合区位优势,选择果粒大、口感好的品种推广种植,如夏黑、金手指、富硒SOD葡萄、巨玫瑰、金优二号等,并逐渐引入阳光玫瑰、黑色甜菜等高档品种,实现红、黄、绿等色彩搭配,形成早、中、晚熟配套,不断优化种植结构;选择新奇特的葡萄品种,鼓励业主扩大种植规模,推广绿色有机栽培,大幅提高产量和品质,如诗进富硒葡萄基地、静观奇峰葡萄基地,已通过国家绿色农产品认证;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加快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认定,大力培育具有市场前景的名优葡萄品种,打造出具有我区特色特点的拳头产品,逐步形成鲜明的地域品牌。
构建科技支持和服务体系。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与我区农业技术人员成立葡萄产业发展研究小组,对全区葡萄产业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论证,明确发展方向;建立由西南大学、区农业委员会、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以及葡萄种植技术员四位一体的全方位技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创新科技服务体系,把农民培训、促进产业增收与科技创新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科技先导的作用,做好技术推广服务,为葡萄新品种、新技术的种植推广奠定基础;每年组织一期葡萄种植技术学习班,由葡萄栽培技术专家对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专业解答,保证葡萄基地生产技术人员都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栽培管理技术,确保葡萄生产的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