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黄帝内经》中医康复学的理论与思想

2018-01-17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15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素问医学

目前认为康复医学是医学体系当中的“第四医学”[1],是一门以康复为目的,为解决病、伤、残者功能问题而服务的医学科学和技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并迅速发展。19世纪80年代康复医学传入我国[2],广泛吸取各国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和技术,融入中医学的康复方法,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康复学”。中医康复学的科学概念是近年来才确立的,但是中医康复学的医疗实践活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其中火的发明和运用,使人类获得了征服自然的能力,随之产生的熨法、灸法、砭石和骨针等,包含了康复治疗的器具和手段。春秋时期,《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康复学的理论基础,书中对中医康复医学的论述虽然比较零散,但也阐明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思想,系统的整理和研究《黄帝内经》的中医康复学理论与思想,对于中医康复学、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3]。

1 “治未病”的康复预防理论与思想

《黄帝内经》很早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论述。我国古代“疾”和“病”含义不同,“疾”是指不易察觉的小病,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鏖战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之为“病”了。“未病”既不是无病,也不是大病,按照中医的观点来讲,就是指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的不平衡状态。“不治已病,治未病”意为在治病的时候,不要只治已经得了的病,还要注意预防和治疗未得之病,其中“治未病”的理念是《黄帝内经》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在用于指导康复预防时,“未病防病”可以预防病残的发生,分为预防先天疾患和预防后天疾患。

1.1 预防先天疾患 《素问·奇病论第四十七》:“帝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为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此处论述的是孕妇的精神、情志活动对胎儿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有惊恐等剧烈的情志刺激,可以导致胎儿出现精神残疾,因此,孕妇应在怀孕期间注意情志调摄,后世医家提出“胎教”这一重要理论就是基于此。要求孕妇谨守礼仪,尽量减少各种不良的精神刺激,还提出在恶劣环境、情绪不良或酒后受孕,常常会导致胎儿精神或形体上的残疾。如今在优生优育、预防先天疾病上也有重要意义。

1.2 预防后天疾患 后天疾患所致残疾,除外伤以外,多因病而致残,因此,对于某些常见易致残疾病的预防,是防止后天残疾发生的关键。对此,《黄帝内经》提出“治未病”——即“防病于未然”的理论。中风病(脑卒中)的致残率极高,其导致的各种功能障碍是现代康复医学的主要对象之一。《黄帝内经》称之为“偏风”“偏枯”“薄厥”等。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说明,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2.1 外风侵袭 《素问·风论第四十二》:“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素问·骨空论第六十》:“风者,百病之始也。”说明了风邪从皮毛侵入人体, 逗留于肌肉腠理之间, 游走于经络之中, 这种病理现象产生通常是在人体正气不足、 卫外不固的情况下, 气候突变, 外风入中经络, 气血阻痹, 运行不畅, 筋脉失于濡养, 这种证候在中风病中因风邪入中较浅, 所以病情也较轻。

1.2.2 情志失调 《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说明人身的阳气随情志而逆乱欲绝, 血随气升郁于上部就会发生“薄厥”。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筋脉损伤, 则造成四肢弛纵, 不能运行自如, 汗出于半身, 则往往可以发展为半身不遂。即阳气过度的虚劳, 情志失调造成虚性偏亢而致中风的重要机制。

1.2.3 饮食不节 《素问·通评虚实论敌二十八》:“凡治消瘅,仆击,偏枯,萎厥,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说明嗜食肥甘厚味, 尤其是饮酒过度, 常可致肥胖, 而胖之人多气虚痰盛。气为血帅,气虚则可影响血液运行。另一方面痰湿的停留也能造成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导致中风, 此正如清代医学家沈金鳌在《杂原流犀烛》中所指“肥人多中风也”。

1.2.4 脏腑失调 《素问·大奇论第四十八》:“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骨行大跛,易偏枯”;“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说明胃为水谷之海,心为血脉之主, 胃脉见沉涩鼓指, 或轻按似盛大鼓指重按而实无力, 气之本源虚者, 反心阳虚,或心阴不足, 脉见小坚而急疾者, 皆可影响气血、致气血阻滞不通, 而易发生半身不遂证。

