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紫阳街的建筑特色

2018-01-16马霞虹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紫阳马头墙临海

马霞虹

摘 要:紫阳街是临海市第一古街。紫阳街上极具特色的坊墙和众多砖木架构及其保留宋代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老房屋是其一大亮点,还有极具特色的南方四合院,也使这条老街充满韵味。紫阳街在古代是作为临海市极其重要的商业经营场所,因此这条街上的房屋大多沿用“上宅下店”“前店后宅”“深宅人院”的模式,老建筑的门上还采用了木雕、石雕和灰雕“三雕结合”的雕刻手法,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紫阳街上的房子白墙黑瓦,木质结构都是典型的南方建筑风格。

关键词:古老房屋;地方特色;四合院;南方建筑

一、引言

紫阳街位于浙江省临海市,临海是一座千年古城,地处浙江沿海中部,约7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就有人类活动在此进行。据史料记载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置台州,三国时于临海设县,此后,临海一直是台州的州、郡、路、府治所和行署所在地。而紫阳街作为临海第一老街,它历经了千年的历史,是这座千年古城的缩影,是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

紫阳街是临海市第一古街,在2012年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古街,历史街区是历史人类组合成群体在城市生活的空间,是完整意义上的历史文化环境;有形的建筑和无形的文化魅力在此交融、辐射,呈现真正的城市生活史。而紫阳街就承载了临海这座千年古城的发展兴衰。临海紫阳街作为国家第一批资助保护的历史街道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利用,成为展示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的重要窗口。紫阳街上保存完好的木头房子,屋檐下精美的木雕、石雕,邻街的木头窗户,都给这条老街蒙上了岁月的光芒。

紫阳街作为中国保存完好的古老街巷之一,原来有街无名,是以沿袭北宋时期的“里坊制”,按照古迹、人名、地名分段来称呼。紫阳街名字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南宗始祖张伯端,他号“紫阳”,故传紫阳真人在临海居住过,因此就将这条街命名为紫阳街。紫阳街南起兴善门,北至广文路,全长1080米,道路宽4米,全程青石板路面,街上留有诸多古迹。贯通古城南北的紫阳街呈北高南低的状态,北端连接北固山,毗邻台州府衙遗址,南端出城门即为灵江,是古时临海通向外海和运河的主要水运交通要道。

二、紫阳街上的特色建筑

(一)坊墙

紫阳街上的房子都是木架构,为了起到防火的目的,前人就用砖墙建立起了一座座“坊墙”。紫阳街上的坊墙不仅是防火墙,还是人行道,并且代替了地名的多重特色,这是紫阳街最具特色的地方之一。坊墙的魅力在于这个建筑,它要生存。它就得有使用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使得城市富有生气和活力。紫阳街从头开始每相隔百丈就有大块青砖砌成的一堵坊墙,每块坊墙高三余丈,宽五六丈,拱门高丈余,总共五堵。坊门的上方刻着“悟真坊”“奉仙坊”(图1)、“迎仙坊”(图2)、“清河坊”、“永靖坊”,字体遒劲有力。传闻临海人杰地灵,人们为了迎接仙人的到来建了“迎仙坊”,而“奉仙坊”是人们希望仙人们降临在此为此地带来福气而建的。

(三)紫阳街马头墙

古街内还有房屋之间的隔墙和马头墙,其屋檐一节比一节高,一节比一节凹进,呈宝塔形。紫阳街上,和坊墙一样起防火作用的是屋子的馬头墙,紫阳街上的每座房子都有“马头墙”,其在一定程度上和坊墙相辅相成。马头墙是赣派和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因南方古代建筑多为木质材料少数用砖,慢慢演变出来马头墙,这是先民的智慧结晶。按马头墙上的阶层来分,紫阳街上的多为三阶式,那些马头墙高于两山墙屋面,其形状酷似马头,马头墙线条柔和顺畅,造型简朴,颜色上都是白色,经过岁月的洗礼,显出斑驳的色彩。每家每户的马头墙高度并不统一,站在金山上往下看就能看到紫阳街上的马头墙面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紫阳街上的马头墙还有一面墙与别家不同,马头墙的墙面是灵芝造型的,十分秀气。紫阳老街上靠近街面的马头墙上还有窗户,窗户造型有八棱窗、四棱窗,多为木头和石头材质,窗户上有灵芝、梅花等雕花,古朴秀丽。

