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淡水养鱼技术
2018-01-17唐黎标
唐黎标
一、鱼种与饵料的选择
淡水养鱼的关键在于鱼种与饲料的科学选择,采用合适的养殖方式,做好疾病预防工作,搞好日常管理。树立正确的淡水养殖理念,使产品成为无任何药物残留的优质绿色产品,是淡水养殖业高产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效淡水养殖中,正确选择养殖种类和种苗会对鱼肉的质感产生重要的影响,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也是水产绿色生态养殖的基本要求。
1.鱼种的选择
选择养殖种类应适应市场需求,选择销售对路、抗病能力强、存活率高、饵料利用率高的品种;选择在天然水域中捕捞并进行严格检验的水产种苗。在鱼类培养过程中,选择健康、高产的鱼类当作亲代进行繁衍,使鱼类良好的性状得以保存下来。在鱼类繁殖的时候,应当把发育比较好的鱼选出来,对其进行催情,使之产卵。在鱼卵孵化、生长过程中,发现溶氧量较低的时候,要及时补充氧气。在鱼卵孵化之后,要适时增加浮游生物数量,从而保证鱼种的生长需要。
2.饵料的选择
杜绝投喂含有激素、抗生素等有害物质的饲料,选择营养搭配合理、营养含量高的饲料进行投喂。在饲料中合理添加VC、腐殖酸、甜菜碱、肉毒碱、虾青素、糖萜素、几丁聚糖等生态型饲料添加剂。在投放方法上,一是根据鱼种的类型、大小进行投放;二是在固定的时间与地点投放,以便于了解鱼类的生长情况,进而增减投放量;三是按照多次少量的原则投放,以提高效益。
二、高效养殖模式
1.轮捕轮放
轮捕轮放必须掌握“一次放足,分期扦捕,捕大留小,边捕边放”的原则。鱼池轮捕轮放是根据鱼的生长情况和存塘量,适时捕出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食用鱼,同时补放鱼种,保持池塘适宜的密度和鱼的正常生长。该方法有利于发挥“水、种、饵”的生产潜力,提高池塘空间的利用效率,也加快了资金周转。
轮捕轮放可采取捕大留小和捕大补小两种方法。捕大留小方法是一次放足、分批捕出、只捕不补,即年初一次性放养不同规格的鱼种,经过一段时间投喂,分批将商品鱼捕出销售,留下小规格鱼继续养殖,中期不再补放鱼种。优点是方法简单,不需要鱼种储备塘。捕大补小方法是一次放足、分批捕出、适量补放。养殖前期捕后补放,后期只捕不补。补放的鱼种可以是食用鱼当年上市,也可以培育大规格鱼种供翌年放养。该方法的优点是增产幅度较大,并且能培育大规格的鱼种。
实行轮捕轮放方式养鱼,要有数量充足的不同规格鱼种,规格档次要齐全、数量要充足,年初放养一定比例的大规格鱼种,加强饲料投喂、水质控制等日常管理。轮捕多在夏、秋高温季节进行,捕捞持续时间越短越好,尽量使用大网孔的鱼网,便于拉网时中、小规格的鱼穿网而过,不致受伤,才能实现分期捕鱼,满足轮捕轮放的需要。
2.混养
在养殖池塘这个生态系统中,如果养殖品种较少,单一品种比例达到50%以上,往往该品种易生病。反之,养殖池中的生物品种越复杂,生态系统越健全。混养方式主要依据鱼种生活的水层不同、对食物的需求不同来选择具有互补作用的鱼种投放在一起进行养殖。投放在一起的鱼种必须相互之间能够友好相处,并且对水质的要求基本相同。如草鱼、鲤鱼、鲫鱼、大口鲶、花白鲢等同池共存,每一品种的生态位不同,存在复杂的食物链关系。鲤鱼、鲫鱼寻食掘池底,草鱼生长在水体的中部,使空间得到很好利用,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疾病预防
水产动物生活在水体环境中,病害在发病初期很难被发现,往往是出现明显症状,甚至发现死鱼现象后才被发现,而此时发病已比较严重,通过内服药物治疗难度很大。即使使用外用药物,也由于养殖水体过大,药物浓度难以控制而达不到理想效果。因此,在水产养殖中,做到“防重于治”更具有特殊意义。加强水产养殖疾病的预防是提升淡水渔业科学化养殖水平的重要手段。
好的水质是淡水鱼健康生长的基本条件,没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淡水鱼就会生病,甚至发生死鱼现象。为做好鱼病预防,一是保持养殖人员、喂养饲料、养殖环境的清洁,以免有害物质污染池塘;二是对所有投放鱼种进行严格的消毒;三是对池塘进行消毒、灭菌的操作,使用生石灰等进行清塘。
在鱼池内种植水生植物,能起到很好的预防疾病作用。植物可很好地利用鱼类的粪便及残饵,有效净化水质,消除了病原体的滋生环境;同时在光合作用下,植物释放的氧气又能增加水的含氧量。另外,在水池中加入一些就地取材的中草药,如穿心莲、大黄等,可有效预防淡水鱼的疾病。在水产养殖中,应树立健康理念,多采用免疫疫苗、抗菌肽制剂、有益微生物制剂等安全环保的药物,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