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白鲳的养殖设计
2018-01-17李华
李 华
淡水白鲳学名短盖巨脂鲤,在鱼类分类学上属脂鲤目、脂鲤科、巨脂鲤属。原产南美亚马逊河流域,为食用和观赏兼备的大型热带和亚热带鱼类。具有食性杂、生长快、个体大、病害少、耐低氧、易捕捞、肉厚刺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1996年被农业部确定为适宜在我国推广的从境外引进的水产养殖优良品种,在我国许多地区的养殖中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淡水白鲳的养殖模式
(一)鱼苗培育
1.育苗池条件 选择水质好、无污染、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池塘,因淡水白鲳易于起捕,池塘规格无严格要求,面积5亩左右,水深1.2~1.5m,池底平坦无杂物,保留淤泥6~10cm。放养前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并用腐熟的有机粪肥肥水。
2.水花放养 池塘施肥后,待轮虫繁殖出现高峰时即可放养水花,水花放养前应试水,确保清塘药物毒性消失后再正式放养。放养时要注意平衡鱼苗袋内与池塘水温,温差不宜超过2℃。下塘水花要求腰点明显、体质健壮、规格均匀。每亩水面放养淡水白鲳水花10~20万尾。
3.饵料投喂 水花下塘后,饲喂豆浆,沿边向池内泼洒,每天4次左右,每万尾鱼苗用黄豆50~100g,浸泡6h后磨浆投喂。10d后,增投豆饼糊沿边泼洒。培育后期,增投粉碎的人工配合饲料。
4.日常管理 分期注水,最终使水位稳定在1.2~1.5m。坚持观察鱼摄食情况和生长情况,及时调整饵料。若水质较瘦,可适度施肥,使水体透明度保持在25~30cm。
5.适时分塘 一般经20d左右的培育,鱼苗规格可达2.5~3cm,可分塘进行成鱼养殖或进行大规格鱼种培育。分塘前需要选择晴天拉网。
(二)鱼种培育
淡水白鲳鱼种培育和鱼苗培育相同。加水施肥,待有大量枝角类及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出现时,即可放入3cm左右苗种进行培育。放养时要对鱼苗进行消毒。每亩放养2万尾,经70d左右养殖,即可达到每尾25g左右。
(三)成鱼饲养
1.池塘条件。淡水白鲳成鱼饲养池面积以6~15亩为宜,水深1.8~2m,要求池塘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池底平坦淤泥少,注排水方便。年底干池曝晒,清除过多的淤泥,然后用生石灰干法清塘,杀死病原菌以及其他敌害生物。
2.鱼种放养。一般在春季过后,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放养淡水白鲳鱼种,每亩放养25~30g的淡水白鲳越冬鱼种2000尾左右,要求鱼种规格整齐、体格健壮、无病无伤。可搭配放养50g以上的鲢鱼、鳙鱼等鱼种200~300尾。鱼种放养前要用3%~4%的食盐水对鱼体消毒。
3.饵料投喂。投喂颗粒配合饲料,要求粗蛋白含量在30%左右,投喂遵循“四定”原则,投饵机投喂或人工撒投。水温在25~30℃时,每日投喂3~4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8%;水温在25℃以下时,每日投喂2~3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左右。根据天气、水温及鱼体摄食情况合理调控投饵量。
4.日常管理。鱼种放养后,注意水质变化,前期每半月加水1次,生长旺季鱼吃食量增加,排泄物增多,水质容易恶化,每周加水1次,每次加水20cm,使池水保持“肥、活、嫩、爽”。合理使用增氧机,科学增氧,保持池水良好的溶氧条件,预防鱼浮头。
二、淡水白鲳病害防治
淡水白鲳抗病能力较强,一般不易感染疾病,当水温在26℃以上时,成活率一般在90%以上。当水温在22℃以下时,特别是鱼苗阶段和越冬期间,患病较多。此外,淡水白鲳对敌百虫敏感,浓度在0.2mg/L时即可致死,因此,应禁止使用敌百虫。淡水白鲳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如下。
1.水霉病防治措施:①鱼苗投放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可减少此病的发生。②拉网捕捞时需要小心细致避免鱼体受伤。③发病时用20mg/L高锰酸钾溶液全池泼洒,隔天1次,连续2次。
2.小瓜虫病防治措施:①苗种放养前,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水泥池要用高锰酸钾或漂白粉消毒,平时注意调节水质。②发病时,每亩水面水深1m用干辣椒粉250g,加干姜100g,加水煮成25kg药液,全池泼洒,连续2d。
3.肠炎病防治措施:①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定期用氯制剂或生石灰消毒水体;坚持“四定”投饵原则。②发病时,每千克用含大蒜素10%的大蒜素粉0.2g拌饵投喂,3d1个疗程,连喂2个疗程;或每千克鱼用大黄5g、黄柏3g、黄芩2g制成药饵投喂,连喂4~6d,同时用氯制剂消毒水体。
4.烂鳃病防治措施:①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不施未经发酵的有机物;保持水质清新。②发病时,用二氧化氯使池水呈0.2mg/L浓度;或用五倍子煎汁使池水呈2~4mg/L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