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前期的经验

2018-01-17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温服高血压病头晕

2003年美国JNC- 7指南首次对“高血压前期”做出明确定义,是指在未使用降血压药物情况下,两次或两次以上不同时间坐位测量收缩压120 mmHg~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 mmHg~89 mmHg的状态[1- 2]。2005年我国重新修订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提出血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正常血压、正常高值、高血压[3],此处的正常高值可理解等同为JNC- 7提出的“高血压前期”。国内外多项研究从不同方面表明,高血压前期显著增加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及中风死亡的风险[4],且高血压前期分级越高风险越大。西医对此未提出有效合理的干预手段及治疗方案。本病以眩晕及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一方面,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在控制病情、改善临床症状及积极预后等方面极具优势;另一方面,及早干预高血压前期发展成为临床高血压病,充分体现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本文就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前期的经验及体会做一总结。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虽无明确提出高血压病,也无高血压前期的相关记载,但从其临床症状来看,可归属于“头痛”“眩晕”等病症范畴,其中以“眩晕”多见[5- 6]。“眩晕”多有虚实之分,其实者可由风、痰、火引起,其虚者多为阴阳气血不足所致。故多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瘀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7]。眩晕主要病位涉及肝脾肾三脏,三脏之中,又以肝为主。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强,主动主升,肝郁化火伤阴或肾水素亏,致水不涵木,木少滋荣,阴不维阳,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发为其病[8]。

2 健康管理

高血压前期作为从正常血压向临床高血压病过渡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其在未干预状态下极易发展为临床高血压病的巨大风险。目前尚无证据表明针对此阶段采用西药干预的获益程度,且高血压前期人群对其发展及风险等认知相对缺乏,因此,综合高血压前期的临床及人群特点,改善生活方式作为其早期干预的首选方案,即中医所谓“调摄生活,平和阴阳”。相较于药物治疗,合理地非药物干预措施,具有低投入、高效益的特点,且更安全、无副作用。进一步发展可考虑联合中医药物干预。故而由中医“治未病”理论衍生出“防病养生”观,恰好体现中医、中药干预的优势与特色。

2.1 调畅情志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是中医学理论常见的致病因素。因此,情志是否调畅,对疾病的产生与发展十分重要。《素问》有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灵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保证心态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性情平稳、戒骄戒躁等。调畅情志有利于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心神同养,一方面可使部分人群血压恢复正常,另一方面可降低疾病形成的风险,从而延缓向临床高血压病过渡的进程[9]。因此乐观豁达、不骄不躁、情绪稳定等调畅情志措施,对早期干预高血压前期的获益具有重大意义。

2.2 饮食有节 过食肥甘厚味则痰湿内生,过食辛辣刺激则湿热内蕴,若再加之嗜酒喜烟,则内火丛生、化火伤阴,从而血压升高、诸症不适。因此,合理饮食既是降低血压又是维持血压处于正常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减少食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量≤6 g;减少酱菜、腌制品摄入;多食蔬菜,荤素搭配,低油低脂;增加粗粮摄入等。DASH研究表明,维持DASH膳食方案,能使血压平均降低6/3 mmHg;同时降低食盐摄入能进一步降低血压。嗜酒者应减少饮酒次数及数量,且不饮高度酒;吸烟者应尽早戒烟[9]。通过健康规律的饮食习惯,减少致病因素,从而降低血压并有效地控制血压。

2.3 合理运动 合理的运动能提气行血,加速新陈代谢,从而使人体气血调和、筋骨强壮,增强脏腑功能;所谓“以动济静”,运动能起到调节精神活动作用。有研究表明,肥胖是导致高血压前期发生的主要因素[10]。因此,通过合理的运动,结合健康规律的饮食,有效地减轻体重,使体重指数维持正常水平,是降低血压重要的干预方式。

3 药食同源

古有“神农尝百草”,一方面扩展食物来源,另一方面促进早期医药发明,“药食同源”一说由此而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及人们认知、经验的不断积累,其更加主张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更加追求以食为药、以食代药。

3.1 清心安神 《素问》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人体五脏六腑在心统帅下,统一而协调运行。临床高血压前期虽以头晕头痛为主症,但兼见心慌、烦躁、失眠、夜寐多梦、舌边尖红等症,且中老年女性尤为多见。多由心火偏亢所致,故在饮食或方药中,可兼加莲子心、百合等。《本草述》记载“百合之功,在益气而兼利水,在养正而更能祛邪”。百合之品既可药用配伍,又可食用蒸煮,既滋养润肺、又清心安神[11]。《本草再新》记载莲子心的功用为“清心火,平肝火,泻脾火,降肺火;消暑除烦,生津止渴,治目红肿”,民间历来有莲子心泡茶饮清心火、止遗精说法,其中药配伍则对心肾不交、阴虚火旺等症疗效甚佳。