(四)紫阳街四合院

紫阳街的四合院也是紫阳老街上的特色,但是由于四合院是砖木结构,不知道什么原因引起的火灾现在只剩下砖石砌起来的马头墙和大门,因此作者只能从只言片语的资料里面找取信息。这座清代保留至今的四合院位于紫阳街西侧的十伞巷,紧邻老城墙,离紫阳街南端入口兴善门只有几十米远,占地面积约四百五十平方米,但是从留下的马头墙上仍然可见院子的精美,可见以前主人的家境富裕。区别于北京的传统意义上的四合院,这座四合院的大门开在东南角,相比起北方四合院的面积较小,这个四合院的层数为两层,可惜现在只能看火灾残骸。

三、紫阳街房屋的主要建筑风格

临海在古代商业发达,有“府城日日市”之称,紫阳街至今的商业气息逐渐褪去,主要作为居住用房,但是由于南方气候的潮湿,老房子较为低矮,仍然不适合人们久居。紫阳街上的房屋多为二层,极少数是三层,紫阳街房屋和街面店铺保留着唐宋时期的坊巷格局和明清风格,清新淡雅,古街上的房子是以砖木质结构为主,一般以二层居多,局部三层,底楼前店后坊,二三楼用于居住,安排得非常合理。不少老房子仍然是拦腰屋檐,雕梁画栋,窗户上都是现代机器模仿不出来的石雕和木雕窗户,窗户的雕刻样式繁复细腻,从这些精美的雕花图案上也可依稀看出紫阳老街以前喧嚣的繁荣。

紫阳老街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是紫阳街上的柱头和大门,门上采用了木雕、石雕和灰雕“三雕结合”的雕刻方式,有的是狮子,有的是鹿,有的是梅花……这些雕刻图案栩栩如生,体现了明清建筑特色。这些雕刻的图案寄托了老街上老百姓的朴实心愿,有的图案是求福,有的求平安,有的求财源广进,他们把自己的愿望反映在自家的建筑上。

随着临海这座千年古城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起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钢筋水泥房屋不断建起,在当时有人把老街上原来的古建筑推翻建立新房子,令人惋惜。万幸在国家政策技术支持的背景下,紫阳老街在后来受到了良好的保护。紫阳街上的房屋不仅作为临海人们日常生活的载体,也承载了临海这座城市历史的厚重。

四、紫阳街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紫阳街所处的老城区已经慢慢向新城区发展,人口流失严重,紫阳老街上现在居住的多是老年人,城市的老龄化问题已经逐步显现出来了。房屋存在的意义是有人居住使用,如果没有更好的使用它的途径,物品就不能实现自身价值,隐含于物品中的生活质感也不会释放。紫阳街上的老人收入薄弱,多靠政府资助,因此有些房屋的内里老化严重。紫阳老街虽然具有历史价值,旅游设施也很完善,但是紫阳街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对吸引游客的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很好地发挥发展潜力,因此游客较少,不利于老街上老年人的经济发展。

紫阳街上的房屋多为木头材质,天干物燥,很容易发生火灾。紫阳街上的街面虽然粉刷得十分完好,但是里面的电线老化、居住空间狭小、炎热潮湿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不容忽视。

建筑不仅仅蕴含着人民的智慧,还具有借鉴意义。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是十分重要的,紫阳街上的老建筑是采用当地的石头和木头建造的、典型的江南风格建筑,我认为紫阳街上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创造者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金山下的紫阳老街在夕阳的余晖下就像凝聚着时光,它是老一代临海人的见证,也见证着临海这座城市的新兴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钦.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

[3]蔡良瑞.生土建筑研究:从过去生土建筑发展基础寻找其适用於当今环境的可行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0.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紫阳马头墙临海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临海余丰里民宿
青砖小瓦马头墙
北冥有鱼
马头墙上的徽州“ 一府六县”的水墨长卷
童心飞扬
紫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