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新能源专业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及探索

2018-01-16史林兴

科技视界 2018年28期
关键词:新工科工科校企

史林兴

【摘 要】“新工科”背景下,打造长期、稳固、可持续发展的协同育人平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已纳入“新工科”范畴,虽然近年来该专业毕业人数整体呈上涨态势,但高端人才十分稀缺。通过市场与地方高校的协同育人,建立两者之间的有效链接,既可以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解决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困境。

【关键词】新工科;协同育人;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28-0116-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8.052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new subjects”,i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o build a long-term,stab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tform f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The major of new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category of "new science".Although the number of graduates of this major has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high-end talents are scarce.Through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the market and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effective link between them can not only meet the market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talents, but also solve the plight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Cooperative education;Local university

为了应对新时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积极在高等学校推进新工科建设。区域经济的快速提升离不开地方高校的高质量人才输出,在高等教育已成为“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依然沿用原有“精英化”培养模式,势必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缺乏,动手能力差,从而形成“社会上‘用工荒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并存”。

新能源的利用与开发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主题和共同行动,成为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与其他产业发展不同,新能源产业人才的不足不仅是尖端科技人才的紧缺,更重要的是缺少把成熟技术运用到工程实践中的工程型人才。连云港地处东部沿海,是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一帶一路”交汇点城市,智能光伏、光热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居于前列。淮海工学院是全国开设新能源专业较早的学校之一,每年为本地及周边地区光伏、光热企业输送大量技术人才,但是仍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为了给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我校新能源专业积极探索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从育人理念、合作机制及实现途径上寻找突破口。

1 新能源专业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面临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不一致,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一是对市场需求的认识模糊,未能及时改变观念,依然以原有单一模式培养学生,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二是企业注重实效,追求利益最大化。高校和企业缺乏深入的了解沟通,与新能源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宽度不够,合作模式局限于参观学习、企业工程师进课堂等简单模式。由于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缺乏创新设计能力,企业不愿担风险将技术改进等核心问题交给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最后,从师资队伍上看,教师普遍缺乏企业的工程实践经验,授课过程中着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而缺乏与生产实际的联系。

2 以共赢为导向,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在协同育人合作中,高校具有学科支撑强、创新智力自由丰富的优势;而行业企业则具有市场意识敏锐、成果转化与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长处。如何将双方优势互补,破解现有合作的不足,构建一个长期、稳固、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是高校协同育人的首要任务。

2.1 与行业机构协同育人

积极探索与行业协会协同育人的模式,开辟更多的校外专业实训基地。一方面,我校积极与连云港市新能源协会合作,组织学生参加新能源协会组办的各种竞赛、科普展示等活动,让学生熟悉行业协会的专业规范指标,在活动中增强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综合能力水平。实践表明,这些活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都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

另一方面,聘请行业专家为客座教授,为师生开设讲座培训,为学科、专业发展献计献策。同时,通过参与行业协会的各项活动、成为协会专家库成员等,使专业教师更好地把握行业发展动态,积累工程经验。

2.2 与企业协同育人

作为地方院校,我校一贯重视打造实践教学平台,自2009起就与连云港周边地区的太阳能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合作建设太阳能利用技术与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按照太阳能产业对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在企业生产、研发、检测等实际运行过程中组织和实施工程训练,实现校内培养、工程实训和岗位实习的高度融合,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1)明确定位,构建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

我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太阳能利用技术为专业方向,通过校企合作,形成了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培养体系,与企业成功签订联合办学培养协议,共同培养太阳能利用技术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建立了以太阳能利用技术为特色的校内实践教育中心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立足太阳能光热、光伏应用,建立系统的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工程实训、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验、实习、实训、创新于一体的实践教育平台)。邀请企业导师深度参与学校专业教育各環节,包括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等,在制定教学培养方案时,着力提升实践课程比例,如表1,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构建双赢为目标的教学体系构架。

(2)校企协同组建教学团队,深化师资队伍的“工程化”能力,构建“双师型”团队

一方面,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配置师资,拓宽校外实践基地,引入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骨干、专家进入教学团队,实行专业双导师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企业资深技术人员走进课堂,可以让学生能接触、学习到生产一线的专业技能。近几年,我校新能源专业聘请15名行业、企业优秀技术管理者担任校外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对学生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起到了很好的提高作用。

另一方面,学校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企业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收集工程案例,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融合,提高实践能力,将更实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校已经形成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队伍互通机制,定期安排教师进入企业参加培训、企业安排相关技术人员进入学校学习,促进教学、科研、工程实践的融合。

(3)以项目合作为载体,深化校企合作

以项目合作为载体,组建项目合作团队,协同企业技术人员、校内教师、学生,校企共同管理。将新产品的技术研发要求渗入到学生课程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等各个环节。学校教师带领学生根据企业技术人员需求制订总体设计方案、进行技术改进,设计部分产品图样等,创造校企共同研发的氛围。

实践表明,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创新、设计、实践的综合训练,其创新设计能力能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及其他各类创新竞赛中多次获奖,成绩显著。发表的论文、申请专利数也在逐年递增,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逐年提高。同时,教师随着对行业的关注和实践参与不断提升,教师也获得了更多的横向项目,专业能力得到了较大地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同文.大学课程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42.

[2]刘献君,吴洪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10-13.

[3]施晓秋等.融合、开放、自适应的地方院校新工科体系建设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

[4]叶民,钱辉.新业态之新与新工科之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

猜你喜欢

新工科工科校企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