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2018-01-16孙惠琴

成才之路 2018年35期
关键词:主动性预设积极性

孙惠琴

摘 要:课堂中如何处理意外情况,如何抓住教学契机,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是值得教师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处理好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成效。文章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进行论述,旨在为语文教学提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语文教学;预设;生成;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35-0058-02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都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问题。本杰明·布卢姆曾指出:教育的艺术性就在于教师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全部成果。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中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中照搬教案,严格按照字、词、句、段、篇、章的教学预设进行教学,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对学生反应的及时关注,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失去兴趣。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进行论述,旨在为语文教学提供帮助和借鉴。

一、课堂生成情况分析

在学习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时,一学生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禽”翻译成禽兽,在座的学生哄堂大笑。然而教师却置之不理,依然按预设目标讲课。另一教师在教学时,窗处突然飘起了雪花,学生们的注意力被转移了,课堂开始骚动起来。该教师立即大声呵斥,勒令学生听课,然而效果并不好。

李镇西老师说,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近年来,我国教育界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历程,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与原定预设目标不一致的情形。生成的新情况有以下几种:其一,在阅读教学的重难点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会质疑问难。如上文《杨氏之子》中关于“禽”的古今解释。其二,学生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会生成不同的理解,形成各种各样的观点。如会羡慕《狐狸与乌鸦》中不劳而获的狐狸,会质疑《虎门销烟》中的林则徐销烟行为是否不够环保等。其三,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体验学习时,往往会生成与教师预设不一致的结果。如一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乌鸦喝水》中的乌鸦是怎样用石子让瓶子里的水升高时,拿了一个装水的瓶子和一堆石子让学生操作,结果学生在操作时,一个稍大的石子卡在了瓶口,既下不去,也掏不出来。其四,当课堂中发生偶发性事件时,学生会生成新的学习兴趣。如天空忽然下雪,教室里飞过一只小鸟,消防车呼啸而去等。

二、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课堂也因为学生的生成而变得更加精彩,教师也在生成的课堂里感受到教学的无限快乐。但这并不是不需要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就没有了秩序,没有预设就没有了规范,没有预设也就没有了确定性。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塞翁失马》一文时,当有学生提出“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时,教师有些兴奋,马上放弃原定计划,抓住这一“可笑”的生成让学生讨论,结果一堂课就在争论“马的公母”中过去了。

因此,可以说没有预设的课堂是对教育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只有将动态生成和课前预设统一起来,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应有的境界。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机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对文本有深刻认识。为了不被课堂中出现的意外牵着鼻子走,教师就要深入了解文本,掌握处理教材的策略,精心预设。教师如何解读文本以及对文本领悟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预设水平和生成质量。在上面的案例中,如果教师对《塞翁失马》的文本价值有准确理解的话,就不会在“马的公母”上浪费时间了。只有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能居高临下,融会贯通,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课堂引导才能驾轻就熟,预设与生成才能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其次,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加强预设。教师要多了解学生,教学预设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转向于学生的“学”。教师要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进行问题的预设,并对每个教学环节都要作出多种可能的预设,准备多种处理的方法。比如:要预设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生活中有怎样的体验,解读的可能答案等。此外,教师还要考虑怎样去回应,如怎样鼓励、怎样引导,出现理解差异时,怎样矫正等。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教师预设的绝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框框,也绝不是学生学习的标准答案,而是预设怎样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怎样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学习,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怎样应对课堂的种种变数。

第三,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提高认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会偏执于自己预设目标的及时完成,而故意忽略课堂中生成,无视学生的即时反馈。如在《杨氏之子》一文的教學中,当学生对“禽”这个词的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应抓住这个生成点,及时回应,解决学生的疑问。然而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这样做,并没有意识到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当堂没有达成的往往是预设的知识目标,而学生在课堂生成过程中达到的目标已经远远超越了教师的预设。因此,教师完全不必拘泥于必须把既定的知识目标放在当时的课堂中完成,完全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实现。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上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让课堂出现不一样的精彩。

第四,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作为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前提的,教师只有积累新知,并不断进行拓展,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杜甫的《绝句》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让授课教师措手不及。“杜甫是怎么死的?”“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杜甫的别称是什么?”这些问题涉及文学史的内容,而且超出了本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完全没有预料到二年级的学生会提出这些问题,只好下课后查资料,利用下节课来讨论学习。

第五,教师要有平等的态度,良好的心理素养。课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生成各种情况时,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既要让学生感受到心灵的放松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既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又要尊重客观事实;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

《四个太阳》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短文,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表现了太阳带给四季的巨大生命力,表达了对太阳的喜爱,极具儿童情趣。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们学完短文后,教师开始提问:“同学们,你喜欢太阳吗?为什么?”教师的预设应该是“喜欢的。”可大多数学生却摆摆手,摇着头说:“不喜欢。”不喜欢的理由千奇百怪:怕晒黑,怕热,怕出汗,容易渴等。教师有点懵了,下面的课该如何讲呢?稍作思索,教师说:“同学们,既然太阳那么坏,那么干脆想个办法不要它,可以吗?”“不行,没有太阳植物就不会生长了”“没有太阳我们就会生活在黑暗中”“没有太阳地球就会非常寒冷”……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你有什么办法让太阳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吗?”教师接着问。这一下打开了学生们想象的闸门,“要是有遥控器就好了,我们就能设定太阳的位置和温度”“要是有感应器就更好了,太阳自己就能感应地球温度,自动调节了”,学生们畅想着,表达着,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结语

总之,教师不应成为知识的灌输者,控制课堂话语权,而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情况,给学生留出自己生成知识形成能力的时间。教师备课不仅要预先设定本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还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事件”,提前预设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李云.预设与生成提升语文课堂有效性[J].教育,2018(09).

[2]许春香.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J].语文教学通讯,2016(11).

[3]陈阅平.新课程视域下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研究[D].鲁东大学,2016.

猜你喜欢

主动性预设积极性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