3.2 清肝降火 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劲,主动主升,肝郁化火或肾水亏虚而致阴不维阳、肝阳上亢,故而血压升高,眩晕、头痛诸症并见。故在饮食或方药中,多兼加菊花、决明子等。《本经》有云“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对菊花的药用价值认知已久,菊花茶饮随处可见。药用菊花既可清肝热,又可平肝阳,是治疗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诸症,极为重要的配伍之选。决明子“枕以治头风”,故日常生活中多见决明子枕等,且决明子泡茶饮也历史悠久。药用决明子一方面滋益肝肾,另一方面适用内火所致习惯性便秘。

3.3 健脾化痰 脾主统血,主升清,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于全身,为“气血化生之源”。脾失运化则水液失调,炼液为痰,聚而为瘀,症见头重昏蒙、形体偏胖、口中黏腻等。治以兼加山药、薏仁、山楂等。山药,是人类食用最早的植物之一,既是山中之药,又是食中之药,不仅可做成保健食品,更具有药用价值[11]。做茶泡饮,可补肾强身、增强抵抗力;中药配伍更显健脾益气之功。薏仁素作为美容食品被熟知,亦可搭配其他食材煮粥而食。药用以健脾利水清热,但性寒不宜常服。山楂,果实可生吃或制作果脯果糕,干制后可入药,是我国特有的药果兼用树种。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降血脂、降血压、强心、抗心律不齐等作用,药用以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12]。尤适用于高血压前期形体偏胖且喜食油腻者。

4 典型案例

案例[1] 病人,男,32岁,2016年3月20日首诊。主诉:头晕间作1年,加重伴头胀痛2 d。既往体检发现血压升高1年,最高达139/88 mmHg,头晕间作,自觉昏蒙、头重脚轻,未系统服药。近两日,头晕较前加重,且自觉头重如裹,胀痛时作,无明显口干口苦,晨起口中黏腻,进食后感痰多难咳,腰膝酸软不显,时感乏力,无胸闷心慌,饮食尚可,夜寐差,小便调,大便黏腻、不成形。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腻脉细弦。吸烟史10年。血压130/89 mmHg,心率77次/min,律齐。体重92 kg。中医诊断:眩晕病(风痰上扰证);西医诊断:高血压前期。处方:法半夏10 g,炒白术10 g,茯苓15 g,猪苓15 g,郁金10 g,天麻15 g,葛根15 g,川芎10 g,石菖蒲10 g,炒苍术10 g,远志10 g,酸枣仁10 g,鬼箭羽15 g,鬼针草15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嘱其戒烟,加强体育运动、减轻体重,并控制饮食、减少油盐摄入。二诊(2016年4月3日):服中药后头重昏蒙减轻,口中黏腻较前好转,纳食一般,夜寐尚可,大便不成形,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细弦。血压128/84 mmHg,心率79次/min,律齐。体重90 kg。原方去远志、酸枣仁,加生山楂10 g、陈皮9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嘱托同前。三诊(2016年4月17日):头晕未作,未再感头重脚轻,晨起口中黏腻明显减轻,胃纳可,夜寐安,大便时有成形,舌脉如前。血压119/78 mmHg,心率81次/min,律齐。予原方14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嘱托同前。依法出入调理3个月,随访1年未发,现仍保持清淡饮食,每周3次以上体育锻炼,体重维持在80kg左右。

按:病人年轻男性,平素多食油腻,长期体重超标,首诊时头晕时作,头重如裹,伴有胀痛,晨起口中黏腻,证属风痰上扰、痰浊蒙窍,治以燥湿祛痰、熄风开窍。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诸药合用,能使风息痰消,眩晕自愈。药后病人血压下降明显,头重昏蒙减轻,口中黏腻较前好转,夜寐尚可,但纳食一般,故复诊时去远志、酸枣仁,加生山楂、陈皮健脾和胃、化痰消积。守法加减,血压趋于稳定,诸症不显,且体重渐降至正常范围。

