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托管”能否破解谁来种地困局
——济南市土地流转调查
2018-01-17
如今,随着外出打工的农民数量的不断增多,无暇照顾土地成了当下农民的心病,“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为困扰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近年来,为了将这些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同时使农村土地形成规模,避免土地资源浪费,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推动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无一不是将目标放在如何解决土地利用效率的问题上。而从去年开始,“土地托管”在济南市悄然兴起。使用了“土地托管”的农民,对它推崇备至,但仍有不少人则抱着观望的态度,迟迟不肯有所接触。
“土地托管”这一“新兴事物”到底神奇在哪里?与土地流转相比又有哪些区别?在推广过程中又存在哪些问题?对此,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对“土地托管”一探究竟。
“土地托管”让农民省心、省力、省钱
“土地托管分两种模式,一种是全托,就是从开始的选种、农药、化肥、耕、种、收、植保、浇水全由合作社承担;一种是半托,就是农户自己管理,只是机械化作业部分与合作社签订合同制作业,收获的粮食同样运送到农户家中。”近日,记者来到章丘区辛寨镇辛寨农机服务合作社,该合作社理事长纪经长向记者介绍。
“‘土地托管’是件一举多得的事。”纪经长说,比如粮食收割时,原来机手单独联系作业,来回找寻工作地块耽误的时间长、耗油量大、作业面效率低,比起连片作业效益相差20%左右。为了增加收入,农机手还要进行跨区作业,所以农户担心作业机械紧缺,很多时候在作物八九成熟时便提前订车抢收作业,粮食产量每亩能减产15~25千克左右,农户和机手的效益都受到很大损失。
“‘土地托管’后,农机合作社依托专业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利条件,在农时提前与机手、农户签订合同,对机手来说,让机手提前知晓作业面积,按作业片区安排机械进行集中连片作业,节约寻找作业地块的时间,省油、省时,提高收入;对农户来说,鼓励他们晚收晚种,取消车辆紧缺的后顾之忧,也不用担心抢收、抢种、运输的问题,更是省心、省力、省钱。”纪经长说道。
对于“土地托管”,该镇柳塘口村村民老王说:“以前一直在明水打工,农忙时节里,工厂里也闲不下来,为此老是耽误土地耕种,那一亩三分地,都宁可不要了。现在可好了,合作社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服务自选,也没改变我们对土地的经营使用权,把自家土地交给政府托管,感觉心里挺踏实的。”
纪经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往合作社代收小麦的价格是60元/亩,玉米机械播种的是25元/亩,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是100元/亩,土地深松+旋耕一遍是60元/亩,小麦机械播种是25元/亩,这5项农机作业服务就要收取270元/亩的费用。而现在,合作社推出“全托”模式,共需机械费用250元,再加上5元/次的打药费用,每年打药5次8次,即农户每年花不到300元,就可享受麦秋两季的耕、种、打药、收割等全套服务,在少花钱的同时,解放了劳动力。
每年收入比“土地流转”多350元
既然“土地托管”有这么大的优势,且都是为了释放土地“活力”,那与“土地流转”相比又有哪些区别呢?
对此,长清区文昌街道众鑫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陶昌胜向记者介绍,与土地流转相比,“土地托管”最大的区别就是土地的承包权仍然掌握在农民手中。
他表示,“土地托管”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农业劳动外包,也就是说,土地还是由农户亲自经营,种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只不过是把耕种的其中部分环节或者所有环节,都委托给专业机构去完成,收获时的农产品还是归农户所有;而“土地流转”实际上是把土地给专业机构或者个人进行生产活动,种什么自己说了不算,收获的农产品也是归经营者所有,农户只能每年拿到约定的流转租金。
“相比较于‘土地流转’,‘土地托管’更能提高农民的收入”,陶昌胜向记者介绍,当下农民每年流转一亩土地的收入大概在800元到1000元左右,而如果是自己生产,小麦、玉米两季每亩一年的收入在2200元左右,扣除种、管、收等托管管理费300元,以及种子、化肥等必要农资消耗费用550元,“土地托管”后的每亩收入在1350元左右,比“土地流转”多收入350多元。
另外,记者也了解到,在济南市个别地方,曾经出现由于经营不善,再加上每年因流转土地占用大量资金,导致在“土地流转”两三年后,经营者突然消失的情况,这无形中大大刺激了农民对土地经营权的看重,毕竟土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资金、建设用地制约“土地托管”推广
“即便‘土地托管’相比较于‘土地流转’有不少优势,但现在推广起来依然比较困难。”长清区农机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首先是接受托管的合作社自身发展跟不上。
他介绍,目前进行“土地托管”的农户或者种粮大户,大部分都是将农业生产的播、种、植保、收等环节半托管给当地农机合作社,自己还要承担选种、施肥等工作,同时还要考虑将收获的粮食销售出去,无法实现真正的全托管。其原因就在于目前农机合作社技术比较单一,只能从事农业生产中的部分工作,要想真正实现从选种到种、植保、施肥、收割,再到加工、销售等全托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此,陶昌胜也表示,他们农机合作社从去年开始就一直想上烘干设备,但一直没能成功,原因就在于缺少资金和场地,“我们农机合作社有十几个成员,每个成员家中都有3台左右的农业机械,由于农机更新换代比较快,我们把挣的钱基本上都用来购买农机了,再加上一个烘干设备少说也要十几万元,即使有政府补贴,对我们来说也是不小的投入”,陶昌胜苦笑道,现在村里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别人有钱了买豪华汽车,他们有钱了是买豪华农机”。
记者了解到,不仅资金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土地对他们来说也是一大难题,“现在农村建设用地特别难搞,基本上批不下来,村里现有的又一直被租用着,就算买了烘干设备和大型机械也没地方放。”陶昌胜苦笑着说。
尽管“土地托管”模式在济南市处于起步阶段,但陶昌胜所代表的当下农机手们依然坚持着他们的农机道路,并有越来越多的农户打算参与进来。“现在农村留守家中的大多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人,这样下去再过10年的话,基本就没有劳动力了。所以我们要逐步适应新形势,由土地半托管到土地全托管,最后达到让农民入股成立土地公司的模式,也许在不久就能实现。”陶昌胜说道。(钱 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