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小说“一篇带多篇”阅读教学探索

2018-01-16麦秀芳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

麦秀芳

【摘要】本文论述初中语文教师在小说“一篇带多篇”阅读教学中要发挥课文“这一篇”的教学带动作用,寻找课内外小说作品的联系,通过对一组有关联的小说作品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技巧,学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小说 “一篇带多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A-0028-03

主动阅读意识淡薄,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量不足,这是目前初中生的主要阅读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欲望,增加阅读量,许多名师、专家采取了多种教学模式,如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基础教育‘跨越式教学”,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的“主题单元教学”,江苏特级教师黄厚江的“树式共生教学结构”,浙江特级教师蒋军晶的“群文阅读”等。

一线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应在日常教学中以课内阅读作为源头向课外阅读延伸,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近年来,我校将“初中语文‘一篇带多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作为立项课题,研究如何在单位教学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从课文出发,链接课外多篇文章,对学生进行引导与点拨。“一篇带多篇”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式,它与前文提到的“跨越式教学”“主题单元教学”“群文阅读”等有相通之处,都是在单位时间内阅读多篇有关联的文章,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一个“带”字,对课文“这一篇”的教学要带动其他多篇文章的教学,建立一个让学生比较、探究的对话环境,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从多方面思考、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针对小说这种体裁,谈谈如何开展“一篇带多篇”阅读教学。

一、寻找联系,由点及面

教材中的课文不是独立的个体,它和其他课文以及课外的作品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篇带多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课文这个点出发,寻找课文与其他文章的联系,由点及面。这样的教学就好像是一棵既有“根根青枝”又有“片片绿叶”的树,绿叶也是教学需要的“旁逸斜出”。不管是“分枝”还是“绿叶”都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增加阅读量。

(一)文本联系

教材中的很多小说作品只是节选,而非全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内的节选作为阅读的源头,引导学生对全文进行阅读。如鲁迅《孔乙己》选自小说集《呐喊》,曹文轩《孤独之旅》选自《草房子》。以节选的作品作为一个点,延伸到全章乃至全文,这样更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作者联系

选入教科书中的课文只是作者众多的作品之一。如在讲解《变色龙》时,教师可以联系作者契诃夫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阅读,如《胜利者》《伊凡诺夫》《在流放中》等作品。学生阅读作者多部作品,可以领会作者写作风格,领略作者不同作品的文采。

(三)主题联系

在教材编排中,每个单元都有4—5篇文章,它们有共同主题,但这些文章往往是不同文体的文章。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八年级的单元主题编排中,每单元小说最多只占一篇。在九年级单元编排中,小说集中编排于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单元和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选编以少年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有鲁迅的《故乡》、曹文轩的《孤独之旅》、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黄蓓佳的《心声》4篇课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中的小说作品都是节选于我国明清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白话小说,它们题材不同,有的讲述历史故事,有的取材于生活,如节选自我国四大名著《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中外经典著作,如中国当代作家鲁迅的作品《孔乙己》,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变色龙》,美国当代小说家杰克·伦敦的作品《热爱生命》。教师可以将散落在教材中的小说归到一处,将具有相同主题的小说放在一起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写作特点。

二、指导技巧,掌握要领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初中生阅读小说往往只是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感兴趣,只是跟着感觉走,而缺乏阅读的目的性和技巧。在“一篇带多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文“这一篇”的教学,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使学生掌握阅读要领,提高阅读小说的能力。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教师要着重让学生对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进行研讨、探究,以达到对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

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契诃夫的《变色龙》(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这四篇小说散落在教材的不同单元,但文体都是小说,都紧扣一个“变”字。如《最后一课》紧扣最后一课中大家的“变”——镇上变、教室里变、韩麦尔先生变、小弗郞士变,从这些变化中反映了法国人对德国侵略者的愤怒。《范进中举》紧扣范进中举前后的“变”——称呼变、生活变、言行变、地位变,从而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摧残。《变色龙》紧扣由狗主人的身份变化而发生的“变”——狗称呼变、警官态度变、判案的结果变,从而揭示沙皇专制制度下一群欺下媚上的走狗的嘴脸。笔者将这组文章组合到一起,以《我的叔叔于勒》为精讲文章,开展“一篇带多篇”阅读,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特点,理解文本,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更深地理解小说主旨。

小说的灵魂是通过小说的主旨体现出来的,是作者的写作初衷与目的,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要符合小说的主旨。在精讲《我的叔叔于勒》时,笔者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认识到这篇文章是紧扣父母对叔叔的“变”——称呼变、态度变、行为变——而展开的,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学生达到这一层认识以后,笔者向他们抛出一个问题:思考“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这句话,分析“我”的父親菲利普的人物形象。一名学生说:“父亲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还请家人吃牡蛎,我认为这是一位体贴、疼爱家人的父亲。”笔者提醒学生联系之前对该文写作主旨的分析再想一想。这时,有学生提出质疑:“这篇小说的作者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贫富态度的变化,揭示主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若是此时父亲的形象是一位体贴、疼爱家人的慈父的形象,这不符合主题,也不是作者想要刻画的人物形象。”笔者给予肯定:“通过全文的阅读,我们知道菲利普在这篇文章中不是慈父的形象。那么,我们能否通过这句话展开正确的分析?大家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不能忽略关键词。”一名学生立即说:“从这句话中的‘高贵‘打动两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请母亲和姐姐吃牡蛎,其实是想成为高贵的人。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父亲还请家人吃牡蛎,这是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可见他是爱慕虚荣的人。”通过这一环节的探究,学生明白了人物形象与小说主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随后对《最后一课》《范进中举》《变色龙》三篇小说的教学中,笔者放手让学生寻找刻画人物形象的语段,分析作者通过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什么样的写作主旨。

在这组文章的教学中,笔者通过“一篇带多篇”的阅读方式,纵向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横向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刺激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小说的认识、理解及感悟,提高语文素养。带有目的、带着问题去阅读,必会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收获。得到知识,获得成就感,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自然会提高。当学生从教师的引导中获得阅读的方法,从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就可以脱离教师,进行独立的阅读。

三、课外延伸,养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积淀,更需要坚持不懈。笔者认为,“一篇带多篇”阅读教学不能仅体现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教师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也要发挥引领作用,让课堂上的讲解在课后继续发挥效用,长期努力,就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一篇带多篇”阅读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交流、分享活动。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学会承担任务,也可以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不同的人阅读同一本书有不同的感受,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一种“以一换多”的阅读行为。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作品时最好也能体现课内外整合的意识。例如,在教学《刘姥姥进大观园》以后,教师可以根据班级里有很多学生喜欢读金庸小说这一情况,引导学生把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联系在一起,找出金庸小说中的女性的特点,而又引导学生比较金庸小说中的女性与《红楼梦》里的女性的不同特点,分析两位作家对女性所持态度的异同。这样的课外延伸能让学生领悟到,任何作品都有独特的魅力,很多作品都是相互贯通的。这样的课外延伸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小说本应是最为轻松愉快的享受,我们从小说中可以了解不同时代的人生百态,从中感悟为人处世的哲理,从而获得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的提升。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篇带多篇”阅读教学研究就是要解开学生阅读的枷锁,让学生张开阅读的翅膀,在阅读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小说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明代围棋与小说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人格教育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