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防治蚕豆赤斑病田间药效试验
2018-01-17汤云霞桑芝萍江苏省如东县植保植检站226400
汤云霞 桑芝萍 赵 健(江苏省如东县植保植检站 226400)
蚕豆赤斑病是由蚕豆葡萄孢菌(Botrytis fabae)引起的蚕豆生产上的主要病害[1],在我国春蚕豆和冬蚕豆种植区内均有发生,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西南地区的一些秋播蚕豆种植区及甘肃等省的一些春播蚕豆种植区,严重影响了蚕豆的产量,轻者减产30%~50%,严重时植株成片枯叶死秆,颗粒无收[2]。江苏省如东地区是蚕豆种植的主要地区,近年来蚕豆赤斑病发生日益严重,给当地蚕豆生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多年来,如东地区防治蚕豆赤斑病的药剂主要以多菌灵及其复配剂为主,但随着病菌抗药性的增强,药剂的防治效果越来越差。因此,为筛选出防治蚕豆赤斑病的高效药剂,笔者于2017年3~5月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为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浙江威尔达化工有限公司)、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剂(巴斯夫有限公司)、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如东地区常规药剂,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40%嘧霉胺悬浮剂(拜耳股份公司)、25%吡唑醚菌酯乳油(巴斯夫有限公司)。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每667m2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60g、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剂60g、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90g、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30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0g、40%嘧霉胺悬浮剂90g、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g及清水对照,共8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54.6m2,随机排列。试验于3月27日(发病初期)、4月5日用手动喷雾器进行常规喷雾,各处理每次每667m2喷药液量均为50kg。
试验设在如东县掘港镇余荡村蚕豆赤斑病发生较重的田块内进行,种植的蚕豆品种为“陵西一寸”。除喷施药剂不同外,其他管理措施均一致。
1.3 调查方法
每小区定点标记20株,选定每株上、中、下三张叶片,于施药前(3月27日)和施药后的5月3日(结荚鼓粒期)、5月17日(采青期)调查蚕豆赤斑病的病情指数[3-4],计算防治效果,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计算公式:病情指数=[∑(病叶数×病级)/(5×调查叶数)]×100;病指防效=[1-(对照区药前病指×施药区药后病指)/(对照区药后病指×施药区药前病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据施药后第1次调查时(5月3日)发现,40%嘧霉胺悬浮剂处理区内蚕豆叶片上有红褐色的斑点,出现明显的药害;施药后第2次调查时(5月17日)发现,药害症状更加严重。其他药剂处理区内蚕豆生长正常,均无药害现象发生,表明其他药剂对蚕豆生长安全。
2.2 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5月3日调查,每667m2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60g处理对蚕豆赤斑病的防效最好,病指防效为81.7%;其次是每667m2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90g处理,病指防效为77.4%;再次是每667m2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g、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剂60g处理,病指防效分别为67.1%、66.8%;每667m2用40%嘧霉胺悬浮剂90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0g、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30g处理对蚕豆赤斑病的防效相对较差,病指防效分别为57.5%、56.7%、37.9%。5月17日调查,随着病害发生加重,7种药剂对蚕豆赤斑病的防治效果均较5月3日有所降低。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7种药剂中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蚕豆赤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实际生产上可进行推广应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剂在蚕豆赤斑病重发年份用药2次,对蚕豆赤斑病的病指防效在65%以上,可对这两种药剂的适用剂量、喷药次数等做进一步研究。蚕豆对40%嘧霉胺悬浮剂比较敏感,容易发生药害,不宜进行推广应用。此外,随着蚕豆赤斑病发生的加重,各药剂的防治效果随之降低。因此,应根据蚕豆赤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各药剂的施药时间、次数作进一步研究。
[1]王晓鸣,朱振东,段灿星,等.蚕豆豌豆病虫害鉴别与控制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5.
[2]张磊,柴霞,钟红艳,等.蚕豆赤斑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建议[J].南方农业,2014,8(19):17-19.
[3]史树琼.蚕豆赤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云南农业,1995(12):21-24.
[4]姜春义,张爱俊,沈书龙,等.三种杀菌剂对蚕豆赤斑病的防治效果比较[J].江苏农药,199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