病例[2] 病人,女,60岁,2016年3月7日首诊。主诉:头晕间作两年,加重伴心悸1周。两年前出现头晕、时伴耳鸣,诱因不显,未予重视,后头晕间作,自行测血压最高达132/88 mmHg,伴腰膝酸软,未行治疗。近1周来,头晕较前加重,且伴有心慌,活动后明显,偶感胸闷、气短,时感腰膝酸软,自觉乏力、怕冷,偶感手心发热,饮食一般,夜寐尚可,夜尿频,大便尚调。舌红有裂纹苔白脉沉细。血压135/89 mmHg,心率87次/min,律齐。中医诊断:眩晕病(阴阳两虚证);西医诊断:高血压前期。处方:生地黄15 g,熟地黄15 g,仙茅9 g,淫羊藿9 g,菟丝子10 g,女贞子10 g,肉桂9 g,全当归10 g,淮山药30 g,炒薏仁20 g,鬼箭羽15 g,绞股蓝10 g,生山楂10 g,蒲公英10 g,党参20 g,猪苓20 g,黄连3 g,炮姜6 g,黄芩9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嘱其适当运动,如散步、广场舞等。二诊(2016年3月14日):服中药后头晕较前改善,近两日心慌发作较前明显减少,胸闷气短减轻。舌红有裂纹苔白脉沉细。血压122/88 mmHg,心率78次/min,律齐。予原方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嘱托同前。三诊(2016年3月21日):现头晕未作,偶有心慌,胸闷气短明显好转,乏力减轻,自诉偶感口干,无口苦。舌红有裂纹苔白脉沉细。血压120/80 mmHg,心率75次/min,律齐。原方加养阴生津之品知母、麦冬。14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嘱托同前。四诊(2016年4月4日):头晕心慌未作,胸闷气短、乏力明显好转,腰膝酸软减轻,胃纳可,自诉偶感烦热,舌脉如前。血压120/77 mmHg,心率70次/min,律齐。原方去仙茅、淫羊藿,加赤芍10 g,牡丹皮10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嘱托如前。依法出入调理2个月,随访1年未发。

按:病人老年女性,已绝经,首诊时头晕持续性发作,且伴有心慌,时感腰膝酸软,自觉乏力、怕冷,偶感手心发热,夜尿频,证属肝肾不足、阴阳两虚,治以滋养肝肾,阴阳并补。故方选二仙汤加减,此方既是治疗妇女绝经前后诸症的典型代表,又适用于肾阴阳两虚、虚火上扰所致的头目昏眩之症[14]。本方配伍以壮阳与滋阴泻火药同用,尤适于阴阳俱虚于下、虚火攻窜上炎的复杂证候。药后病人血压有所下降,头晕、心慌等症较前改善,偶感口干,故三诊时加养阴生津之品知母、麦冬。服药1个月余,病人四诊头晕心慌未作,自诉偶感烦热,故原方去仙茅、淫羊藿,加赤芍、牡丹皮清热凉血。守法加减,血压平稳,烦热较前明显减轻,余未感特殊不适。

5 讨 论

高血压前期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源于发现血压高值人群有极大可能发展为后期明确的临床高血压病,并与进一步心脑血管疾病等产生有关。美国JNC- 7指南发表基于100余万人的60余个流行病学调查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前期极容易发展成为高血压病,并极大增加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15]。一项涵盖18项各国前瞻性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各国高血压前期的发生率为25.2%~46.0%[16]。由此看出,目前高血压前期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较高的发生率。我国的一项研究结果[17]显示:正常血压、Ⅰ级(收缩压120 mmHg~129 mmHg或舒张压80 mmHg~84 mmHg)和Ⅱ级(收缩压130 mmHg~139 mmHg或舒张压85 mmHg~89 mmHg)高血压前期中年人群,10年后Ⅰ级和Ⅱ级高血压前期人群10年心血管发病危险分别增加54%和72%[18]。因此,积极有效地及早干预高血压前期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共同课题。高血压前期包括自然缓解、经治疗后部分缓解、发展为临床高血压病3种转归,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及方案重要,且高血压前期病人虽临床表现不同,但大部分在发现血压升高之初未采取干预手段,而是待头晕、头痛等一系列不适症状出现后选择就医,表明对高血压前期的了解及认知十分匮乏,故应加强高血压前期相关健康宣教,提高大众的认知能力及重视程度。

综上所述,高血压前期是从正常血压向临床高血压病发展的过渡阶段。首选干预手段为合理改善生活方式,如:控制钠盐摄入,降低体重,戒烟限酒,加强运动等[19]。进一步发展结合中药干预,治当补肝益肾、调和气血培其本,并予熄风潜阳、化痰逐瘀等法治其标,合理选用组方配伍,辨证论治结合辨病选药,增进疗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尽早干预、积极预后。

猜你喜欢

温服高血压病头晕
陈金水教授辨证治疗老老年高血压病临床经验总结
防跌倒,当心直立性头晕或眩晕
急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血压病眩晕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基于决策树和神经网络的高血压病危险因素研究
头晕和眩晕有何区别
痛风试试薏苡仁桑枝核桃饮
汤药温服不刺激肠胃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喝中药不是越烫越好
治支气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