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城市大丰区2017年稻纵卷叶螟重发原因分析及绿色防控技术集成

2018-01-17沈田辉王风良卞康亚朱展飞车晋英朱加萍梁文斌吴明昊李林华周国妹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植保植检站00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稻麦原种场00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丰农技中心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00

上海农业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虫量卷叶螟大丰

沈田辉 王风良 卞康亚 朱展飞 陈 华 车晋英 朱加萍 梁文斌吴明昊 李林华 周国妹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植保植检站 00;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稻麦原种场 00;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丰农技中心 6;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00)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在其生产过程中常遭受病虫害的影响,其中稻纵卷叶螟取食并纵卷水稻叶片,给水稻的光合作用造成很大的影响,大发生时会导致水稻减产[1-2]。2017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虽然稻纵卷叶螟大发生,但由于注重采用农业、物理措施以及利用生态环境的自然控制,且科学使用化学农药,最终有效地控制了稻纵卷叶螟的危害(大丰区挽回稻谷14 000 t)。为给江苏省及周边省份进行稻纵卷叶螟绿色统防提供参考借鉴,笔者总结了2017年大丰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分析了该虫重发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绿色统防集成技术,以供参考。

1 发生特点

1.1 发生规律

近年来的调查研究表明,大丰区稻纵卷叶螟四(2)代卵孵盛期常年在7月15日,早发年份在7月5日,迟发年份在7月25日。进入7月,水稻开始分蘖,由于水稻植株前期有较强的补偿能力,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对水稻产量影响不大。五(3)代稻纵卷叶螟主要发生在水稻孕穗期,一般年份发生偏重,水稻受害后,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幼穗的分化发育,受害严重的水稻植株明显矮缩,上部2张功能叶片和稻穗不能正常抽出,成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等产量指标均显著下降。六(4)代稻纵卷叶螟主要发生在水稻破口抽穗至灌浆乳熟期,水稻上部3张功能叶片是重点受害部位,其植株受害后直接影响穗粒的灌浆结实,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最终影响水稻的产量;适宜六(4)代稻纵卷叶螟初孵幼虫取食生存的临界水稻生育期是在水稻破口后 20 d左右,卵孵高峰出现在水稻破口至扬花阶段。稻纵卷叶螟初孵幼虫适生临界期以后,水稻组织老健,叶片硅质化程度高,气温逐渐下降,初孵幼虫自然存活率极低,难以对水稻产量造成影响。

1.2 2017年发生特点

2017年大丰区稻纵卷叶螟总体发生特点为逐代加重、四(2)代零星发生、五(3)代中等发生、六(4)代大发生。

1.2.1 四(2)代发生概况

四(2)代轻发生,灯下未见蛾,田间零星见蛾,零星查见危害。

1.2.2 五(3)代发生概况

五(3)代持续发生时间长,残虫量普遍高,系统田百穴残虫量:直播稻22.7头,机插稻47.4头。

灯下虫量:7月21日始见,当日1头,全代累计诱虫162头;出现2个虫量高峰期,即8月8~9日每天蛾量为16头、8月13~14日每天蛾量为13.5头,灯下蛾量为近10年最多。

系统田:7月23日见蛾,出现2个蛾峰,与灯下蛾峰一致,8月8~9日每667 m2平均每天蛾量为265头、8月13~14日每667 m2平均每天蛾量为280头,全代每667 m2累计蛾量为2 928头。

大田赶蛾及田间卵量:据8月8日普查,大丰西部稻区每667 m2蛾量为0~380头、平均145.2头,百穴卵量为0~40粒、平均9.23粒;东部沿海稻区每667 m2蛾量为0~2 200头、平均523.6头,百穴卵量为40~140粒、平均92粒;全区每667 m2蛾量加权平均为205.6头。据8月12日普查,西部稻区每667 m2蛾量为0~520头、平均161.4头,百穴卵量为0~140粒、平均23.65粒;东部沿海稻区每667 m2蛾量为0~1 800头、平均415.7头,百穴卵量为0~320粒、平均75.6粒;全区每667 m2蛾量加权平均为245.6头,百穴卵量为55.72粒。

虫量及大田危害:据8月30日调查,百穴残虫量未治田为35.1头、防治田为2.85头,平均卷叶率未治田为6.24%、防治田为0.26%。

1.2.3 六(4)代发生概况

六(4)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期迟,高峰明显,成活率高,属大发生。

灯下蛾量:8月21日见蛾,全代累计53头。

系统田蛾量:8月21日见蛾,9月5日之前每667 m2蛾量一直维持在50头以下,9月6日每667 m2蛾量激增至150.33头,9月10~12日为蛾量高峰期,日平均每667 m2蛾量为305头,全代每667 m2蛾量累计为6 100头。

大田蛾量:9月10日赶蛾,有蛾田率为100%,每667 m2蛾量为20~1 600头、加权平均为305.6头。

卵、虫量:9月12日调查37块田,百穴虫卵量为0~280头(粒)、平均为68.74头(粒)。

1.2.4 发生程度

最终全区未治田块平均自然卷叶率及百穴虫量分别高达64.52%和185.6头,自然发生程度达大发生。

2 重发原因分析

2.1 迁入期早、迁入量大、危害代次增加

常年稻纵卷叶螟在大丰区的主害代只是五(3)代,2017年由于稻纵卷叶螟四(2)代迁入早、五(3)代迁入量大,加之大丰区气候条件适宜,致使2017年稻纵卷叶螟的主害代在五(3)代的基础上,六(4)代也成为主害代,从而使稻纵卷叶螟在水稻上的危害程度明显加重。

