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椒育苗技术要点
2018-01-17
培育朝天椒壮苗是生产当中的第一道环节,也是辣椒优质丰产的基础。壮苗移栽到大田后,返苗快,活得稳,发棵早,适应性强,抗逆力强。因此,只有在适宜的移栽期内,培育出数量充足、素质良好的壮苗,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一、苗床地的条件
苗床选地要靠近大田,运苗方便,靠近水源,灌溉方便,地势高燥平坦,排水顺畅,背风向阳,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疏松。不能是重茬地,以免传播病虫害。
二、整地做畦
整地做畦要突出一个“早”字,要求在头年冬季完成,秋收后要及时深耕灭茬,耕后不耙,风化土壤,临近播期时,先把土翻松,结合翻地施入基肥,每个标准畦可施入2~3kg复合肥,粪土拌匀整平。耙碎耙平,准备做畦。集中连片育苗,要求整个苗床群布局合理,排列紧凑,均匀整齐,有排灌系统和人行道。标准苗床长10m,宽1m,可供667m2用苗,两畦之间人行道宽 0.5m,畦组间隔 1m,四周筑15~20cm 高的畦埂,锄 2~3 遍,将肥料与床土充分混合,耧平踏实。
三、种子精选及催芽
将种子浸入清水中充分搅拌,捞出浮在水面的瘪粒,将深入水底的捞出作种。一般用纱布袋装上种子,用3开1凉的温水泡30min,搓洗去黏液,另换同样温水浸种12 h,让种子充分吸水后捞出放在碗内,饭后放置锅内利用饭后余热催芽,也可借助现代仪器发芽箱恒温催芽,当种子露白或胚根伸出如针尖大时即可入苗床。
四、播种
播种期要与移栽期相适应,保证在适宜的移栽期内有足够合格的椒苗移栽,一般苗龄为50~60d,最佳育苗时间春植田2月中下旬育苗为宜,茬椒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宜。苗床整平后,在播种前浇1次透墒水(结合施复合肥),不平的地方用土填平,待水渗下去后,用多菌灵250~500倍液或波尔多液喷洒灭菌,然后将种子均匀撒在畦田内,用过筛细土覆盖0.5~1cm,覆土过厚影响发芽,若营养钵或方块育苗,每穴点2~3粒,播后用细软木棍或竹片做成50cm高的拱棚,覆盖0.1mm厚的塑料薄膜,四周封严。
五、苗床管理
(一)温湿度控制
催芽种子播入苗床后,苗床昼夜温度控制在16~20℃,苗床湿度保持在70%,苗期白天温度以25~28℃为宜。晚上控制在 15~18℃,最低不能低于10℃,土温不得低于17℃,否则会冻死冻伤幼苗,最高温度不能超过38℃,否则2~3 h内幼苗会全部蒸死。白天注意敲打薄膜,让膜里面的水珠流下,以利透光,提高床温。随着椒苗的生长和气温的升高,要逐渐加大通风口,一般上午9时左右将苗床两头薄膜用短棍撑起,为控制幼苗旺长,可将薄膜昼半揭夜全盖,直到幼苗全部适应外界温度时,可全天揭膜。
(二)间苗拔苗
间苗可以扩大个体的营养面积,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使根系发育,减轻病害发生,使椒苗生长整齐健壮,是培养壮苗的主要措施。间苗一般分2次进行,第1次在2~3片真叶时,苗距1cm以上;第2次在3~4片真叶时定苗,苗距3.5 cm见方。间苗时要剔除病弱苗,过大过小苗和杂草,如苗床缺苗或育苗不足,可将剔下的苗进行假植,假植后可浇适量的水。
(三)苗床肥水管理
苗床凡是浇足底水的,一般都不再浇水。但如果底墒不足或因管理不当造成跑墒的,则需要适时适量补给水分,一般在4~6片真叶时,如果苗床表土不返潮,心叶色泽较深,叶子不展并稍有下垂,薄膜上水珠很少则需要浇水,可在上午10时以后用喷壶喷洒,以表土1~2cm湿润为宜,切勿大水漫灌。苗床由于某些原因来不及施底肥或脱肥时,则应追肥。一般每10m2用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各100~200g,可先撒肥后喷水,随施随用清水冲洗,以免肥液粘在幼苗上而产生肥害。注意浓度不能过大,用量不能过多,时间不能太晚。
(四)炼苗
炼苗的目的是通过控温、控水、控肥,使幼苗逐步脱离优越的温室环境,接受自然考验。幼苗4~5片叶时,时间约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要间歇揭膜通风,由一头支起到两头支起再中间支起,并逐步增加支起的高度和幅度。幼苗7片真叶后,白天揭晚上盖,4月上旬除了下雨、刮大风、霜冻外,白天晚上都不盖,全天揭膜时间≥7d。
六、防病治虫
朝天椒苗期主要病害有炭疽病、立枯病、黑斑病、枯萎病等。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易发生炭疽病和黑斑病;在天气寒冷、阴雨连绵、苗床湿度过大时易发生立枯病、枯萎病。因此,要加强管理,控制苗床温湿度,若已发病,可用抗枯灵 800~1000倍液,多菌灵 500~800倍液,75%的百菌清600~800倍液喷施2~3次。虫害注意有蝼蛄、蚯蚓、地老虎等,用90%敌百虫100 g加水适量化开,掺入8~10kg炒香的饼粉或玉米糁拌和均匀即成,于傍晚撒于苗床四周处。蚯蚓在离遂道口滴灌生石灰水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