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巫的面包》教学设计研究

2018-01-16王婷婷

成才之路 2018年35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王婷婷

摘 要:文章结合《女巫的面包》一文的教学过程,从导入、畅谈感受、初读课文了解欧·亨利式结局、细读课文感受铺垫的艺术技巧、探讨人物形象、畅谈收获、阅读推荐等方面,对语文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设计;女巫的面包;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35-0080-01

教学目标:1)了解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感受并学习铺垫的艺术手法。2)分析主人公形象,学会客观地解读人物。教学重难点:感受并学习铺垫的艺术手法。

一、导入

教师进行课程导入:“一个面包店的女老板,一个建筑图样设计师,两个看似平行线般的人物在面包店这个特别的环境中有了交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由面包引发的故事。”

二、畅谈感受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这篇小说了,请用一句话说说你读完后的感受。提示:可以从情节、人物、手法等方面来谈。

三、初读课文,了解欧·亨利式结局

1)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思考:小说为什么取名“女巫的面包”?明确:黄油面包毁了布卢姆先生的设计图纸。2)做错事的人就是女巫吗?在你心中女巫是怎样的形象?—→有魔力,会魔法,能将王子变青蛙,让公主变成睡美人,可见女巫的破坏力之大。请问玛莎也有这么大的破坏力吗?—→布卢姆先生“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的作品被毁了。另外,从布卢姆先生的反应也可以看出玛莎的行为破坏力之大。3)了解欧·亨利式结局。过渡:这样的结局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在那个恼人的铃铛声响起之前,一段美妙的爱恋仿佛就要开花结果,却以这样粗暴的方式收了尾。这种意想不到的结局,正是著名的“欧·亨利式结局”。大家一起来读一下:(投影)“欧·亨利式结局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在故事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种结尾艺术,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板书:小说结局——陡转)

四、细读课文,感受铺垫的艺术技巧

问题探讨:玛莎是如何一步一步自我沦陷的?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出相关内容,并做边批。学生发言,交流。文中对玛莎心理活动的描写很突出,请大家去找找看还有哪些。教师从中挑出三处,引导学生试着分析一下玛莎的心理。1)玛莎小姐坐下来吃牛排、面包卷、果酱和喝红茶的时候,常常会好端端地叹起气来,希望那个斯文的艺术家能够分享她的美味的饭菜,不必待在阁楼里啃硬面包。—→遗憾,心疼。2)假如天才有两千元银行存款、一家面包店和一颗多情的心作后盾,艺术和透视法将能达到多么辉煌的成就啊!—→自豪,憧憬。幻想与艺术家结良缘,幻想更大胆了。3)他切开一个面包——啊!他吃面包的时候会不会想到那只把黄油塞在里面的手呢?想象艺术家看到黄油,了解她的心意后的惊喜与感动。—→惊喜,感动。幻想又升级了,前面两处还停留在单纯想象对方怎么样,现在幻想爱情得到回应,对方也开始由面包想到她了。小结:从这三处心理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玛莎小姐对艺术家的感情是在不断加深的。其实玛莎小姐感情的沦陷不仅仅体现在心理活动上,还体现在衣着、动作等细节描写上,请大家再找找看。“玛莎小姐用切面包的刀子把两个陈面包都拉了一条深深的口子,各塞进一大片黄油,再把面包按紧。”“好不容易瞅准了一个机会,心里也很忐忑,但恋爱中的女人还是利索地做完了这一切。”从“深深的”“一大片”,可见塞的不仅是黄油,更是一片痴心。“玛莎小姐在店堂里的时候,也穿起那件蓝点子的绸背心来了。”“玛莎小姐虚弱无力地倚在货架上,一手按着那件蓝点子的绸背心。”“玛莎小姐走进后房,她脱下蓝点子的绸背心。”大家都注意到了這件蓝点子的绸背心,文中提到几次?你注意到这里的几个动词了吗?“穿”——女为悦己者容,“按”——按住的是受伤的心啊,“脱”爱情的幻灭。小结:通过对玛莎小姐描写的分析,我们感受到了她的用情之深,我们甚至会和她一起紧张、一起激动、一起期待,又一起失落。这种铺垫的技巧,让故事的结局看起来更加出人意料。(板书:艺术手法——铺垫)

五、探讨人物形象

对人物描写的分析,让我们走进了玛莎的内心。作者称她是“女巫”,并说她是个“多情的人”,布卢姆先生则骂她是“惹厌的老猫”。你现在赞同哪一个称呼,或者你有新的看法吗?(正面)有同情心,善良,敢于追求爱情……(反面)自作多情,自以为是,太主观,自作聪明……小结:通过大家的解读,玛莎小姐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鲜活了。因此,我们在解读人物形象时,不要简单地说好或坏,喜欢或不喜欢,要尽量客观,从人性上思考,即使是不喜欢的人,也要带着理解与宽容。(板书:人物解读——客观)

六、畅谈收获

学习了本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吗?请谈一谈。

七、阅读推荐

《女巫的面包》一文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作者并不简单的写作手法和独具匠心,这也成了欧·亨利作品最鲜明的特征和永不消逝的魅力。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读其他的作品,如《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等。

参考文献:

[1]屠锦红.有效语文教学设计“四部曲”——基于任务分析教学理论[J].教学与管理,2012(03).

[2]吴欣桦.中学语文现代小说教学方法与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