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再生稻 助力秸秆禁烧工作
2018-01-17
近几年来,针对信阳市光热资源生产一季水稻有余、两季不足、水稻收割留茬高、农民有焚烧习惯以及冬闲田面积较大等现状,信阳市农业及科研部门确定以发展再生稻生产作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秸秆禁烧工作的抓手。目前,再生稻生产已成为新的种植模式,在信阳市商城县、光山县等县区大面积推广,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再生稻的特点
再生稻,就是利用中稻收割后的稻桩,通过高留桩、灌溉、施肥等措施,促使稻桩母茎上的休眠芽萌发再生、成穗,从而再收一季稻谷的栽培方式,具有“一种两收”、生育期短、省工、高产、优质、增收、高效等优点。归纳起来,再生稻具有 “一种两收”(只需育、插1次秧,就可收获两季稻),“四省”(省种、省工、省肥、省秧田),“四高”(投入产出率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率高、土地利用率高)等特点。再生稻经加工而成的再生米,外形细长偏小、色泽洁净鲜亮、腹白较小,具有胶稠度高、直链淀粉(干基)和脂肪含量较高、矿质营养元素丰富的特点,其米饭清香、洁白、油亮,饭粒结构紧密,软硬适中,口感细腻舒适,深受大众喜爱。
二、信阳市再生稻的种植现状
信阳市从2013年开始示范推广再生稻技术,目前已布点到5县2区。2018年全市已发展再生稻种植0.56万hm2,其中商城县0.37万hm2,光山县0.08万hm2,固始县0.067万hm2,种植再生稻比只种一季稻每667 m2均增收500元,全市可增收0.42亿元左右。据信阳市农科院副院长、豫南再生稻技术领头羊、河南省水稻体系信阳试验站站长刘祥臣介绍,再生稻技术一种两收,较一季春稻普遍多收稻谷200 kg/667 m2以上,又有效错开了用工高峰,降低了生产成本;既解决了秸秆焚烧难题,实现了秸秆还田,提升了地力。另外,再生稻米营养丰富,口感绝佳,深受消费者喜爱。在2017年信阳灾害性气候条件下,再生稻不仅避开了灾害天气影响,反而实现了头季丰产、再生季多收的效果,减灾防灾“一枝独秀”,受到当地农民的广泛好评。
在示范推广再生稻的过程中,信阳市按照“示范带动、规模生产”的思路,以种粮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为主体,示范带动农民种植再生稻,形成连片适度规模生产格局;将再生稻面积落实到村、到户、到田,并将各村具体再生稻种植面积登记造册。有的地方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每667 m2再生稻补助100元。商城县成立了发展再生稻生产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落实专家挂片指导和技术人员包片、包户制度,在每个关键技术环节(头季稻播种、插秧、田管、再生稻施促芽肥),由县农业专家组负责分片培训乡村农技人员、示范户和种植户,使示范区农民掌握再生稻的关键栽培技术。目前,再生稻高产高效新技术已被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掌握。
三、信阳市发展再生稻对秸秆禁烧和改善生态的作用
信阳市发展再生稻对秸秆禁烧、保护大气环境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再生稻“一季种两季收”的种植模式,水稻生育期长达半年以上,有着“人工湿地”之称的稻田对农田生态环境具有“吐旧纳新”功能。由于再生稻的生产是把头季稻的稻桩作为再生季的母体留存,头季稻的稻草可以作为再生稻的肥料和覆盖物,二茬稻收割后的稻茬腐烂程度高,适合就地还田沤肥,也就不会有人再去焚烧,对解决秸秆禁烧难题、治理因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有特殊的促进作用。再生稻收割后到次年第一季稻种植之前的这一时间,可以种植以紫云英为主的绿肥植物,既能有效解决“冬闲田”“白茬田”问题,又能提升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地力,实现土地的“种养结合”。
发展再生稻,增产又增效,稻茬能产稻,谁还再焚烧。稻谷米质好,稻草做肥料,省种省工时,地肥效益高。
四、信阳市发展再生稻的前景展望
发展再生稻绿色、环保、投资少、收益高,已成为信阳市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好方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好抓手,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的好途径,有助于实现精准扶贫、解决秸秆禁烧、优化生态环境和实现乡村振兴。信阳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信阳市2018年再生稻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信阳市农业局印发了《信阳市2018年再生稻种植的指导工作意见》和《信阳市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2018年,全市计划示范推广再生稻0.67万hm2,平均产量在750 kg/667 m2以上,每个县区建设再生稻核心示范区(集中连片6.67 hm2以上)1~2个。全市各级有关部门按照信阳市政府要求,大力推广轻简栽培技术,不断优化水稻品种结构,认真抓好再生稻的育秧工作,积极开展以再生稻种植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户种植再生稻能力和水平,显示出再生稻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