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思想引领力的实现问题初探
2018-01-16陆萍
陆萍
摘 要: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党的思想引领力”这一重要概念。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认为,从理论掌握群众的视角来看,党的思想引领力能否实现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本身是否具有说服力,二是理论工作者是否扮演好“宣传员”的角色,三是理论武装是否具有实效性。在现实中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也应在这三方面重点施力。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引领力;理论掌握群众
党的思想引领力属于政党软实力的范畴,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不可少的环节。实现党的思想引领力的前提是人民对党的思想理论的衷心认同,理论只有被社会大众理解和接受,并成为社会大众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其引领作用才能实现。本文从理论掌握群众这一视角对党的思想引领力的实现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期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在现实中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提供理论指导,为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方案选择。
一、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增强党的理论的说服力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①马克思的这段话阐明了理论最为重要的生长点,即“人”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坚持人民立场,突出理论的亲和力
理论只有立足于人本身,说明人本身,才能最终说服人本身。首先,理论要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从而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并由此生发出真理的力量,才能真正说服人。事物并不总是以其本来面貌示人,甚至在很多时候它都是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的,如果我们只看事物的表面,而不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就不能真正理解事物本身,理论的重要意义恰恰就在于它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帮助人们正确理解他们所处的客观世界和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其次,理论不能脱离群众所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受或反对某一种思想理论,人们往往是从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出发来做出自己的选择。而所谓群众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不仅指物质利益问题,还包括人的精神需求和如何认识自我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这就更加要求理论研究不仅要着眼于人们现实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更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二)回应现实呼唤,突出理论的时代性
新的实践提出新的问题,新的问题需要新理论去解决,从这个角度来说,理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在实践中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新时代,围绕新的时代课题,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理论的发展进程启示我们:理论必须契合时代精神与社会发展实际,才能有生命力。首先,必须强调实践对于理论的决定性意义。理论植根于群众的现实生活实践,理论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提出或解决了现实问题,因此理论研究必须面对群众、面对实践、面对现实生活。其次,理论要立足时代特点和我国国情。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因此必须更加巩固共同的思想基础。只有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倾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呼唤,才能更好地运用党的理论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从而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理论工作者队伍建设,发挥好“宣传员”作用
理论工作者是宣传党的理论的主力军,理论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就是让理论掌握群众,使理论变成指导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武器。列宁曾经说过,“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份”③,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必须首先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同时还要掌握行之有效的宣传方法。
(一)增强理论素养,做到敢于创新
理论素质是党的理论工作者应有的最基本素质。首先,理论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正确阐释党的理论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④。 其次,要在理论宣传的方式方法上下工夫。理论是经过思维抽象的产物,群众难免会感到深奥和晦涩,要想使理论真正地掌握群众,必须要用群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同时还要努力使理论能够吸引群众。要做到这一点,理论工作者就必须走出“象牙塔”,面对群众、面对现实生活,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最后,理論工作者还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理论创新是理论生命力的源泉。如果只是“照着说”、“顺着说”、“炒冷饭”,党的理论是无法经受住新时代的各种严峻考验的。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关键就在于,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捕捉和回答时代新课题,寻找到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结合点。
(二)提升人格修养,做到带头践行
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马克思也曾明确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动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⑤可见,理论要想真正掌握群众,发挥思想的引领力,不仅要注重运用理论的真理力量,还要发挥好理论工作者的人格力量,以人格的力量助推真理的力量。理论工作者必须在“立言”与“立行”相结合上下功夫,既要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及时对是非问题和重大原则问题做出正面的回应;又要身体力行地践行马克思主义,做马克思主义最坚定的信仰者和践行者。当前,很多研究理论、宣传理论的人自己就不信仰理论,言行不一,其中还包括很多的党员干部,他们在群众中产生了非常坏的影响,致使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拒斥心理。作为我们党的理论工作者,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做到“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咬定青山不放松”;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为人民能过上美好生活不遗余力地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推动理论武装创新,提升党的理论武装的实效性
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就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发挥党的理论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一)理念上,要强化主客体双向互动意识
“灌输”是理论武装惯常采用的基本方法,灌输方法有其合理性和不可替代性,正如列宁在《怎么办?》中所阐述的:“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⑥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灌输”往往被当做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变成一种单向注入的强制灌输,忽视了对象的主体地位和实际需要。当前,随着人们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你说我听”的单向灌输。新时代,要增强党的理论的感召力,就必须打破传统“强制灌输”的错误思维,增强主客体的双向互动,以提高理论武装的实效性。应当使这种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形成一种优化的机制,这种优化的机制的着重点在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和启发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引导受众在理论内化和自我建构上下功夫,使人们主动选择和接受先进的理论,通过自觉学习、接受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充分认识到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重要性,主动承担社会历史责任,自觉地外化到实际行动当中,这种由“内化”再到“外化”的过程也是群众掌握理论的程度得到不断提升的一个过程。
(二)方式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
任何思想理论的传播都需要一定的载体。传播方式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极大促进思想理论的传播与普及。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既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產生重要影响”⑦。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创新了理论武装的方式方法,使理论武装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和对象主体的变化,为切实提高理论武装的实效性提供了可能。在网上,理论宣传的受众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基础对资源进行选择性阅读,可以与宣传者或其他参与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互动,从而提高受众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推广,理论研究和交流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将成为理论武装工作中的一个新亮点,党的理论研究、交流和普及的手段、方法将空前改善,新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手段将进一步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③《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6.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06.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9.
⑥《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⑦新华网: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5/c_1118731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