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群体稳定脱贫的现实困境及对策思考
2018-01-16孔德亮
孔德亮
摘 要:贫困问题是推进建设现代化长沙的重要一环,更是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根源性问题。截至2018年8月,长沙地区1.9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68个省定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1.55%下降至1.08%,脱贫成效显著,但是随后又出现的少数脱贫后又返贫、暂时性脱贫等现象。精准脱贫是共享发展成果,既要立足于当下对原生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更要关注贫困群体脱贫的长效性问题,防范继发性贫困的发生,在因此本文从当前精准脱贫过程中的返贫现象,结合浏阳市部分返贫案例,从贫困群体稳定脱贫面临的现实困境展开相关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脱贫攻坚;返贫;结对帮扶
一、浏阳市精准扶贫现状
2017年,浏阳市按照中央、省和长沙市脱贫攻坚的部署要求,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取得阶段性成效。截止2017年底,全市扶贫信息系统内建档立卡贫困户16022户51229人,已脱贫10026户34131人,未脱贫5996户17098人,33个省定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9%下降至1.3%。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已进入“倒计时”阶段,越往后,越要直面深贫、返贫问题。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为抓手。在现阶段下,建档立卡户通过“五个一批”政策、先诊疗后付费、扶贫特惠保多措并举,实现了贫困人口城乡医保全覆盖,基础性贫困已得到解决,深度贫困也得到了有效化解。但也存在部分已脱贫者无法稳定脱贫甚至返贫,仅2017年浏阳市就有153户472人因各种原因返贫,其根本原因我们可以认为是贫困主体的发育停滞不前,即返贫者本身综合素质低,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返贫者外部所处的不利的社会经济环境。
二、貧困群体稳定脱贫的现实困境
脱贫的阻力与贫困的形成原因一样,均是一个多方面现实困境下形成的复杂问题。虽然浏阳市在近年来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有部分已脱贫户面临着返贫的现实困境。
(一)部分贫困户思想僵化,存在较大的返贫风险
浏阳市当前建档的贫困户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以及身体健康水平低的“双低”问题,这部分群体往往自我脱贫意识缺乏且发展能力偏弱。以谢家村为例,从走访发放36份就业意向及培训意向调查表的统计结果来看,愿意接受技能就业培训的仅2户,拒绝原因多为家中劳动力不健全或是需要在家务农顺便照顾病人及小孩,不愿意外出学习新的就业技能或务工。贫困群体本身面临的劳动力不健全、家庭陪护负担大、学习效率偏低等多方面原因,其自身适应市场能力、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就业岗位水平等各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在其它生产要素(例如政策扶持、土地、原材料等)不变的情况下,其劳动者的素质不同从而产生的经济效果也是迥然不同的。即使在当前产业扶贫政策力度加大的形势下,部分贫困户可能在当年可以取得一定收益,但随后随着市场更为成熟,对技能要求、产品品质的提高,这部分思想较为僵化的贫困群体不但会成为贫困人口反弹的基数,甚至会对政府引导投入的扶贫产业产生影响。
(二)抗风险能力弱,加剧了返贫现象产生
贫困户除本身的经济条件外,由于其本身“双低”问题的条件限制,致贫主因难以改变,视野、见识也不如一般群体开阔,即使通过多年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大多数贫困户已经具备了一定脱贫基础,但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时仍是一击即溃,这就加大了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难度。具体表现为:其一是受经济水平发展限制,脱贫质量不高。当脱贫户面临疾病、减产等突发情况时,缺少与之对冲的资本。其二是贫困群体对外界复杂性缺乏基本认识,面对遭受市场欺诈行为难以及时维权,加剧家庭贫困,挫伤劳动致富的热情。
(三)产业扶贫预期收益与市场实际情况脱钩,放大了脱贫的不稳定性
2020年前的扶贫工作是以脱贫为目标, 以稳定增收为手段, 更加注重脱贫最终的结果。要达到脱贫目标, 就必须有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 妥善解决扶贫项目和资金之间的关系, 对扶贫脱贫的效果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产业扶贫在当前是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经济属性也是其根本属性,因此它面临商品会面临的一切风险。当前扶贫资金大多均是布局进入扶贫产业,在某些扶贫产业领域,政府及贫困群体为追求脱贫效益而盲目进入某一产业(多为种养殖业)时,由于市场调节存在滞后性,当产业进入摘果季节时,该商品的社会需求可能已经达到饱和点,此时即使转产,也已造成产品积压,不得不贱价拍卖,有的鲜活产品还会因变质而蒙受巨大损失。除市场滞后性带来的风险外,还有来自自然灾害的收成影响、来自贫困户自身的管理影响等等。
