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画治疗在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中的应用

2018-01-16魏琪

青年时代 2018年30期
关键词:心理疏导美术教育留守儿童

魏琪

摘 要:留守儿童的因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在教育过程中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尝试将绘画疗法引入学校的艺术教育,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一系列心理问题。融入绘画治疗理念的美术课堂,能够引导学生发现自身问题,释放内心情绪从而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关键词:绘画治疗;留守儿童;美术教育;心理疏导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所受美术教育状况

由于父母或一方离开农村到城里工作,一些孩子长期以来无法与父母或父母一起生活。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家庭关爱,情感上常常处于“饥饿”状态,其生活境遇和身心健康状况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笔者对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崔庄乡仓房村山村希望小学进行了调研与美术教育活动,结果發现,由于家庭结构稳定性的打破和父母经常缺席,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已经表现出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 例如缺乏家庭互动、家庭教养方式的异化、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的影响、父亲、母亲或者双亲的角色缺乏, 所造成的人格发展障碍和社会化障碍等。 在留守儿童中,大部分儿童表现出不善交际、缺乏沟通的主动性、低自尊。与此同时,留守儿童比普通儿童更难向人开放。 留守儿童并不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性格问题,他们其实具备非凡的艺术创造的能力。因此,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二、绘画治疗与留守儿童美术教育的结合

(一)绘画治疗的概念

在20世纪40年代,人们逐渐意识到,一种观点绘画不仅反映了内在的心理现实,而且表达了艺术家的主观体验。结果,“投影绘画”一词开始出现,绘画投影测试出现,并且出现了大量使用绘画投影测试的研究。

巴克的“House-Tree-Person”(HTP)测试是一项相对着名的绘画投影测试。在心理测试中,受试者被给予铅笔,橡皮擦和白纸,并要求在白纸上画一个人,一棵树。 一栋房子,然后根据判断标准来分析,评估和解释这些图像,以了解主体的心理状态。 确定心理是正常还是异常,并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巴克认为,测试可以刺激儿童的意识联想和无意识联想。研究人员可以分析儿童是否了解房屋,树木和人的特征,以及儿童绘画的细节。 例如,透视和颜色使用,包括在图片背景中使用的颜色,来评估正在绘制的图像。

儿童绘画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心理特征引起了学者们的强烈研究兴趣,特别是在心理学,精神病学和艺术心理治疗领域。艺术疗法的概念与儿童绘画一致,绘画是儿童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些包括有意识的情绪和无意识的情绪,这些都是儿童的私人迹象。 因此,多数儿童心理治疗专家都同意这一观点: 绘画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二)将绘画治疗与留守儿童美术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留守儿童需要一个健康的渠道来发泄他们的情感,而艺术是表达这种感觉的最佳方式。 艺术是什么? 阿恩海姆(Arnheim,1992)说: “它是人类面临困难时前来救助的使者,是理解人类生存条件和应对生活中恐怖情景的手段,同时是人类为逃避外部现实中无法控制的混乱而建立的合理秩序和避难所”[1]。留守儿童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表达情感,发泄强烈的情感,解决过去和现在的沮丧和痛苦的困难。否则他们可能会以某种行为或反社会的方式表达这些情绪。

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种方法可以根据农村现实进行操作。农村地区没有绘画治疗的条件,没有相关专业人员几乎不可能实现专业心理治疗。 幼儿园,小学,初中和各级学校都有艺术课程。因此,这是一种有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可以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三、绘画治疗在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

儿童绘画治疗是指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通过符号和视觉语言进行交流以表达情感,应对烦恼和创伤的过程。儿童绘画疗法涉及两个过程,一个是儿童的宣泄和绘画过程中的自我重建过程;其次,医生或成人通过绘画过程和对绘画的理解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孩子摆脱困境。 儿童绘画治疗方法与艺术教育有关。

对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崔庄乡仓房村山村希望小学,以“浅绘仓房,择码筑梦”为主题进行美术教育活动。对于留守儿童,进行了为期12周,每周一次,45分钟,四个疗程的治疗。欢欢(化名),男孩,其父母在东莞打工,1-3岁曾在福建随父母生活(由于出生于东莞, 回到老家便有了个绰号“小东莞”,大家都以绰号来取笑他),3-5岁留守(期间由姥姥、姥爷照顾), 5-6岁在东莞随父母生活,6-8岁留守(期间又换为爷爷、奶奶照顾), 由于频繁分离导致安全感缺失,精神比较自闭。 在访谈中,老师提到欢欢的两个情况: 首先,他们经常被小朋友和同学欺负。 二是作业本和书本被撕烂,却是由他自己撕烂的。

