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中鱼病的防治措施
2018-01-17汪文忠
汪文忠
养鱼要成功,防病是头功。鱼病的发生不但降低了养殖户的积极性,还直接影响着水产养殖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渔业养殖的养殖户多为农民,科学养殖专业知识和养殖技术落后,主要是靠自身经验来摸索,这就造成了鱼类疾病的多发和易发。
一、目前水产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滥用药物
首先,在水产养殖中只有保持池塘的清洁才能保证鱼类品质的优质。因此许多养殖户会在池塘中洒入杀菌杀虫药物来保持池塘水质的清澈。这种情况下,盲目洒入杀菌杀虫药物很容易危害到养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会降低溶解氧含量,并提升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影响养殖鱼摄食,进而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其次,由于一些养殖人员缺乏科学养殖专业知识并对药物的特性和作用不熟悉,不能根据鱼病对症下药或使用一些过期的药物,以致不但不能有效治疗鱼病还容易出现药物中毒问题,反而延误了对鱼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2.没有做好水质调控
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业正在迅猛发展,养殖户通常都会增加养殖数量来获得经济收益而不注重品质的发展。可是,池塘鱼群密度过高的话会容易导致水质变臭、变黑、使有毒物质增加等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地对池塘水进行清理,最终会使鱼病的暴发率大大提高。面对池塘的水质问题,很多养殖户都是选择通过加入调水药、底质改良剂等药品来进行调控,但是基本上都收效甚微。而像比较高效环保的光合细菌等调控药品却由于费用较高而使养殖户较少使用。
3.预防机制和措施还不健全
一些养殖业者对鱼病的处理主要是以治疗为主,都是发现鱼有病了才去治疗,没有什么预防措施。可是,鱼本身的抗病毒能力就很弱,等到养殖户发现鱼病再去治疗就会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可能会导致鱼类死亡。有的养殖户给鱼用大剂量的药,会容易造成鱼大面积死亡。但是给鱼用小剂量的药又会对鱼病的治疗根本不起任何作用。所以说,养殖户在养殖的过程中如果只注重鱼病的治疗而不注重预防,那对于鱼病防治来讲是不可取的。
二、鱼病防治措施
1.做好水质调控
水体是鱼类生存的地方,有水才有鱼。但是水在保证鱼类生存的同时,也很容易带入病原体,因此改良好水质至关重要。在养殖过程中,要不断更换养殖池塘中的水, 保持池塘水的洁净。在高温季节,要定期地在池塘中添加微生物制剂或水质改良剂,以改善水质与底质。定期加入生石灰,以调节水的pH值。适时使用增氧机,以缓解池水的溶解氧情况并定期进行塘底搅拌,以帮助底质分解。合理进行施肥,以保持水质的活、爽、肥。
2.优化水产养殖环境
要对池塘、工具、苗种、饲料等方面采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进行定期消毒来防止传染性病原的传播。针对池塘的养殖条件、地理气候环境制定出相应的养殖计划;以鱼类的生长情况、水质条件为基础,制定出适宜的投喂计划,给予优质饵料。提高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其中生石灰、光合细菌、益菌素等都是常用的改良剂,合理、有效地使用改良剂能够改良水质,抑制养殖池塘中有毒物质的产生,从而补充水中的氧气,增加鱼类摄食,阻止有害细菌的繁殖,使鱼类能够健康的生长。
3.合理投喂
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科学的投喂方法,合理地搭配养殖的种类。
(1)弱肉强食。在养殖塘中投入适量的凶猛型鱼类能提高养殖鱼类的生命活力, 抑制野杂鱼与病弱鱼的生长。但是投入过量的凶猛型鱼类则会危害正常的养殖鱼类,因此要严格控制投入凶猛型鱼类的数量。
(2)消灭敌害。池塘中普遍存在的害虫如剑水蚤、水蜈蚣、水蛙等,不仅会残杀或捕食养殖鱼类的鱼卵或鱼苗,而且害虫的繁殖与生长也会消耗水中氧气与养料。因此可以洒入硫酸铜、敌百虫等药物来消灭有害水生害虫,促进养殖鱼类的健康生长。
(3)齐头并进。寄生虫往往寄生在固定的鱼种身上,而不同的鱼类由于机体的抵抗力有强有弱,所以不同鱼种混养在一起能防止鱼病的交叉感染。不同品种的鱼类周期性地轮换养殖,能有效阻断致病源。因为不同种的鱼类往往拥有不同的寄生虫和致病菌,1~2年的鱼种轮换养殖可以有效减少疾病持续性蔓延。
4.做好后期捕捞与防控
在鱼类市场价格比较合理的情况下,可及时捕捞部分养殖鱼。一方面,可以减少池塘养殖密度,减小缺氧、疾病蔓延的发生率;另一方面,可加速资金流转,缓解养殖户的资金压力。要坚持每天3 次巡塘,查看水色判断水质好坏并根据养殖鱼的摄食情况、体色来判断有无发病迹象。若发现养殖鱼挣扎不安、吃食不正常、水面漫游时,应及时带病鱼、带池塘水到当地水产药店或水产技术推广部门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捕捞期过后,要对养殖池进行消毒处理,及时做好养殖记录的分析总结,为以后的养殖生产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