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壳种菇圆了富民梦
2018-01-17范杰,曹春阳,李斌
“长抓林,短抓牧,抓住香菇当年富;不打牌,不去赌,一棚能挣一万五;花生壳,种香菇,种菇圆了富民梦。”这首新民谣,在河南省正阳县汝南埠镇杨岗村广泛流传。说的是该县人大代表、杨岗村的“兵支书”张扬花生壳变废为宝,发展食用菌富民的故事。走进张扬的香菇棚,他乐呵呵地指着棚内小菌棒对笔者说:“今年我们的规划就是以花生壳为营养料种植香菇大棚带领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今年37岁的张扬,2000年入伍,2002年入党,2004年退伍返乡后,一直在外务工。2008年积累了一定资金后,他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在驻马店开办家具厂。由于经营诚实守信,每年都有不菲的收入。2013年,当时村里老支书因年事已高,身体多病,村里的工作几乎成了瘫痪状态。当汝南埠镇党委派人到杨岗村开展党员民意调查时,全村36名党员全部把期盼的目光投向了返乡退役军人党员张扬。
望着乡亲们期盼的眼神,张扬毅然转让了经营红火的家具厂,全身心投入到村里的工作,担任起村党支部书记兼村民兵营教导员。2014年,他以每667平方米600元的价格在村里流转了7.2公顷土地,后扩大至20余公顷,注册成立了正阳县张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当张扬发现正阳县常年种植花生面积达11.47万公顷,全县每年脱壳的花生壳也超过了3000吨。这些花生壳要么当柴烧,要么发废料倒掉,既污染了空气又影响了农业生产、生活环境。为此,有智慧和市场头脑的张扬,经过多次的科学实验和反复比较,发现花生壳的纤维硬度一点也不杂木差,就材质而言完全可以替代木和草生产香菇。
然而,食用菌的生产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在张扬刚刚攻克了菇袋容易霉烂这一难题之后,由于混合比调配度把握得不当,试种的菇袋要么长不出香菇来,要么只长了几个,根本看不到任何效益前景。面对这一难题,张扬走南闯北,虚心向有关专家请教,多次找到从事食用菌研究的战友鲁新爱研究花生壳生产香菇的技术方案,并聘请鲁新爱为“科技顾问”,在战友的帮助下,张扬与正阳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进行农企对接,实行社社联盟、技术共享、风险共担的办法,达成了购买引进菌棒、菌种,并全程跟踪技术指导的协议。2016年,他投资40万元,购买了花生脱壳机,建起了20个香菇温室大棚,开始发展花生壳生产香菇。“现在高峰期,可安排村里留守女民兵50多人在合作社务工,平时固定用工在40人左右,其中本地12人贫困民兵家庭劳动力常年在菇棚生产。”张扬如实地介绍说。
有奋斗才会有幸福,有耕耘才会有收获。张扬在20个香菇棚栽培20多万袋香菇,获得成功,种出的高品质的绿香菇投入市场很受消费者欢迎。这种香菇不仅产量高,味道尤为鲜美,产值达60万元,与以往用木屑相比,产值增加10万元。此外,生产完香菇的花生壳料还可以作为有机肥。
张扬常说:“英雄不减当年勇,脱贫攻坚立新功。”他把花生壳变废为宝,带领全村民兵群众在花生壳里种菇圆了富民梦。食用菌产业是花生产业的一个延伸,张扬介绍说:“用来生产香菇的菌棒,一半都是花生壳。每100千克花生壳,能产鲜菇100千克,现在杨岗村已有80家贫困户正在通过花生壳生产香菇产业走脱贫致富路。”2017年以来,张扬被选举为正阳县第十三届人大代表,他还被市、县授予“全市十佳优秀复转军人”、“全县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