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2018-01-16张和平金琴李益兵
张和平 金琴 李益兵
摘要:课程体系是工程教育认证考察的重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本文以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介绍了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及课程分类,提出了平台化和模块化分级、分层的设计思想,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途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关键词:需求导向;模块化;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2-0065-02
一、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及学生达成标准的可靠性、持续性进行评价。虽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评价体系与标准,但不是专业质量标准[1],并不要求被认证的专业具有同样的毕业要求与教学内容,因此,对于各高校的不同专业,被认证的专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来制定学生的能力及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持续改进和支持条件等,并体现目标导向、学生中心和持续改进的理念。课程体系是专业认证中的考察重点,但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科学的问题,它包含了复杂的教育理论和应用。专业认证虽然有考察标准,但不是规定统一模式的课程体系。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结合本校自身的专业特色、行业背景及教学规律,对课程体系做了较大调整,而调整的主要依据是“机械工程专业认证标准”。
二、课程体系
课程(包括所有教学环节)是专业教育的基本载体,专业教育目标的达成,主要是靠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实现的。一门课就是一个知识模块,不同课程有机地结合,就是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具体到知识点和能力点,则上要连接培养目标,下要连接具体课程。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体系设置要求和指导意见,课程体系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的条件下,由学校根据自身定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自主设置,它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1]。
1.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可分为:(1)以课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2)以成果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传统的课程体系设计是以课程为导向,教学设计从构建课程体系入手,即从构建课程体系开始,再到毕业要求,再到培养目标,再到需求,以确定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显然,需求与目标的关系倒置,其教育结果一般很难满足需求。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课程体系设计应是成果导向,即从顶峰成果(培养目标)入手:根据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再确定毕业要求和指标点,然后再确定课程体系,根据课程体系确定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它是反向设计、正向实施,这时“需求”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结果与需求的一致性[2]。
2.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分类及学分。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指导思想,武汉理工大学人才培养的宗旨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在满足学校共性培养要求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科专业和学生特点,构建多元培养模式,丰富选修课程资源,积极开展课程分级、分层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途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因此,机械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按课程大类分类,并按教育部要求,分配了各大类的学分[3](见表1)。
3.“平台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依据学生畢业要求构建知识模块,梳理优化课程体系,明确每门课程或每个培养环节的教育目标和作用,建立课程间的有效衔接,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课内课外协同发展。专业选修课程按机械模块、控制模块、现代方法应用模块、综合模块进行划分(表2),要求按模块选修。
通识教育课程由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组成,着重培养学生对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正确认识,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并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学会独立思考与判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专业教育课程涵盖以前的学科大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着重在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为学生奠定学科和专业知识的基石的同时,培养学生掌握主修专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和研究能力以及自主学习与适应发展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课程包括个性课程为(选修课程),是学校为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性、创新性和个性化学习而设置的。
三、结束语
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包括课程设置,还涉及课程管理和课程资源等内容。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是育人目标,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成为学校育人体系建设的一个关键,因此,学校课程改革追求的应该是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
知识结构是课程配置的总纲,是构建课程体系基本依据。知识结构不相应于课程导向。在构建学校课程结构时,一定要厘清课程分类和层级。所以,分类思想和层级思想是学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思想,与之相对应的是构建课程结构模型,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文化,通过设计能预期效果。
课程体系的设计应是成果导向,把需求作为起点,同时又是实施的终点,以保证教育结果与需求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Z].2012.
[2]李志义.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年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17,(1).
[3]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2017年本科培养计划[Z].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