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危害及防治对策

2018-01-17

河南农业 2018年7期
关键词:生理性果穗开花

在当前玉米生产过程中,人们对害虫及侵染性病害所造成的损失比较重视,而忽视了玉米生理性病害的发生与预防。玉米常见的生理性病害有空秆、秃尖、倒伏等,在生产实践中常造成严重的损失。玉米生理性病害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内部因素,即遗传因素的影响,如品种抗逆性不强,种子生活力弱,种子发育不健全。第二类是外界环境条件,如土壤、肥料、水分、空气与光照等条件不良,阻碍玉米的正常发育,形成生理病害。因此,探讨玉米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对减轻或避免玉米生产中生理性病害造成的损失有重要意义。

一、空秆

(一)症状

玉米空秆是指植株不结果穗或有果穗而无籽粒的现象。目前,玉米空秆率一般为5%~10%,严重的高达15%,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空秆株在苗期基部为圆形,叶片发紫,顶端浓绿发紫,叶脉相间有白色透明的斑点或条痕;拔节期植株细弱矮小,叶片淡绿、窄长,与茎的夹角小。

(二)发生原因

1.内部因素。即遗传因素的影响,如品种抗逆性不强,种子生活力弱,种子发育不健全。

2.种植密度过大。生产中不考虑品种特性、土壤地力和施肥水平,留苗过多,密度过高,田间布局不合理,造成玉米个体发育不良,空秆率增加。

3.植株之间生长不平衡。由于种子大小不整齐、播种深浅不一、覆土厚薄不匀、施肥不均,造成幼苗参差不齐,长势强弱不一,造成大苗欺小苗。苗大的根深叶茂,生长旺盛,争光夺肥;苗小的则缺乏营养,生长细弱,发育不良,果穗的分化与发育受到抑制,自然正常发育果穗少。

4.营养失调。在玉米出苗后的雌穗分化阶段,如果营养不良,糖代谢缓慢,有机物积累少,植株瘦小叶黄,光合面积较小,不能满足果穗分化期对养分的需求,雌穗发育不良,空秆率提高。玉米旺长阶段,矿质营养供应过多,造成营养生长旺盛,生殖生长减弱,有机质向雌穗上分配的少,从而形成空秆。

5.气候条件的影响。不良气候条件会增加空秆率。穗分化的关键阶段(喇叭口至抽穗前)是玉米需水量最多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干旱缺水,根系瘦弱,植株矮小,光合作用受阻,就会影响雄穗正常开花和雌穗花丝的抽出,造成抽雄提前,吐丝延迟,花粉生活力弱,花丝容易枯萎,不能授粉受精。玉米抽雄散粉时期,阴雨连绵,光照不足,花粉粒易吸水膨胀而破裂死亡或黏结成团,丧失授粉能力,而雌穗花丝未能及时受精,造成有穗无籽。另外,如果田间积水土壤缺氧,根系呼吸困难,吸收力减弱,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空秆。

(三)防治方法

1.确定合理密度。合理密植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增加单位面积种植株数,扩大绿色叶面积和根系的吸收面,有效利用光、热、水、气、肥等要素,生产出更多的干物质。生产中可根据土、肥、水及品种、种植方式、田间管理水平来确定单位面积种植的株数,这样既可保证个体的正常发育,又可促进群体的充分发展,减少空秆的发生。

2.合理用好肥水。拔节到开花,是果穗分化形成和授粉受精的关键时期,肥水必须及时供给,以促进果穗的正常结实,这对防治空秆有积极作用。

3.人工去雄。据测定,生产上采用的去雄技术能有效削弱顶端优势,一般每株玉米雄穗有1.0万~1.5万个花药,每个花药大约有250个花粉粒,而每株玉米雌穗最多只要1000粒的花粉粒就可满足需要。当雄穗露尖时,隔行或隔株将雄穗拔出,切忌带掉功能叶。去雄后,全田只剩一半雄穗。授粉结束后,将剩余的一半雄穗再去掉。植株去雄后,植株变矮,改善了中部叶层的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有机物质积累,减少空秆。另外,拔除部分雄穗,可将原来用于开花、花粉发育及后期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转运到雌穗,使本来无效的果穗变为有效,从而降低空秆率。

二、缺粒与秃尖

(一)症状

玉米缺粒表现为多种形式:一是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籽粒,穗形多向缺粒一侧弯曲;二是整个果穗结很少籽粒,在果穗上呈散乱分布;三是果穗顶部籽粒细小,呈白色或黄白色,称为秃尖。严重的秃尖可占整个果穗的一半以上,是玉米缺粒的主要形式。

(二)发生原因

玉米缺粒与秃尖除与遗传特性有关外,主要受不良气候环境和不当栽培管理的影响。发生原因主要与品种、土壤肥力、气候、栽培管理、病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等密切相关。

1.气候因素。以温度的影响最显著,气温过高,超过38 ℃,雄穗就不能开放;气温在32~35 ℃,遇上干旱,空气干燥,可使花粉寿命变短或失去生活力。同时,花丝也易枯萎,因而受精不良,影响玉米雌雄的发育,产生缺粒无尖玉米散粉。玉米授粉时刮大风、无风或下大雨对开花受精也不利,花粉在大气湿度过大的条件下,会吸水结团引起死亡,影响授粉结实,刮大风或无风都可能授粉不良,造成秃尖缺粒。

2.栽培管理不当。首先,如果密度过高,玉米群体内光照条件差,植株生长细弱窜高,体内养分无法满足果穗形成的需要,果穗发育迟缓,吐丝时雄穗大量散粉的时期已过,特别是果穗顶部抛丝较迟,不易得到花粉而造成秃顶。其次,土壤贫瘠,肥水管理失调,影响果穗的分化形成,而雄穗的发育则较少受到影响,导致果穗吐丝和雄穗开花不遇,受精结实受阻。最后,土壤缺磷,导致玉米孕穗开花时糖代谢紊乱,影响果穗发育。另外,玉米各种叶斑病和玉米苗枯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的发生,都可影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致使玉米生长不良,尤其是玉米蚜虫在玉米抽雄时开始大量发生,致使玉米不能正常地开花授粉,造成缺粒秃尖。

(三)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一是合理密植。根据品种、地力和栽培方式,因地制宜地确定密度,以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满足中上部叶片对光的要求,促进雌雄穗的发育。二是加强中耕除草、培土技术,尤其是拔节后培土,可增强土壤的透气性,促进玉米根系发育。三是当遇到不良的气候条件而影响正常授粉时,要采用人工辅助授粉技术。四是加强病虫害防治。

2.合理施用穗肥。在玉米拔节期至开花期,果穗的分化与形成对肥水反应敏感,需肥量、需水量大,此时充足的肥水可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能够收到穗大粒多的效果。穗肥要以氮肥为主,在抽穗前10~15 d施入可以减少秃顶和缺粒。

猜你喜欢

生理性果穗开花
黄瓜15种生理性病害
壳样钙化子宫肌瘤悬吊式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1例并文献复习
设施番茄果穗弯折影响因素的研究
刍议临床检验中血液生理性
《一棵开花的树》
雨开花
几种试剂对设施红提葡萄促早栽培果实膨大的研究试验
浅谈玉米果穗青贮技术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