在第一个疗程中,采用自动绘画的方式。 最初欢欢拿到画笔和纸的时候有些紧张,课题小组成员为了让他放松直接说: “你选一支漂亮的画笔来画吧” 在这样的指导下,但团队成员很快意识到这样的导游可能会误导他,因为漂亮的画笔不一定是他喜欢的颜色。 在他画了一张照片之后,团队成员及时纠正了它并将指南变成了 “挑选你自己喜欢颜色的画笔来画” ,当他听到这句话时,他立即将手上的画笔改为另一种颜色,于是就有了一组具有明显色彩对比的作品。绘画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他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对比,即明亮而轻松地“漂亮”; 沉重、单调的是“熟悉的”。因此,留守儿童可以通过绘画积极地使用涂鸦手段释放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冲突。

在绘画治疗的第二个疗程中,让欢欢画出一幅自画像。 在自画像中,从位置上看,他将自己画在纸张的边缘。 这种自我定位反映了他在现实生活的“角落”中被忽视或被压迫,缺乏安全感。 与此同时,从形象的大小来看,他把自己画得很小,反映出他的自我形象小,缺乏自信和自尊。 眉毛不清楚,与此同时,头顶上方浓密的头发似乎反映了他目前内心的困惑和恐惧。 从观察中可以看出,很多时候他实际上处于一种焦虑和麻烦的状态。 图中的开放肢体可能是寻求外部帮助的辅助信号,或被动地受到外部无助。 且整个自画像头重脚轻,可见欢欢近期可能处于强烈的烦恼、不安之中。 以上结论与儿童绘画的现有研究结论一致。 很多研究已证实, “在自画像中,角色的大小与自尊和个人适应能力有关。 ” [2]。 当让孩子画一个角色时,孩子会画出反映他情绪的自我形象。一幅小画,特别是一幅人物画,与孩子的自我意识和孩子的低自尊有关。

在第三个疗程中,对欢欢采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方式,即由欢欢的四个同伴组成的小组,他们合作完成涂鸦作品。在这种治疗中,欢欢和他的同伴将分享他们的绘画经验并分享他们的感受。 图中没有窗户和门的房子表达了欢欢与家人和监护人之间缺乏精神交流,以及自闭的内心。 较小的人物形象传达了对人际交往的恐惧与回避; 但同时人物又从房子中走了出来,象征着对人际交往的渴望。

当进行绘画治疗的第四次疗程时,画面丰富,房屋门窗布局合理,人物表达丰富。所有这些都通过四种绘画处理来传达干预,这种处理关闭了内在的改善和人际关系的改善。欢欢的封闭心态已基本得到缓解,社交技能得到提升,可以通过绘画与同龄人交流相信通过不断运用绘画艺术,欢欢的社交能力会更好。

欢欢的整体情况,根本原因是与父母分离带来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使得留守儿童对周围的人保持警觉和敌意。 在这种情况下,欢欢可以借助与同伴交往带来的愉悦来减缓心理的焦虑和孤独感。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使孩子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有利于情感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探索环境的精神[3]。 然而,儿童无法从亲子关系中获得初始的社交互动能力,父母教育的缺乏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和交往行为。 面对同伴的时候欢欢更多的是采取退缩行为,逃避与人交往或者攻击,有这样行为的儿童不被接纳, 被拒绝和被欺负后,退出行为得到了加强。 他就更加自卑和冷漠,如此对于欢欢来说这是恶性循环。 在经常遭到拒绝和欺负的情况下,他的攻击倾向变成撕毁他自己的书籍和家庭作业, 只会破坏他自己的东西以发泄他内心的紧张和不适。

总之,定期,及时,适当的绘画处理可以促进留守儿童社会功能的改善,改善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提高儿童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能力。

四、结语

作为中国城市化進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 在诸如缺失家庭照顾和缺乏教育资源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因此,我们在指导和规范留守儿童的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过程,必须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独特作用,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美)阿恩海姆著.孟沛欣译.艺术与视知觉[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2]〔美〕,玛考尔蒂著.李廷,李晓庆译.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一解读儿童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胡海兰.绘画中的留守儿童[J].西南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心理疏导美术教育留守儿童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