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解决新形势下种地难题
2018-01-17
近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为了增加收入,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加之土地的细碎化制约农业机械的利用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土地产出效率的提高和农业经营收益的增加。针对当前农业生产的尴尬处境,枣庄市各地在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的同时,探索推广了形式多样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组织发展模式,较好地解决新形势下“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问题。
截至2016年年底,枣庄市共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组织有6357个,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就业人数20.4万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约为15.8亿元。
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主要措施
为推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枣庄市各地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服务主体的培育上,发展了一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组织。主要做法是:
1.强化政策导向,加大扶持力度。近几年来,政府陆续出台政策,每年安排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如对农民合作社,市政府制定了《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家庭农场,制定了《关于鼓励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实施意见》等。
2.搭建服务平台,大力开拓市场。一是加强对农业标准化基地、“三品”基地和品牌建设的引导和服务,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枣庄市已认证无公害食品基地190个、绿色食品基地208个,认证“三品”面积和产量比重均居全省前列。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服务。55个涉农乡镇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三是加强产销对接服务。通过组织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活动,推动农产品进入中高端市场。
3.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一是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农业设施条件建设,大力推广应用温室大棚、暖圈养殖、机械收种、暗管滴渗等先进设施技术,提升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创新推进了“一证、一所、一社”三位一体的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模式,下发了《枣庄市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初步形成了市、区(市)、乡镇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架构。三是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注入企业、领办合作社,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
4.健全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着重加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启动“百村万户”农业技能提升培训工程,培训各类农业科技实用技术人才3500余人次,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农村信息服务方面,将枣庄市三农服务网、枣庄农业信息网、枣庄市农经信息网进行优化整合,增加了服务功能板块。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积极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破解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资金短缺的瓶颈,目前已累计利用农村产权抵押贷款8.1亿元。
存在的问题和打算
从目前的实际效果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组织的作用,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参与,具有蓬勃的发展潜力。但目前还普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该组织多以自主发展、自我完善为主,各级政府对其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未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在服务指导、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普遍存在缺位现象。二是该组织普遍缺乏资金和技术,存在发展瓶颈。三是服务协议不完善,一旦出现问题难以明晰双方责任,容易产生纠纷,亟须指导规范。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下一步的对策是:
1.提高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的重视程度。各级政府特别是粮食主产县、乡(镇)政府应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高度,提高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的关注程度和精力投入,进一步加强对该组织的指导,逐步将其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2.加大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加强项目扶持,结合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涉农项目要优先在该组织服务对象地块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向服务组织倾斜。另一方面,加强金融支持,财政设立融资专项补贴资金,适当补贴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的贷款和担保费用,协调金融保险机构与服务组织做好对接,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解决其贷款难、保费赔付难等问题。
3.加强对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宣传培训。建议各级政府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的意义、效果的宣传推介,培育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营造共同支持其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强对服务组织的技术培训,进一步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增强其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