2 “杂合以治”的综合康复理论与思想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由慢性病、老年病等导致的各种功能障碍逐年增加。因此,康复医学的治疗对象也不断发生变化。病情亦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常常表现为多因素致病、多功能障碍。因其个体差异较大,故单一的、固定的治疗方法多难以奏效。这就更显示出《黄帝内经》“杂合以治”的重要意义。“杂合以治”的理论和思想源自《素问·异法方宜论第十二》:“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它是在充分注意因地理环境、气候特点、风俗、饮食习惯等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也是指导临床康复治疗的重要原则。不仅如此,《素问·异法方宜论第十二》中还针对“病生于内”“脏寒生满”“挛痹”“痿厥寒热”等具体病证,提出了“砭石”“毒药”“艾灸”“九针”“导引按跷”等具体的康复治疗方法。这些利用天然物质或通过对身体某一部位的刺激及特定的运动、锻炼的方法,使病残早日康复的自然医学疗法,为后世中医康复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 药物疗法 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着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质等天然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黄帝内经》所述的“十三方”就是我国运用天然药物组方治病的早期记载。包括《素问·汤液醪醴论第十四》中的汤液醪醴;《素问·病能论第四十六》中的生铁落饮、泽泻饮;《素问·缪刺论第六十三》中的左角发酒;《素问·腹中论第四十》中的鸡矢醴、乌鲗骨藘茹丸;《素问·奇病论第四十七》中的兰草汤;《灵枢·痈疽第八十一》中的豕膏、菱翘饮;《灵枢·邪客第七十一》中的半夏秫米汤;《灵枢·经筋第十三》中的马膏膏法;《灵枢·寿夭刚柔第六》中的寒痹熨法;《素问遗篇·刺法论》中的小金丹[4]。方药虽少,但对后世天然药物的开发和应用、中药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某些方药,至今仍然可以运用于临床。我国天然药物资源丰富,疗效好、副作用较少、使用方法简单。因此,适合慢性病残、老年病残者的治疗。特别在现代医学对中风后遗症、退行性病变引起的腰腿痛、颈肩痛等病症尚缺乏有效治疗的今天,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更进一步研究和制作天然药物的康复治疗药剂,对未来社会的康复医学发展将会有重要意义。

2.2 饮食疗法 又称“食疗”,是通过特定的饮食实现康复治疗目的一种治疗方法。“民以食为天”,摄食活动是人类生命活动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人类生存必须不断地从饮食物中摄取营养。《素问·六节藏象论第九》云:“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云:“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都说明了水谷之气的不断补给产生了人体五脏之气、六腑之气、营卫之气等物质,以及人体脏腑组织各种不同的机能活动,这些观点无不说明了饮食中消化吸收的各种营养素不仅是构成人体组织的基本材料,而且是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如果饮食活动不正常,就可能影响人的健康,导致脏腑机能衰退。

《素问·五脏生成第十》:“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说明任何食物都有一定的性味,且对脏腑具有一定的选择,从而决定了这些食物的功效特点。即所谓“食之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因此,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有目的地选择某些食物,可补偏救弊,调整阴阳,促进病残的康复。

2.3 针灸疗法 针灸在中医康复医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黄帝内经》中的治疗措施,就是以针刺法为主,兼之以灸法,而且详细地记载了经脉的循行、腧穴以及针刺手法等等,为后世针灸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针、电灸、铍针、火针、头针、耳针、穴位磁疗、超声波针等等相继问世,大大丰富了针灸疗法的内容。可以预计,随着针灸治疗的不断深入研究,针灸疗法将会成为未来康复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2.4 推拿疗法 《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推拿疗法是一种以藏象经络为基础的常用治疗方法,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在用于慢性病残的康复中,《素问·异法方宜论第十二》:“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起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即针对“痿”“厥”一类肌肉疾患,以导、引、按、跷的方法来促进功能的康复。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利用现代神经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原理,创造出许多新的手法,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3 小 结

《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康复医学理论与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不仅对中医康复学提出了原则和纲领,而且提出了许多的具体康复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在中医康复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泽被后世,受惠于今。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素问医学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医学的进步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