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水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2018-01-16荆琳
荆琳
摘 要:广东是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早、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水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本文基于对广东水文化旅游发展基本状况的分析和当前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的研判,从六个方面总结概述了广东水文化旅游发展的总体态势和产业趋势,以期整体把握广东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脉络和产业前景。
关键词:水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趋势分析
水景观和水文化历来是人们旅行休闲活动中十分重要的观赏和体验对象。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门类,一般来说,所谓水文化旅游就是通过将水文化运用到旅游活动中,充分发掘水的自然、文化属性,将其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相结合,从而形成以水文化为内涵,集文化休闲、文化体验、文化求知为一体的旅游模式。当代围绕古往今来的水利工程而形成的水文化旅游的悖兴,与人们对水文化旅游需求的增长,与现代水工程工艺水平的提高和功能转换,与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交汇互动而逐渐形成,具有“保护生态和美化环境、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和陶冶情操、推动经济和社会效益”等主要功能。
一、广东水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
广东水资源丰富,水系发达,是水资源大省。水是孕育独特岭南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岭南之地的形象标志和地域标签。从岭南山水到岭南水乡,从龙舟比赛、黄埔古港到亚运会开幕式岭南水文化的主题画面,无不传递着广东水文化独具魅力的生活气息和审美意趣。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质量旅游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普遍增长,重内涵、重体验、参与性强的水文化旅游日益受到游客青睐。在旅游市场和游客需求的刺激下,广东各地涌现了一大批生态环境好、文化品位高、在省内外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的的水利工程精品,也造就了一批景区品质佳、配套设施完善、彰显岭南水文化內涵的水利风景区。截止至2017年,广东已建设完成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共13个,省级水利风景区44个,水文化旅游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水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蓬勃发展,呈现快速发展的总体态势,正在成为拉动地方特色经济和树立地方形象的重要抓手;水工程、水文化和以此为依托的水文化旅游对培育广东区域发展的软环境和硬环境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水生态资源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广东水文化旅游产业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和密织快捷的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则为水文化旅游产业壮大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然我们也看到,广东的水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的水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也产生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难点,主要表现为:水文化旅游发展定位不明晰,内涵挖掘不深入、观念传播不畅通;水文化旅游资源存在开发不足与开发过度的两极化现象;水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化程度以及产业效益总体水平仍待提升;景区开发、运营与管理的政策和制度性障碍仍然突出等方面。
二、广东水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趋势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加快,如何抓住旅游产业发展新契机、把握消费需求新变化,盘活本土水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水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供更多优质的水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既关乎广东水文化旅游未来的发展走向,也对当前水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发展要求。结合广东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一核一带一区”(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旅游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构建,根据对广东水文化旅游发展基本状况的分析和对当前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的基本研判,我们认为,广东水文化旅游今后将会呈现以下六方面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趋势一:水文化旅游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阶段。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进行和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广东旅游进入产业结构供给侧改革和市场调整的关键期,以加快打造“世界旅游休闲目的地”和“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区”为目标,着力推动旅游发展模式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从观光旅游业向休闲度假旅游业转变,从规模旅游向优质旅游转变。在此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下,水文化旅游产业从资源导向向市场需求导向转变、从粗放式的观光游向精细化、多元化的水文化休闲度假游转型,已经进入提质增效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水文化生态旅游圈中的精品景点通过加强由水体、山系、植被、动物等组成的风景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升级,通过多种渠道展示和推广广东各类水体资源的自然、人文风光,打造生态水文化旅游品牌。另一方面,体验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强且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水文化旅游产品和相关项目表现出极大的市场潜力。其中水文化旅游产品如放河灯、划龙舟,水文化体育旅游项目如潜水、漂流、滑水,小型赛艇,康体水文化休闲产品如水上乐园、水疗度假等都展现了较强的市场增长态势和发展空间。
趋势二:水体旅游景区的规划开发将呈现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发展特质。为了增强水文化工程景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广东水文化工程通盘考虑规划开发、产业发展和市场战略各个环节。首先,在规划建设上,各类涉水工程的规划建设以战略总体性和发展引领性为统率——水利部门联合旅游等相关部门对新建的水利工程项目同步实施工程规划与旅游规划,兼顾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结合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充分发挥水资源的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养殖、旅游等多方面的功能,做到“一水多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围绕优化地区旅游发展的整体布局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水文化旅游从单一的水生态观光游向综合化、多样化、立体化的现代化水旅游服务业转型成为大的趋势,也成为广东各地水文化旅游项目增强发展潜力的共性选择。大量水资源风景区的规划开发将曾经独立、自成一体的水利工程与周边的镇村发展、历史文化相融合,形成一体化的文化旅游区域综合单元,进一步增强了当地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和竞争力。第三,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水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并非各自运行的项目孤岛,而是内嵌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活动因子。比如地处粤东的梅州市梅江区把梅县亲水公园项目建设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发展途径,不仅为广大群众增添了新的娱乐休闲场所和旅游景点,还有效改善了新县城西片区的交通状况,带动了周边地段的房地产发展,加快了新县城扩容提质,提高了梅县区的城市品味。
