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蚕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2018-01-17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任阔
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 任阔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蚕业的发源地,丝绸作为东方文明的使者,开创了举世瞩目的“丝绸之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 蚕业发展的回顾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游,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是柞蚕、桑蚕的适宜生长地。由于自然条件优越,一直是我国唯一的桑蚕、柞蚕并重的蚕业生产大省。
(一) 柞蚕生产
河南省是一化性柞蚕的适生地(全国一化性柞蚕品种资源均在此保存),柞蚕生产据史料记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柞蚕的大规模饲养,始于东汉而盛于明清,1921—1931年是河南省柞蚕生产的全盛时期,柞坡利用面积达66.67万hm2,蚕农10万多户,织机3万多台,年产茧26万担,产丝70多万kg,丝绸200多万m,远销英、法、美、俄,出口创汇1600多万两白银。随后,东南沿海地区借交通便捷优势,主导了丝绸对外贸易,河南省蚕业与其差距逐渐拉大,加之受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到1949年产茧仅有0.85万担。建国后,党和政府首先把恢复和发展柞蚕生产作为活跃地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河南省在发放大批蚕种贷款的同时,成立了河南省柞蚕改良所(即现在的河南省云阳蚕业试验场)全面开展技术指导,蚕茧产量直线上升。1966年全省柞蚕总产量是24.9万担,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十年动乱使河南省蚕业受到重创,不少地方毁柞种粮,蚕业资源再次受到破坏,蚕茧总量下降到7.5万担。改革开放以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全省蚕茧产量又回到10万担以上。进入90年代后,柞蚕生产主攻单产和质量,一直稳步发展。
(二)桑蚕生产
据安阳殷墟文物考证,河南桑蚕生产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宋代丝绸业已相当发达,开封的汴绣与当时的湘绣、苏绣、杭绣驰名中外,由于河南省气候优越,丝质优良,素有“河南丝绸甲天下”之称。1931年全省桑茧产量为5万担,到1949年降为0.27万担,几乎濒临灭绝。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茧丝绸行业的迅猛发展,河南省桑蚕生产发展迅速,桑园面积由1987年的0.27万hm2,猛增到1995年的4万hm2,产茧量由6万担增加到35万担。1996年受国际丝绸价格下滑的影响,蚕茧价格暴跌,出现大面积拔桑,桑园面积由4万hm2减至1.33万hm2。后经蚕业同仁的不懈努力,又逐渐恢复到1.67万hm2。进入新世纪,我国加入WTO之后,蚕业的发展优势更加明显,各地发展桑蚕积极性空前高涨。自2017年冬天以来,全省自发新栽桑园0.34万hm2,养蚕县(市)由原来的22个发展到31个。目前,全省各地仍在加速育苗,预计2018年新桑园大幅度增加。蚕业已成为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中一个新的亮点。
二、蚕业的发展现状
(一)生产情况
河南省现有31个县(市)约40万户农民从事蚕业生产,目前蚕区主要集中在南阳盆地、信阳大别山区、黄淮平原、豫西山区,豫北地区正在积极发展。全省现有桑园2万hm2,年产茧26万担,蚕农收入2亿多元,居全国第10位。柞蚕现有柞坡资源66.67万hm2,实际利用仅有20多万hm2,放养柞蚕种2.5万kg,产茧15万担,山区农民收入1亿多元,居全国第2位。
(二)蚕种生产和科研教育
全省现有蚕种生产单位36个,其中柞蚕种场22个,桑蚕种场14个,从事蚕种生产的固定职工600多人。蚕业科研主要由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原河南省云阳蚕业试验场)承担。该院技术力量雄厚,科研设施齐全,建场以来取得科研成果90多项,发表科技论文600多篇,出版专著13部。在省内16个县(市)建立了蚕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训蚕业技术人员3万多人。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省蚕品种的更新换代和桑蚕、柞蚕产业水平的升级。全省有2所院校增设了蚕桑专业,已培养蚕业专业人才1200多人。
(三)蚕业技术推广和蚕茧深加工情况
蚕业技术推广体系已初步形成,有省、市、县农技、经作、蚕业局(站)45个,其中专业局5个,从业人员200多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90人。丝绸加工企业146个,其中有缫丝厂21个,织绸厂12个,绢纺厂3个,地毯厂110个,缫丝、织绸、地毯收入6亿多元,年出口创汇8000多万美元。
(四)市场情况
由于河南省的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桑树、柞树的生长及营养物质的积累,蚕茧品质优良,易于解舒和染色,所以,蚕茧不论桑茧和柞茧均受客商欢迎。河南省加工企业技术设备落后,在收购原料时,难以同外省企业竞争,柞蚕茧大量销往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桑蚕茧销往江苏、浙江等省。省内加工企业多数处于饥饿状态,蚕业加工的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三、蚕业的发展优势
加入WTO对于整个农业而言,带来的是挑战,而对蚕业来说,则是机遇。通过关税减让,进一步开放市场,对蚕业发展更加有利。因此,很多省区都在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更快。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又是一个人口大省,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蚕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自然条件优越
河南省地处中原,位于北纬31°25′~36°20′,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平均气温12~16 ℃,年日照时数 1800~2500 h,日照百分率45%,年降水量600~1200 mm,无霜期226 d。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土壤肥沃,非常适宜桑树、柞树生长。桑叶每667 m2产量可达2500 kg,而且昼夜温差大,桑树、柞树的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叶质好、蚕茧内在品质优,这是南方蚕区和西部其他蚕区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二)劳力资源充裕
