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偏远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现状浅析

2018-01-16邓馥君

青年时代 2018年30期

邓馥君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乡村来到大中城市工作。有些父母也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随子女一起进城成为城市的“老漂族”。这些偏远农村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到底过得怎样?社会各界应该如何关爱这一特殊群体,让他们“留”得更幸福?

关键词:偏远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状况

一、偏远农村养老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们知道,中国要强,农业必须要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要富。而如今最大的问题是,城镇化进程让许多偏远农村成为荒芜村和“空心村”。农村的地怎么办?农村的人怎么办?老人种地,谁来养老?当前偏远农村养老又存在哪些问题呢?归纳起来,我想主要存在这么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养儿防老思想根深蒂固,却已经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城镇化发展让进城务工者或在城市就业者对于父母的养老问题很是尴尬。把父母接进城,父母却未必能够完全放下农村融入城市生活,很多老人即使进城后成了“老漂族”,身心的不适应促使他们又义无反顾地逃离城市回到农村,回到熟悉的地方,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就盼望着儿女们常来电话、常回家看看。养儿防老与现实碰撞发生了矛盾。老人们告诉我,现在农村办丧事都困难,偌大的一个村子要凑够一拨抬丧的人都是一件费脑筋的事。四五十岁的壮汉很少,所以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向村委提议,凡是村里有丧事时,要求全村在外务工者务必赶回来,否则,自己家有事时别人也可以不去帮忙。这真的可以说是一种合理的无奈提议。

二是很多自然村的村集体经济薄弱对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完全使不上力。在中国,不乏有许多经济发达的“城中村”,村集体雄厚,村民生活优越,老有所乐,老而无忧。但更多的是经济乏力、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常住人口少的“空心村”。农二代们要么进程学习留在城里,要么进城务工。许多农村的田地都大片荒芜,而种地的重担也无可避免地落在了留守老人的肩上。偏远地区的农村能人很少,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领头羊”没有,所以许多农村的集体经济相当薄弱,有的甚至不足一万元。经济活力全无,全靠自给自足,各自单干。因此,靠村集体经济的一部分来来补充和完善养老也成为空中楼阁。

三是农村老人精神生活严重缺失造成许多老人丧失生活激情。农村的体力劳动单调而乏味,精神生活的缺失更让许多年事渐高、病痛缠身的老人惧怕死亡,对未来丧失信心。新农村建设开展了这么多年,确实,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看到洋气的三四层砖房修起来了;漂亮的砖木结构配上不锈钢防盗门窗的房子多了;很多村民都上楼住了;厕所改造得跟城里的一样方便;道路变宽变硬了;甚至村道上都安上了太阳能路灯;村里有了垃圾焚烧炉;几乎每个村都修建了村务活动中心。农村生活的舒适度和便利度确实大大提高了。然而,我发现很多老人没有什么娱乐爱好,精神空虚严重。能读书看报的老人不多,最多就是听听新闻。尤其是老年男人的精神更空虚,他们不爱交流,也没什么人交流,跟随农村大妈跳广场舞又觉得没面子。农闲时节沉迷于打麻将的也多是些妇女。农村沉默寡言的男人精神生活极度空虚。许多老人感叹:儿女们各自成家或出去打工了,有时一年也难得见个面;日子越过越殷实,但闲下来的时候却觉得无聊。其实,很多老人对子女外出务工的心情是矛盾的,他们既希望子女进城打工能多赚钱,改善生活,开阔视野,又希望子女能留在身边,享受天伦之乐。

四是许多农村“空巢”老人无力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身体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老人患病后得不到及时护理,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现象。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呢?

