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视角下的产业融合互动及战略研究
2018-01-17王元杰
王元杰
(海东市乐都区农牧局,青海海东 810799)
1 三大基础产业融合互动的相关政策演进
1.1 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以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为主
改革开放后,在农业上,我国取消人民公社、统购统销等计划经济时代与市场经济相背离的农业政策,进行土地改革,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人民公社、提高农副产品回收价格,极大程度上激活了乡镇企业发展活力。在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引起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乡镇企业带动工业发展。当时中央肯定了乡镇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限制了农村流往城市的人口数量,避免农村人口流失,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这一时期,农民联户办企和个体办企数量迅速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从“三就地”模式逐渐走向全国市场,也有少许国企迈向国际市场,为后期三大基础产业融合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和经验。
1.2 市场经济发展探索期,全面支持贸工农、产销一体化模式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国内市场经济发展不统一,与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差距大,以及美苏争霸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在国际上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举步维艰,甚至出现了滞销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中央大力支持“贸工农、产销一体化”发展模式,相继推出“种养加、贸工农相结合”、“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等政策,建立促进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运行体制机制,从提高技术、整合资源、创新合作模式、加强基地建设等方面适当地扩大贸工农发展的范围,鼓励跨部门、跨地区联合发展,特别关注贸工农一条龙产业中的薄弱环节。
1.3 市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以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农业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迫切需要改变单一的生产方式,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进一步推进贸工农、产销一体化模式,积极提高农业技术含量,完善风险利益平衡机制,促进三大基础产业协调发展、增加优惠政策,鼓励“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创建示范村镇活动,扩大贸工农合作发展范围。
2 基于农业现代化对三大基础产业融合战略的研究
2.1 垂直一体化企业发展战略
垂直一体化企业发展方式是指某一个企业内部,运用投资、合作、经营、控制等方式,进行农副产品生产,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产业服务。企业通过整合资源、开拓技术、加强信息交流、提高农产品使用效率融合三大基础产业发展,从农产品生产,到工业加工增加附加值,最后到品牌营销和售后保障,进入高回报产业,这是三大基础产业最强联系发展战略。但是该发展方式进出壁垒高,与同行业联系低,经营管理模式复杂,产业链完成周期长,具有高风险性。基于农业现代化对三大基础产业融合研究,单一产业的企业不宜操之过急,视企业发展成熟度,逐步提高抗风险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兼并和收购处于产业链上下环节的公司来扩张,成长为垂直一体化发展企业。
2.2 合同制联合发展战略
合同联合制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市场组织,通过合同的方式联合相关组织,关于一项或多项农产品进行生产、加工、贸易分工经营的产业方式。农民依旧是我国农业的生产的主体,合同联合制发展模式联合贸工农一体化发展,解决我国农民生产分散化问题,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走向集约化和现代化。该模式在我国已经发展较长时期,对于出现的产销利益失衡、垄断价格、合约期限等一些问题,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改进和强化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完善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相关政策,将农民的土地、劳务和其他贡献以财产性方式入股企业,以股权方式激励博弈双方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2.3 电商销售平台发展战略
电商平台销售模式是指运用互联网技术,将农产品及农副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利用现代物流运输,与消费者联结,形成的农业现代化新型产业发展战略。近年来,电商销售平台发展迅速,农户个体向企业网商发展,小作坊生产迈向工业集约化生产。目前,淘宝、天猫、京东等网站是我国大型的销售网站,这些网站使得农产品突破了时空限制,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范围内流通。电商销售方式成本低、市场广阔、售后保障强,基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该战略完美的融合了三大基础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农业的繁荣,还可以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变革。我国应该推动电商网络技术创新和普及,开拓农村物流快递服务,建设配套的农村物流设施,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信息化发展,适当的推广“淘宝村”建设。
3 结语
20世纪我国农业改革为三大基础产业融合提供坚实的基础,随着新发展战略进一步实施,面向现代化的农业将融合三大基础产业综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