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助力农业供给侧改革
2018-01-17吕维林
吕维林
(湖北省种子管理局,武汉 430070)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农作物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谁掌握了种业,谁就掌握了农业的命脉。当前,湖北省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的关键期,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抓住种业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良种的基础支撑和先锋引领作用。
1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种业要先行
农作物种业是农业产业链的源头。我国农业发展历程表明,每一次农作物品种的突破都会带来一次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家品种的应用,到杂交稻、超级稻的大规模推广,助推我国粮食产量在21世纪实现了“十二连增”,稳稳迈上6亿t台阶,良种的作用功不可没。全面贯彻落实新的农业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必须抓住种子这个基础和核心。
1.1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夯实基础要依靠良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要基础是巩固并提升粮食产能,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当前粮食消费需求持续刚性增长,耕地、水等环境资源约束日趋偏紧,种粮收益逐年下降,要保证口粮绝对安全,实现粮食可持续增长,出路在科技,关键是种子。要提升粮食生产效益,提高粮食单产,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必须做强种子这个源头和基础。
1.2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调整结构要依靠良种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无论是调整区域结构、产品结构,还是优化种养结构,都离不开良种这一载体。优化品种结构,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专用、特用农产品品种;调整区域结构,需要高产优质的良种,以巩固稻、麦、油、棉、糖等优势产区;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需要对路的经济作物、饲草料作物的品种。
1.3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转变方式要依靠良种种子是农业生产的第一要素,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推进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种子是突破口。发展农业现代化,推进规模化、机械化生产,需要适宜机械作业、轻简栽培的新品种;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适应市民消费升级需求,需要优质、专用、适宜加工的良种;推进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产减水、减肥、减药目标,更需要加快高水肥利用、抗病抗虫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2 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湖北种业有基础
作为农业大省和用种大省,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种业发展,湖北种业围绕“竞进提质、升级增效”,实现了较快的发展。
2.1 种业科技创新成效初显 以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领衔的水稻基础性理论研究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以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为代表的油菜育种理论及应用研究始终走在行业前列;棉花、马铃薯等应用研究在全国有影响、有地位。依托强大的科技资源支撑,湖北种业创新成果丰硕,近5年来,每年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50多个,其中省级审定的水稻品种中,湖北省自主选育品种占比高达77%。
2.2 种子企业竞争力日益增强 种子市场规模日益扩大,本省油菜种子市值居全国第1位,杂交水稻和杂交棉花种子市值均居全国第2位。特色种子产业在全国优势突出,华油、中油系列油菜种子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鄂杂棉种子在长江流域处于垄断地位;优质稻、直播稻种子不仅省内份额大,还畅销湖南、江西。种子“走出去”步伐加快,9家企业获得种子进出口资质,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出口数量居全国前三。
2.3 供种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全省种子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湖北省公安县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晋升为“国”字号制种基地。目前,全省内杂交稻制种自给率已提高到60%,棉花、油菜制种不仅满足本省需求,还销往湖南、安徽、河南等省;种子救灾备荒工作逐步加强,实现了“储得进、管得住、调得出、用得上”,在灾区恢复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用种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4 良种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紧扣农业发展需求和转变政府职能要求,省级从2012年起启动了良种入户提速行动,推动基层种子管理部门转变管理方式,因地制宜开展新品种展示示范,筛选适应本区域种植主导品种,帮助农民看禾选种,打造了具有种子管理部门特色的新品种展示示范“一网四台”品牌。2013年以来连续高温、低温、病虫害等交替发生,但一大批高产、广适、抗逆性好的品种得到快速推广应用,为灾年夺取粮食丰收作出了积极贡献,促进粮食单产连续多年刷新历史,晚稻单产跃居全国第一,中稻单产位居全国第二。同时有效提升了本省主要农作物品种优质率,目前全省水稻国标优质率达76%,居南方省市之首;杂交抗虫棉达85%,居长江流域前列;小麦普及了中筋优质品种。
“十二五”以来,湖北种业取得长足进展,但与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求相比,短板依然明显。以市场为导向的育种创新体系刚刚起步,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多样化需要,适用机械化、轻简化栽培的品种研发滞后;种子产业领军企业主导力、话语权不足,全省尚还没有上市种子企业;省内传统种子生产基地集约化、机械化水平不高,种子生产风险依然较大;良种推广的主渠道作用弱化,农民选种难、新优良种入户难的“两难”问题依然突出。
3 引领农业供给侧改革,湖北种业需精准发力
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种业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需要紧紧围绕当前农业生产需求,精准发力,加快推进5个转型升级。
3.1 创新转型升级 深化种业育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育种,进一步培植和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深度推进科企合作,引导和支持种业资源、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以市场为导向、按生产需求开展育种攻关,加快培育一批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急需,满足多元化需要的新优良种。
3.2 企业转型升级 分类扶持企业发展,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支持、引导、服务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引资、引才、引智。推动水稻、玉米、油菜等优势作物种子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打造湖北种业“旗舰”;推动棉花、马铃薯、蔬菜等领域特色专业种子企业做精做专;推动缺乏市场竞争力的边缘企业向生产、服务、营销等种业配套领域转型,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形成以大型农作物种业集团为龙头,以专业化种子企业为支撑,以服务型种子企业为配套,大中小企业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现代种业产业集群。
3.3 生产转型升级 按照“四化”基地建设标准,推进传统制种基地转型升级,加快构建适应现代制种业发展的基地建设、运行、管理新机制、新模式,不断巩固和提升现有基地种子生产能力、加工水平,将供种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4 推广转型升级 加快构建以种子管理部门为主导,农科教、育繁推、产供销紧密联合,种子企业、科研院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广泛参与的良种推广新体系,构建以农业主产县、市为核心,覆盖全省的新品种展示示范网络,推进良种大展示、大推广,引导农民看禾选种、企业看禾销种、政府看禾推种,引导和推进各地农业布局科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
3.5 服务转型升级 按照新修订《种子法》的要求,完善配套规章制度,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加强品种试验鉴定体系建设,根据各作物种植区划、优势区域布局和生产实际,建设覆盖全省不同生态区、布局合理的省级品种区试站,提升品种区域试验、品种保护测试和安全性评价能力,开辟绿色通道,助力出快品种、出好品种。加快提升基层种子管理机构市场监督管理、质量监控和信息采集调度能力,增强种子市场预测、预警及调控能力,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