蚕业是一项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据统计,666.67 hm2桑园,从栽桑养蚕到缫丝需要1万多人从事劳动,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劳动力成本升高已成为蚕业萎缩的主要因素。而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结构调整后,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亟待安排,发展蚕业不仅能增加经济收入,而且可以使大批劳动力就业,减轻就业压力,减少不稳定因素。充足的劳力资源,正是蚕业长远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蚕业资源丰富
河南省山区有着大量的柞林和野桑,其中生存着珍贵的野蚕种群。我们先后在南召县、嵩县、确山县、泌阳县高山区发现野生柞蚕及少量桑蚕,在信阳山区发现野生天蚕,另外还有许多亟待收集整理的桑树品种资源。在河南省云阳蚕业试验场保育着72个桑树品种,80个桑蚕品种,22个一化柞蚕品种,1个天蚕品种。这些珍贵的品种资源是进行品种选育、更新换代、产业升级的物质基础,有了它,河南省蚕业在未来发展的竞争中就能占居主动地位。在四大山区(伏牛、桐柏、大别、太行)自然生长着6.67万hm2栎树资源,为一化性柞蚕的饲养开发提供了充足的饲料。目前利用率不到30%,柞蚕生产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四)蚕业基础较好
河南省是桑蚕、柞蚕的发源地,养蚕历史悠久,群众有着传统的养蚕习惯和技术基础,发展蚕业易于被群众接受。全省已初步建立了良种繁育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有一批稳定的专业技术队伍,发展蚕业基础较好。
(五)区位优势较大
河南省地处中原,承东启西,纵贯南北,不仅有利于同周边兄弟省份进行信息交流、技术合作、成果引进,而且有利于蚕种、蚕药及蚕业物资的余缺调整,特别是在科研协作方面,气候和地域优势是其他省份无法相比的。如河南省云阳蚕业试验场,近年来,已与北方10省、中南5省蚕业科研单位和8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对促进河南省蚕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蚕业的发展前景
加入WTO后,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都为河南省蚕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实践证明,蚕业是一项很好的启动产业,特别是对以农业为主的其他产业欠发达地区,不仅可以带动农业而且也能带动工业的发展,它在吸纳大批劳动力就业增加收入的同时,又起到了绿化山川、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蚕业是一项投资少、周期短、效益高、风险小、产业链条长的出口创汇产业,它兼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重功效,非常适合在河南省发展。从蚕业发展的市场前景看,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天然纤维特别是蚕丝产品的需求量会逐步增加。从蚕业综合利用的发展情况看,运用生物技术开发出的饮食、保健、医药、化妆等蚕业生物制品,在市场投放已展现出喜人的前景。蚕业产品多用途的开发,必将使蚕业资源的价值倍增,蚕业发展的前景更加广阔。河南省四季分明的气候、充足的光、热、水资源,丰富的蚕业资源及肥沃的土壤条件,充裕的劳力资源,将会使蚕业的发展充满活力,这些独特的优势是外省无法相比的。因此,专家普遍认为,河南将成为南蚕北移、东蚕西迁的落脚点,有可能成为我国21世纪的蚕业发展中心。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科学规划,高起点起步,组建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提升质量,打造品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使河南蚕业重现辉煌。
五、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重视和投入不够,蚕业发展缓慢
山东省、陕西省、安徽省与河南省相邻,20世纪70年代以前蚕业的发展规模、产量都不及河南省。改革开放之后,这三省蚕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均已超过河南省。三个省不仅加强蚕业科研方面的投资,而且在事业发展上每年投入上千万元的技改资金与贷款,扶持蚕业生产。而河南省虽然是柞蚕、桑蚕并重的省份,每年列入省财政计划的仅有20万元的蚕种生产补贴款,对于30多家蚕种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由于河南省蚕业发展长期以来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在规模、效益以及深加工能力方面远远低于邻省,导致河南省蚕业在争取中央项目方面更是难上加难,以致形成资金短缺,事业发展缓慢的被动局面。希望河南省政府能在目前农业结构调整中,重视蚕业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河南省蚕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科技力量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河南省蚕业战线上的科技人员,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800多人。近年来由于诸多单位经济困难,人员流失严重,目前坚守岗位的不足400人,在生活保障困难的情况下,也难以安心工作发展事业。所以,只有增加科技投入,稳定科技队伍,才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河南省蚕业健康快速发展。否则,蚕业生产有可能错过目前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抵御风险能力差
目前,河南省蚕业发展多为散兵游勇式分散经营,不成规模,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外省多以公司作为蚕业的发展龙头,从技术、资金、市场方面为蚕农提供服务,蚕农只管蚕茧生产,其他的事情由公司来做,并且在蚕茧市场低迷时,公司还能给蚕农一些基本的保障。公司+农户的模式是蚕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要扶持帮助组建一批龙头企业,来带动整个蚕业的发展。
(四)蚕茧的加工工艺落后,丝绸产品竞争力弱
河南省虽有为数不少的缫丝、丝绸、织毯厂家,但技术设备落后,产品竞争力弱,为降低生产成本,收购原料压价,致使大量的优质原料茧外流。蚕茧深加工的附加值较高,丝绸行业有了资金积累,可以在蚕茧市场低迷时让利于蚕农,进行保护价收购,对蚕业发展起到保护作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由于河南省在这方面的保护能力弱,所以蚕业在市场变化时受到的冲击也就比较大。
六、建议
从蚕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前景来看,河南省有着较大的发展优势和空间,为使河南省蚕业在新世纪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除向国家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外,建议省政府把蚕业列为河南省的支柱产业,从政策上、资金上、项目上给予倾斜和支持,以提升河南省蚕业生产的整体发展水平和茧、丝、绸深加工能力。各地也要抓住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把发展蚕业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使蚕业这一古老的环保绿色产业,在新世纪为人类的健康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