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侬软语何处觅
2018-01-16张彦之
张彦之
暇 时去老街走了一遭,竟发现仅存的一家 苏州评弹馆古色古香的外墙上也贴了“招租”二字。
我看见那老旧小戏台上铺着的红布已经不起岁月的风霜打击,残残破破地显出几个骇人的大窟窿来,平添许多沧桑之感。几把或是缺了角、或是断了弦的三弦与琵琶相互依偎着,战战兢兢地倚靠在墙角,全然没了往日时被穿着旗袍或是长衫的艺人端端正正地抱着发出时而哀婉、时而清灵之音时的神气了。
于评弹艺人来说,三弦与琵琶是他语言的一部分。一场评弹的灵魂,不仅仅在于台上艺人如百转莺啼的吴侬软语组成的江南水乡的独特唱腔,也在于艺人手撥的属于丝竹管弦的语言。我的耳畔响起欢快的三弦声,伴随着琵琶三两下的挑拨,一曲评弹之最《西厢记》缓缓吟出。艺人们用他们独特的语言轻轻吟唱着,其声犹如百啭春莺,醉心荡魄;丝竹们用他们独特的语言诉说着,他们滔滔不绝地讲起200年前,讲起那些无比光辉璀璨的日子,讲起旧时那些座无虚席的场子和底下那些用着吴侬软语轻轻赞赏的游人们。它蓦地激昂起来,仿佛在控诉着崔莺莺和张生爱情的不公,在哀怨宝玉与黛玉心意的不通,在愤慨无人能听懂它那沉淀着无数历史的语言。
台下三三两两的散客约摸都是些外地人,他们听不懂江南水乡的语言,他们听不懂丝竹管弦的语言,他们各自操着各自的方言谈论着些什么;台上的艺人正放声地吟唱着,做着属于他们的最后一场表演,仿佛要把江南水乡的清韵,揉碎了渗入到弹词丝弦音韵的骨髓里,化作评弹的灵魂,化作苏州的灵魂,化作江南水乡吴侬软语的灵魂,化作传统地方语言的灵魂。
吴侬软语酥入骨,柔情万种俘人心。正如毕加索所说的:“世界语言,中国居冠军,东方话也最动听。”可试想如今,评弹早已在新兴的消费市场中隐退,也再没有会说着软稠黏糯的吴语的闲人愿意奉一壶清茶,听上一下午的苏州方言,那丝竹一般的语言。吴侬软语,何处寻觅?
答案尽在你我心中。敞开心扉,去面对、去传承那好听柔婉的吴侬软语;去正视、去欣赏属于自己地方的传统方言;去发现、去寻觅,我们各自心中最初的那一口“吴侬软语”。
[作者系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高三(3)班学生]
点评:
“吴侬软语”或许是语言中最缠绵又最多情的语言,作者满怀一种缱绻迷离的情思,将自己对这一美好方言的倾情向往、眷恋不舍和对方言艺人精湛表演的回味、感慨缓缓写出,字里行间富有情韵,寄托着自己的惋惜和遗憾等情感,也传达出方言文化传承的隐忧和重任。观点鲜明,立意深刻,语言诗意生动。
(指导老师:张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