2.2 虫卵量高,蛾峰持续时间长

五(3)代稻纵卷叶螟自8月上旬以来,蛾量高、峰期长、虫卵量大[如东部稻区局部田块百穴虫卵量近1 000头(粒),是大发生标准的5倍],且蛾峰持续时间长,增加了适期防治的难度,从而使稻纵卷叶螟在水稻上的危害程度明显加重。

2.3 气候条件适宜

大丰区2017年温度、湿度适宜,过程性降雨多,气候条件极有利于稻纵卷叶螟成虫的迁入、产卵及卵孵化、幼虫存活。同时,稻纵卷叶螟防治期间遇阴雨天气(8月12~13日降雨量分别为27 mm、26.3 mm;8月19~20日降雨量分别为145.6 mm、22.4 mm),用药时田间保水难,导致田间药效下降、残虫数量高,这也是2017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2.4 水稻生育期偏迟

由于2017年9月上中旬大丰地区气温适宜,过程性降雨多、雨量大、雨日多等,水稻未能及时搁田,加之水稻旱直播面积增加,导致水稻生育期比常年迟5~7 d,水稻营养生长旺盛、贪青、迟熟,极有利于稻纵卷叶螟成虫产卵、卵孵化及幼虫存活,造成蛾多、卵多、虫多、卷叶率高、防治难度大,且少数农户用药不及时、思想上不够重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治效果。

3 绿色防控技术

大丰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近4×104hm2,稻纵卷叶螟是大丰区的主要迁入害虫,其防控一直是当地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环节。2006年我国提出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新理念,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控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病虫防控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开展以稻纵卷叶螟为主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保证水稻生产安全、保护环境安全、保障人民健康,是生产所需、形势所趋。

3.1 准确测报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准确测报是防治该虫的前提和基础[3]。针对2017年大丰区稻纵卷叶螟特大发生的严峻形势,大丰区植保植检站专门派2名同志负责该虫情的监测工作,做到系统调查与面上普查、灯下虫量与大田赶蛾、查虫与查卵相结合。同时,由于前期迁入虫量相对较少,为准确掌握虫情,争取全年防治工作的主动权,在四(2)代发生前期,特别注重对田外杂草及其它虫源田的调查。此外,苏北沿海地区是稻纵卷叶螟发生的重要地区[4],大丰区沿海滩涂面积大,加之强对流天气多,是迁飞性害虫迁入的必经之路,迁入量相对较大,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相对较重。因此,在进行虫情调查工作时,要注重对沿海稻区稻纵卷叶螟的调查。

3.2 提升测报技术

稻纵卷叶螟卵巢解剖是测报上的重要措施之一[5],为加强水稻病虫害测报的精确度,要求技术人员能学习并熟练掌握卵巢解剖方法,做到能根据卵巢的发育等级,精确预测下代害虫的发生情况,从而科学合理地安排防治措施及防治时间,做到精准防治,以及时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危害,为水稻增产增收提供安全保障。

3.3 把握最佳用药时期,及时准确用药

稻纵卷叶螟1龄幼虫仅在幼嫩叶或组织上取食,造成针尖大小的白点,一般不易被觉察;2龄幼虫爬到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的叶缘;3龄幼虫纵卷叶片,造成明显的束腰状虫苞,卷叶后用药防治效果明显下降[6]。因此,必须掌握在卵孵高峰至1~2龄幼虫期及时用药,避免在3龄期形成卷叶后再用药[6]。

3.4 选准药剂品种,提高用药质量

大丰区植保植检站于2017年五(3)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期间对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进行了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用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8、12、15 g处理,药后5 d的杀虫效果分别为80.08%、92.11%、94.74%;药后10 d的杀虫效果分别为87.31%、95.67%、97.52%;药后21 d的保叶效果分别为81.88%、92.13%、95.43%。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较好,可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

3.5 压低基数,治前控后

稻纵卷叶螟一般在7月上旬末中旬初迁入大丰区,四(2)代、六(4)代发生相对较轻,五(3)代为主害代,发生危害相对较重[7]。但在稻纵卷叶螟迁入期早、迁入量大的年份,应积极采取治前控后的策略,要非常重视四(2)代的防治工作,以有效控制下代本地虫源量及发生程度,降低五(3)代、六(4)代的发生及危害程度,从而减轻水稻穗期病虫防治压力。

3.6 分类指导、统防统治

根据大丰区各乡镇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进行分类指导、统防统治,以准确及时地控制稻纵卷叶螟发生,减少其对水稻的危害,确保水稻生长安全。

[1]程家安.水稻害虫[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2]杨亚军,徐红星,郑许松,等.中国水稻纵卷叶螟防控技术进展[J].植物保护学报,2015,42(5):691-701.

[3]刁春友,朱叶芹.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3,95-96.

[4]陈善国.苏北沿海地区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05,25(8):17-18.

[5]张孝羲,陆自强,耿济国.稻纵卷叶螟雌蛾解剖在测报上的应用[J].应用昆虫学报,1979(3):3-5.

[6]汪爱娟.稻纵卷叶螟最佳防治适期的试验[Z].第23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会,2013.

[7]邰德良,李瑛,王泉章,等.东台市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应用昆虫学报,2005,42(1):82-86.

猜你喜欢

虫量卷叶螟大丰
大丰麦秆画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大丰瓷刻:镌瓷琢画显匠心
安徽北部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及田间防治试验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棉盲蝽的效果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崇明区稻纵卷叶螟历年发生特征分析
美术家谷大丰眼中的锦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