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2018-01-16朱珊丽董海艳张丽芳
朱珊丽 董海艳 张丽芳
摘要:通过分析传统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和考核的现状和弊端,温州医科大学对医学本科生的免疫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估等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和探索,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2-0128-03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重要基础学科,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由于免疫学理论和概念比较抽象,故免疫学教学对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至关重要。而免疫学实验课是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幫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1]。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免疫学理论架构越来越复杂,免疫学实验方法越来越多,但是传统的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较少,实验考核方法尚不完善;再加上教学课时的压缩,现在的免疫学实验课既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又限制了该学科的发展。因此,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温州医科大学近年来对医学本科生的免疫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与探索。
一、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课课时较少。医学免疫学是医学生公认的较难学的课程之一。该学科理论课概念繁多、内容抽象、复杂难懂,所以需要大量实验课验证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知识。但相对理论课时,实验课学时却较少,以我校为例,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平台《医学免疫学》总学时为45个,其中包含理论课33学时、实验课12学时。每次实验课为3学时,故我校的医学免疫学实验课共4次。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学时内尽可能多地接触并加深免疫学知识理解,我们不得不在一次实验课内安排至少2个实验内容。由于内容多、信息量大,往往会导致学生对实验原理不熟悉、思考不深入、操作不认真等情况,以致实验课教学效果不理想,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2.课堂教学模式较传统。一直以来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的,即教师示范教学后由学生模仿操作[2]。课前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等准备工作由实验人员完成,课上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由任课老师进行讲解和示范。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安排学生参与到整个实验设计中,只是在课堂上机械地按照实验指导操作,很难调动起学生操作的积极性[3]。再加上实验试剂、实验设备有限,常常无法保证人手一套,就会有部分学生放弃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以致课后抄袭其他同学的实验报告成为常态。
3.考核方法不完善。考核是教学过程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考核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免疫学总成绩的组成分为两部分:总成绩=期末卷面成绩(85%)+实验成绩(15%)(包括课堂表现5%、实验报告5%、操作考核5%)。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实验考核成绩前两部分(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很难将同学们的分数拉开距离。而第三部分操作考核,由于目前课时有限,往往被安排在最后一次实验课中,即三节课的课时内既要完成一个免疫学实验内容,又要完成全班三十几位同学的独立操作考核,迫于时间仓促,实验操作考核内容我们不得不选择一个相对简单、用时不多的实验,同学们只要在课时中亲自动手参与过该实验,一般都是满分。如此便形成了这样的局面:最后一次实验课(3课时)既要安排实验内容,又要安排实验操作考核,在如此仓促的时间内,学生一般都比较担心自己的独立操作能力,尤其是当老师在旁边守着打分,学生完全没有心思参与最后一次实验,造成不熟悉原理、不明白如何操作、不会分析判断结果等局面,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所以目前的实验成绩在同学们之间不能拉开差距,不能反映实验参与度、完成度及对结果判断分析的真实情况。
4.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有学生认为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只占15%,同时实验课考试时涉及的内容较少,只要按照实验指导上的步骤操作即可,而对于实验原理、实验结果、临床应用等不加思考,即使实验结果不理想也不会从实验本身或操作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因此无法达到实验课教学目的。
二、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
1.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提高课时效率。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尝试逐步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实践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相对复杂的实验,教师可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提前在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以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从而提高课时效率。
2.增加互动式教学、鼓励创新探索。传统的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是以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等内容为主,示范性较多,而操作性较少。针对这一存在的问题,我们教研室对实验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以新增的设计性实验“家兔免疫血清的制备及检测”为例,首先在课前布置实验内容并让学生思考,免疫家兔时小分子量抗原肽为什么要偶联高分子量蛋白载体、家兔免疫常用的途径有哪些、如何进行家兔免疫血清的采集和分离、血清抗体效价的检测及功能分析等。学生可突破以往按学号机械分组,自由调配分组,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如此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其团队合作精神,还能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性,共同分析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以往传统的按部就班的验证性实验只能让学生熟悉实验技能,而一次充满崎岖的探索性实验却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老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每步实验流程、每组实验对照的意义,而非简单过程的重复。如在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实验中,涉及用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对外源性异物鸡红细胞的吞噬现象,有几位同学在油镜下并未看到典型的吞噬现象,自然有些灰心和失望。老师耐心引导学生逐一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72小时前小鼠腹腔注射无菌淀粉溶液(目的是趋化血液中单核细胞聚集至腹腔)不成功(可能注射到皮下或溶液漏出)、实验当天小鼠腹腔注射鸡红细胞溶液不成功(可能注射到皮下或溶液漏出)、注射鸡红细胞溶液后小鼠自由活动时间过短、取小鼠腹腔液时刺破小鼠血管(取到的腹腔液实为小鼠血液)等,鼓励其在以后的实验中遇到问题要先仔细分析、认真改进。这几位同学虽然未达到预期的实验结果,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却收获了对实验方法和实验技巧的深入认识。
3.完善考核评估,引入形成性评价[5]。考核评估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综合评定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研潜质。就我校医学本科生免疫学目前的实验评估体系而言,很难分出实验能力的优劣,不易准确、客观地评定出学生实验成绩。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教研室对实验考核评估体系进行了一些改革,首先将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由15%提高至20%,以引起同学们对实验课的重视;其次,在实验考核中引入基于手机平台的形成性评价测试,目前免疫学总成绩=期末卷面成绩(80%)+实验成绩(20%)(包括课堂表现5%、实验报告5%、操作考核5%、形成性评价5%)。引入形成性评价是尝试增加平时每次实验所占比重,由此相对降低操作考核所占比重,以消除学生对独立操作实验的担心、恐惧心理,增加学生对实验操作的主动性和对实验的完成度,从而全面客观地综合评价学生的实验水平。
在免疫学实验考评中引入形成性评价的策略。我们在平时实验中,由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收集每次的实验原理和实验结果等,以图片和动画的形式保存。老师负责将收集的素材添加到温州医科大学“考易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待免疫学实验课全部结束,老师将题目整理好,随机选择5个题目组成一套小试卷,以A1型题目(单选题)出现(1分/题),同时设定每题答题时间和总答题时间,保证同学们既能看清并理解题意,又不足以相互讨论,避免抄袭。同学们通过手机平台进入“形成性评价”测试系统,在有限的时间内测试对免疫学实验原理的掌握程度、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判断能力。通过引入形成性评价测试,我们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和完成度明显提高,且对实验原理的掌握和对实验结果的判断、分析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可以将学生的实验成绩拉开距离。
三、小结
我们在2016和2017两个学年对医学本科生的免疫学实验教学中通过以上几点改革尝试,发现相比往届临床医学本科生,学生对免疫学课程的兴趣有显著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增强,对教学满意度也显著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实践和总结经验,对实验课教学内容由验证性逐渐向设计性实验的转变及考核评估体系的完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了学生对免疫学实验操作的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但目前改革还是一种尝试,仍存在不足,还仅是临床本科生中尝试使用,我们仍需要结合实际实验条件和学生能力,探索完善的可持续开展的教学方法和实验内容,并推广到全专业实验教学中去,为推动医学免疫实验课程教学的优化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生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书峰,郭玲,张志仁,等.深化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31(9):1266-1268.
[2]任可,陈建芳,常江,等.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30(9):1259-1260.
[3]史丽云,何海根,康艳华,等.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4):376-379.
[4]刘秋燕,王全兴,孙为民,等.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完善实验教学改革[J].山西医科大學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2):175-177.
[5]杜联峰,余妍,夏嫱,等.医学免疫学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2):1026-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