趋势三:水文化建设在水文化旅游产业链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水文化旅游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在于区域水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感召力。厚植水文化内涵、彰显水文化特色,强化水文化支撑必将全方位的贯穿于地方水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增城“增江画廊”水利风景区,将沿江两岸的一个个古迹、村落变成了旅游景点,形成了一个现代与传统文化交融的景观长廊,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水利风景区文化内涵建设发展典范之一。潮州市加固南北堤,将恢复潮州古城墙、湘子桥纳入建设规划,重现古城文化风貌。河源市区防洪工程,以“客家文化堤廊”的设计理念进行高品位规划设计,营造多样化的水景观,体现出鲜明的客家文化特色和“河之源头”的主题。可以看到,广东全省各地的水文化工程和水景观已经成为汇集、串联、展示和传播地方水文化和独特区域文化的重要平台和桥梁。
趋势四:水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的纵向与横向价值链延伸的趋势增强。广东大力推进水体工程景观资源的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拓展思路,积极谋划,以新视角和新思维,推动水文化旅游产业向知识密集、创新密集型产业升级发展,集中突出了水文化旅游的历史内蕴和时代颜色。已经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水文化旅游区已经进入“产业融合化”的创新发展期,既从纵的方面积极挖掘、开发和整合当地水生态、水文化传统和现代的民俗民风资源,也从横的方面形成了水文化产业与其他诸如工业、农业、演艺、饮食、商务、教育、节会赛事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新业态。比如,依托河源万绿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的万绿谷休闲度假旅游区依托水乡风情、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人文风情等特色,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客家文化、渔家水 乡风情、农业观光、客家美食、 休闲度假体验于一体的水文化旅游度假胜地。通过整体策划和产品包装,万绿谷突出旅游融合、品牌打造等形式发展特色和亮点, 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据统计,万绿谷接待量从2008年的3万人次到2016年的20万人次,实现了平均每年15%的递增。
趋势五:以水利生态风景区作为节点的“全域旅游”将成为壮大水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模式。随着“全域旅游”的广泛兴起,水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一体化综合发展将成为水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根据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围绕构建特色水文化旅游产业综合体的发展目标,打破城、乡镇、村间的行政区划和区域经济空间割据的限制,以各地特色产业项目和文化景观为依托,依据各地文化资源分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基础,高度整合、协调各地分散的特色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饮食旅游资源等,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突出优势、分类指导,加快构筑联动、立体的区域水文化产业发展载体,打破旅游与其他产业的分界线,形成综合性强、产业集聚度高的新兴产业集群。目前广东一些旅游产业发达的地区在政策、交通和人才的加持下,正在推进水文化旅游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转向开放的“旅游+”转型——以水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要的发展节点,从而形成产业优势互补、资源互动整合,多种旅游形式贯通、不同旅游景点串联的水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带和水文化经济互动综合体系。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旅游开发区域目前仍集中在珠三角地区, 但资金已经呈现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流向资源密集的粤东西北地区。水文化旅游投资的增长势必会为粤东西北乡村振兴和社会经济整体跃升创造更加有效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动力。
趋势六: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资以及制度环境将进一步趋向利好。水文化旅游要保持长足、健康和持续的发展态势,无论是重资产的景区建设和维护,还是轻资产的水文化创意项目对于投资、管理和人才的要求都比较高。近年来,广东省不断深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着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营商环境。从水文化旅游投资环境看,广东历来重视水利工程建设、旅游产业项目的投融资体制创新,从早期率先探索实施的 BT模式到如今大力推广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借助市场调节机制,创新水利建设工程投融资体制,通过租赁、股份、承包等多种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参与到景区的建设运营中 ,为水利基础设施、水文化景观的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从政策和制度环境看,如同生态农业旅游,水文化旅游产业也是一种跨旅游、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种行业的综合产业,这就对相关引导性和扶持性的政策支持提出更多创新要求。目前已经出台的多项政策和办法力图通过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动和多渠道引入、整合社会资本、社会管理和社会人才等多重资源,盘活水文化资源、产业、社会和文化资源,全面构建和实施水文化资源→产业→管理(服务)→区域复合型水文化旅游创新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志荣,刘志敏,潘玉敏.对广东“十三五”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思考.中国水利[J].2015(11).
[2]彦鲁.水文化基本属性初论.中国水利报[N].2012(7).
[3]李日曼,甘永萍.河源市万绿湖旅游景区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广西师范学院学报[J].2016(6).
[4]广东省水利厅.广东省108个水利风景区风貌[Z]. http://www.gdwater.gov.cn/.
[5]李鹏,李洪波,代燕.中国水利风景区发展的思考.水利经济[J].2012(1).
[6]于洁,胡静,朱磊,卢雯,赵越,王凯.国内全域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旅游研究[J].2016(8).
[7]谢雅婷.东莞城市水文化建设刍议.广东水利水电[J].2012(10).
[8]汪建.我国水利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中国水利[J].2011(3).
[9]張目.广州水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初探.度假旅游[J].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