首先,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村成为原始地。这些年农村的发展相对过去快了些,但农村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城镇化进程的脚步,城乡二元化发展差距依然明显。

其次,现代农业建设的滞后使得农村缺少发展活力,农二代们宁愿进城打工也不愿回家发展绿色农业。这些年,中央一方面在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城镇化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好比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并驾齐驱才能更好发展经济。而现在的问题恰恰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相当滞后,已经影响到中国这架庞大马车继续稳步向前跑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鼓励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对于农村土地流转要求积极稳妥开展,确保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保证农民权益不受损。这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提升农村活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特别强调“一村一特色”,这对于交通便利、土地山林資源富饶的村子有发展优势。对于交通不便、资源禀赋差的村子却使不上什么力。所以返乡创业的人很少或没有,土地流转不起来,甚至流转了效益也不高,农业现代化建设在边远山村成效甚微。

再有,政府部门工作不到位,许多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使得农民们宁愿守着自己的薄田也不愿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许多农民是上楼了,但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外出务工所得,靠发展地方经济而致富的现象在边远山村少之又少。在这些村子,乡镇部门也想过法子让村民致富。几个老人告诉我,前些年乡里发动各村大量种植百合、天麻、金银花等药材,说要定向收购,包赚不赔。结果各村一窝蜂种植,却没有专业农技人员进行指导,只会种田的农民面对虫害只会用农药,甚至用上了剧毒农药,想着反正有人来收购也就没管那么多,结果收成依然不佳,本来说好来收购的人看到收成不好、品相不佳也放弃了收购。结果,本来想着致富的村民没富起来,对政府随后发起的一系列致富措施也反应平淡,兴致不高,甚至有的还有抵触情绪。

第四,基层党组织涣散使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滞后。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空虚与基层党组织涣散有着一定的联系。农村的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却滞后了。过去农村人热衷的看戏、看电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自回家看电视。看戏、看电影拉近了村民们的交流,而看电视却少了那份大家聚在一起的热闹。我们知道许多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农村都建了“农村书屋”,注重村规民约的自觉遵守,大力宣传“孝亲敬老”思想,定期组织村民集体学习讨论,真正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而在这些偏远山村,这些活动基本没有,村组织很少关注村民的精神生活,甚至对于村里的广场舞队去参加乡里的活动也以经费开支难而不予支持。由于村级组织缺乏向心力,且村级财务难以做到真正公开透明,村干部与村民们的关系较紧张。

二、多方施策共筑偏远农村留守老人“幸福窝”

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我国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老人养老和子女时间、经济能力有限的矛盾愈显突出,致使传统家庭养老出现左右为难的尴尬。如何让偏远农村留守老人“留”得更幸福呢?这是一道值得老人、子女、政府和社会共同思考的课题。

首先,子女无私关爱是让留守老人老有所依的基本保证。尽管养儿防老思想在现实中遭遇了尴尬,但家庭养老依然是这些偏远农村的主要养老方式。在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化的今天,孝亲敬老传统更应该强化。子女由于自身发展问题在时间分配上可能不能时时守在父母身旁,但这并不影响做子女的以新的方式去孝敬关爱父母。新《二十四孝》中就强调子女在精神上孝养老人,除了寄钱给物外,尤其要时常打电话回家问候、教会父母发信息、聊微信、视频等现代高科技交流手段,这样可以让父母和子女的心灵距离缩短,而由空巢引起的身心不适也会相应减轻。

其次,村组织积极作为是让留守老人老有所乐的强大基础。基层党组织相当于老人们的大家庭,村干部要善于学习,学习党的政策理论和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结合自身发展现状,积极谋划致富和营造良好乡村文化氛围,努力提升村民们,尤其是老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村里的党员不仅在致富上要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更应该在村级“孝、和、礼、助”等思想文化的培育形成上率先垂范,积极倡导村民自助的方式帮助特困以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

第三,政策统筹兼顾是让留守老人老有所養的有力保障。如今,社会在助老这方面也已开始迈出脚步。农村六十岁以上老人养老金的发放覆盖面广;农村合作医疗推进力度很大,大大地提升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意识,老人有病怕医的现象极大改善。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社会创业潮中,县乡各部门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抓好“回引工程”,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各级各部门要落实中央关于创业的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尤其是广大农村青年回乡创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劳动保障部门要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农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培训,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创业兴业能力。只有家门前的经济发展起来了,才能更好保障农村老人过上真正幸福的晚年生活。

总之,只有当家庭、政府、社会共同担当,老人们自强自立,相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一定能够实践探索出解决偏远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难问题的科学喜人方法,真正让偏远农村的老人过上安静、祥和、舒心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田玲.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现状及养老保障支撑体系研究——基于宝鸡市464位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04):33-37.

[2]杨莉.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武汉市新城区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2(06):107-110.

[3]胡强强.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