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的思考

2018-01-16宋海宁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2期
关键词: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课程建设

宋海宁

摘要:随着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经济结构与产业模式的转型升级,也对高校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迫切要求高校以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的改革为核心,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符合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2-0237-02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也促成一批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型产业的产生,那些具有智能型、复合型、交叉型的新型产业更能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它们对本科教育(特别是应用型)对人才在人文素养、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了更新的要求,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一批高等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对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等基本要素及时做出调整,着力培养符合国家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应用型人才要求设置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必要条件,满足人才培养在应用性、地方性、区域性方面的基本要求,以及人才培养应具备的规格、能力、知识与素养。如何做好课程建设、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与水平、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规定了其所培养的人才在人文情怀、基本素养、专业技术、综合能力等方面所具备的基本条件,为课程设置确定方向与原则。所以,在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及目标时,首先,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由地方高校承担,因此,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应是服务面向于地方经济所需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这就明确了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思路在于,主要是为地方培养能够服务区域经济与事业发展的高级人才。这种人才既不是精英式或研究型的本科教育,又不同于应用技术的专科教育,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掌握现代学习技术与手段,具备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利用各种条件不断进步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次,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上应强调应用性与实践性的本科教育,要注重实践教学与实践基地的建设。其人才培养设计从知识结构上看更多地是围绕着符合地方特色的从事生产实际与技术开发的需要为核心,从能力体系上看主要在于解决企业现场生产实际的技术与管理问题所需为目标,从素养上看注重强调在一线生产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团队合作为素质。再次,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应更多地有来自企业生产一线人员的参与,并吸收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因为他们毕竟来自企业实际,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使人才培养更好地体现应用型、地方性的特色。

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地方、面向行业、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技术型与工程管理型相结合的高水平技术人才,既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又能够立足于服务生产管理第一线。

二、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问题

1.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人才培养方案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养无一不是通过课程及其教学环节加以实现的。首先,从课程结构上看,课程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反映了应用型人才从事生产实际活动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与基本理论,实践课程反映了其在生产实际工作具备的实践能力与应用水平。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看不仅要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数,还要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课程门数,并将其比例提高到不低于50%以上。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毕业实习及设计环节的质量监控。从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来看,毕业实习与设计应更多地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注重在实践具体环节对培养对象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毕业设计选题应有较大比例来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来自企业生产一线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其次,从课程类别上看,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主要体现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反映了应用型人才从事相关生产实际工作所具备的理论修养与专业技术要求。最后,从课程层次上看,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体现了应用型人才所具有的从事生产实际应有的专业能力与知识要求,反映了其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应加大选修课程的类型与数量,扩展知识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应根据地方经济与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体现应用型人才适应新的产业需要应具备的基本要求,体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力求避免因人设课的现象出现。

2.課程内容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备的能力与素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核心,决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随着科技进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经济模式不断涌现。它们影响着社会科技进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也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为相关企业生存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全球化的发展带来的是全新的人才观、价值观、世界观,人们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世界。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工工工文工管等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提出新的要求,那种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

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在遵循“课程内容要与企业生产实际相一致”的原则上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首先,要重视课程基础性内容的整合,这类课程内容要有利于扎实基础、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为从事生产实际工作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必要的理论储备。其次,要强调专业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应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理论性、系统性的弊端,以开放的眼光与包容的心态融合相关学科的思想与理念,打破学科界限来设计课程科目与内容,为培养既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又具有一定适应性的人才创造条件。再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质课程资源为培养人才服务,要积极借助于校内外的课程平台扩大课程门数与种类,与校本课程相结合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课程来源。通过这种课程重组,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各类课程资源,为培养对象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课程创造条件,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本校课程的欠缺与不足,将优质课程资源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好地实现。

三、课程考核方式问题

课程考核是检验课程目标即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否实现的重要方式。通过一定的考核方式可以得出人才培养是否达到目标的结论,是否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首先,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多种考核方式,探索适合不同课程性质、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就目前而言,课程考核普遍采取的考核方式千篇一律,较为单一,理论课程主要是闭卷书面考核,开卷及其他考核方式并不多。题型也主要集中在概念、选择、简述与论述上,主要考核的是对概念、原理、结论的记忆理解能力,远远不能客观有效地评价一个培养对象所具有的综合能力与专业技能水平,及是否准确地反映通过课程考核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而那些能够反映培养对象专业素养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考核方式如答辩、论文、大作业、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综合设计等限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还难以被普遍采用。其次,改革考核评价标准,改变单一课程考核方式,探索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考核模式。目前,为了统一考核标准,课程考核时一般都会在所出的试题中设计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在阅卷时则对照标准答案对考核对象是否回答了相关的知识点及是否一致来评判成绩的高低,且主要集中于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力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对相对固定的概念、原理的记忆考核无疑是有效的,但对于案例分析、综合设计、现场操作等能反映出被考核者是否具有综合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特别是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核缺乏相应的标准或必要的手段。

所以,必须要加强课程建设,增强课程建设的意识,唯有此才是高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中心任务。

猜你喜欢

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课程建设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