三、贫困群体稳定脱贫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经济建设是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我国扶贫政策开发从1994年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当前的精准扶贫政策,脱贫的目标从解决基本温饱上升为“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多方位的保障体系。精准脱贫的关键基础还是整体经济水平提高。要提高贫困群体的脱贫质量,提升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就必须要继续加强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一是打造更为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信息条件,为村级经济提供便利的贸易条件。二是扶贫产业引进布局要更为合理,构建扶贫产业体系是转变“输血”式扶贫的关键方式,合理的产业布局才能激发参与者的活力,推动市场供需平衡。三是加强农村电商平台建设,通过引进知名电商平台,引导农户学习电商化经营,拓宽销售渠道,减少农户盲目扩张的概率,增强贫困地区的持续“造血”能力。
(二)推进制度改革是关键
返贫是农村扶贫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社会现象,在取得脱贫成果的同时,制度设置上必须正确认识返贫问题,并重视加强对返贫问题的理论研究及政策指导。脱贫攻坚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区均成立了扶贫开发小组,并抽调大量干部驻村开展扶贫工作,这种做法在精准扶贫实施初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这种管理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从而更好的适应可持续性的脱贫。一是鼓励建立具体的市、县、镇、村级扶贫信息交流渠道,开展互帮互助,有助于扶贫信息交流沟通以及合理的扶贫产业布局,从而提高扶贫经济效益。二是优化扶贫干部考核管理体制,考核评估中要减少对资料、档案等纸质资料考核占比,以带动脱贫的成效、群众对扶贫工作的认知等方面为落脚点,鼓励干部在扶贫具体路径上下苦力,减少干部在文稿汇报上做功夫。三是建立动态预警配套机制,已脱贫户返贫以及新增贫困户产生均是一个资产被动消耗、入不敷出的过程,针对该部分人群应该设立配套的帮扶机制,做好其户上子女就读保障、劳动力就业咨询、家庭大病医疗救助等措施,多方位保障其家庭主要劳力不丧失“造血”活力。四是构建政府扶贫与社会扶贫的协同机制,现阶段政府属于的中坚力量,但稳定脱贫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企业、学校和社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参与的规模与深度还可以继续挖掘,整合各类扶贫资金、项目与人员,形成“政企校社”扶贫合力。五是推进对市场不良商业行为的监管惩戒机制,加大对非法融资、套路贷、网络传销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贫困群体相关知识的普及,多措并举减少不法行为对贫困群体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做好贫困群体脱贫希望的护航工作。
(三)做好结对帮扶是保障
现阶段而言,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产业扶贫等政策均为方向指导,但如何就贫困群体的区域、个体差异来因户施策,用好干部结对帮扶政策是助力贫困群体稳步脱贫的重要保障。一是重点把握贫困群体的脱贫路径,打开贫困群体的眼界和出路。通过结对帮扶的定期走访交流,与结对贫困户商讨脱贫路径,提供更为开阔的干部视野,及时将动态提交给与扶贫队,由扶贫队做好就业培训的衔接工作,阻隔因为技术发展造成的返贫或持续致贫现象,通过职业培训精准发力,提高精准扶贫与技术革命、产业升级的同步性、可持续性,要实现东西精准对接、产业升级精准对接、职业教育精准对接、知识更新精准对接,不能出现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被遗忘者”和被边缘化的人。二是持续关注贫困群体的思想动态,通过“扶智扶志相结合”,扶起他们的脱贫斗志。贫困原因除去大部分因病、因残、因天灾的,少部分也存在因懒致贫的情况。结对帮扶政策推动稳定脱贫的核心就在于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飛‘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切不能以简单的发钱发物来替代了对贫困户精神层面、思想层面的慰问。结对帮扶工作要做好持续关注贫困群体的思想动态,一定是要带着感情、带着问题、带着方法、带着责任去的。方法不妥当很容易形成扶贫上的“拿来主义”,贫困成了贫困户向干部伸手要钱的秤砣,还引发贫困户边缘户对扶贫工作的方方面面评价。扶穷不扶懒,扶贫先扶志,在文化浸润乡风文明中移风易俗,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道德教化、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倡导弘扬“脱贫光荣”“勤劳致富”的理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贫困户心中。
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地域特征,一成不变的套用任何扶贫理论是难以实现新时代下的扶贫开发目标。我们只有基于真实情况下的调研,不断开展理论与实践上的优化创新,探讨新时代下解决返贫问题的新路径,才能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的讲话[J].北京:求是,2017,(17).
[2]陆源辉.精准扶贫应注重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开发[J].长沙:新湘评论,2017(4).
[3]张鹏飞.关于返贫防控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7(33):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