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有效性、产权性质与企业运营效率
2018-01-16管考磊汤晟
管考磊 汤晟
【摘 要】 内部控制是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企业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文章以中国2013—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运营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产权性质对上述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资产周转率显著正相关,这表明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提升企业运营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的改善更能够促进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水平的提高。基于此,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内部控制; 企业运营效率; 产权性质; 资产周转率
【中图分类号】 F8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23-0108-07
一、引言
美国安然公司造假事件重创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任,为了恢复投资者的信任,美国政府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借以通过强化内部控制来遏制公司财务造假事件的发生。在中国,以乐视网、绿大地、胜景山河、万福生科和欣泰电器等为代表的公司财务造假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威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为此,财政部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在2008年和2010年先后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标志着一套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开始在中国上市公司建立与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的目标设定为:发展战略、运营效率和效果、合法合规、资产安全性和财务报告真实性。虽然规范的制定者寄希望于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实现上述目标,但是内部控制具体在企业的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如愿,一直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强烈关注。现有的许多文献研究认为,内部控制规定的遵循可以提高企业预防和发现舞弊的能力[ 1 ],进而有助于提升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但是,对于内部控制之于企业运营效率、财务绩效和企业战略等其他方面的作用,现有文献并未给出一致的研究结论。
企业运营效率反映了企业对资产运用的有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营运状况的好坏以及管理水平的高低。较高的运营效率意味着资产周转速度较快,等量的资产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用机会,从而节约了企业的资金投入,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那么,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是否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这是本文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实证角度,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运营效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目前,有关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质量、审计质量、公司治理效率之间的关系方面,主要检验了内部控制的财务报告真实性目标,而对于经营效率和效果目标的研究还没有涉及,本文从企业运营效率角度研究内部控制的实施后果能够扩展和丰富内部控制的相关文献。另一方面,运营效率是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因素,本文的研究从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角度,为公司改善运营效率和经营业绩提供了新的路径。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主要从财务报告质量、审计质量、公司治理和其他方面展开,这些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财务报告质量
Hollis等[ 2 ]、Doyle等[ 3 ]开创性地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两项实证研究都表明内部控制缺陷与内部控制资源投入、企业经营的复杂性、组织结构的重大变革相关。Lu[ 4 ]基于加拿大独特的监管背景,研究了内部控制强度与应计质量的关系,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和应计质量整体上存在负向净效应,证实了低成本的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是可信的。林斌等[ 5 ]统计检验了我国内部控制缺陷披露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年限、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审计投入等因素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刘建民和朱茂丽[ 6 ]实证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的异质性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绩效质量。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审计质量
Kinney和Shepardson[ 7 ]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内部控制和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只是内部控制条款强制规定的,而不是市场导向促成的,SOX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强制披露和审计在市场导向需求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Rice和Weber[ 8 ]以发生虚假陈述的公司为样本,识别了影响公司内控缺陷披露决策的一些因素,研究发现,审计师和管理层没有足够的动机报告内控缺陷,即使SOX法案404條款强制要求报告内控缺陷。实证结果表明,内控缺陷的报告决策与融资需求、审计师努力程度、前期报表重述情况、公司财务情况等因素有关。郝玉贵和陈德幸[ 9 ]基于外部审计师角度,对内部控制指数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境内审计费用与内部控制指数正相关,审计意见与内部控制指数负相关。蒋尧明等[ 10 ]基于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双重角度,验证了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费用、盈余管理水平等负相关,与审计质量正相关。
(三)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公司治理
Hoitash等[ 11 ]分析了公司治理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指出,财务报告监管经验、董事会强度及企业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会计经验与内部控制缺陷的概率显著负相关。Alexander等[ 1 ]基于公司内部人角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 901家企业内部人员进行调查以评估企业遵循SOX404条款的成本与收益。调查结果显示,就平均而言,企业遵循SOX404条款的成本大于收益,且遵循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复杂程度。程晓陵和王怀明[ 12 ]研究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国有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审计委员会的设计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四)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其他因素
内部控制有效性与除了财务会计、审计及公司治理相关因素之外的一些其他因素也存在相关性的问题研究,有些领域的因素尚未真正意义上涉及,如内部控制有效性与战略管理的关系等,有些因素则已经被相关学者所涉及,如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诉讼风险的相关性分析。毛新述和孟杰[ 13 ]的实证结果显示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面临的涉诉风险、涉诉金额、涉诉次数负相关。李常青等[ 14 ]研究了内部控制对业绩快报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降低了业绩快报误差,也降低了业绩快报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实现所设定的目标而设计和实施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能够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从企业管理者角度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运行与维护的目的除了报告目标以外,更多地在于实现企业运营目标。企业运营目标被认为是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的核心目標,其他目标都服从于运营目标,为最终提高企业运营的效果与效率而服务。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的高低会影响经理人的运营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有效的内部控制为企业运营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良好的制度安排能够切实保障企业人员高效地利用现有的资产,使得企业资产按照制度所规定的用途和方法得以高效利用;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降低企业人员以权谋私的可能性,并激励企业员工积极地提高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其次,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运营建立了缜密严格、操作性强的控制活动,企业员工对这些控制活动的严格遵循,能够确保资产不被挪用、闲置和流失,并得到高效的运用。最后,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使得企业运营的无效状况被及时发现,并将这一情况传递给企业管理层,从而使这些问题得以及时解决。
反过来说,如果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对其的主动改善有利于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 15 ]。一个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低下,综合来看,企业对流动资产的控制存在风险,如对应收账款的重视与持续性关注不够,导致应收账款坏账,企业的资金来源会由此受到限制,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流程的再循环。如果企业没有获取在产品、产成品及销售情况的正确信息,那么企业的有关存货采购的决策就会存在误判空间,导致企业存货不足或积压,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如果企业在非流动资产管理上存在内部控制缺陷,企业可能在项目管理、投资决策、固定资产处置等方面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影响了企业的非流动资产周转率,进而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Kinney和Shepardson[ 7 ]认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给企业带来更有效的经营决策。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1:
H1: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越高,企业运营效率水平越好。
由于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同时,民营企业也是市场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企业不同的产权性质可能会对其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资产运营效率的关系产生显著影响。一方面,由于中国在2008年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率先作为试点企业,进行了行政强制性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运行与维护工作。虽然非国有企业具备更强的动机去完善自身内部控制体系,以应对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操作风险,但从整体上看,国有控股企业相比于非国有控股企业,更早地建立与完善了内部控制体系。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一般规模较大,具有相应较多的资源与技术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方面的工作成果也可以作为其高级管理层的工作业绩、职责使命的表现。因此,国有企业可能相比于非国有企业设计出了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的提升对企业运营效率的影响上也可能存在边际效果差异。由此分析,进一步提出假设2:
H2: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的提升对企业运营效率存在不同边际效果的影响,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提升对企业运营效率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2013—2016年在A股上市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在样本的选取过程中,剔除了以下公司:(1)上市公司所处行业为金融业的公司,因金融行业财务数据相较特殊且面临着比一般上市公司更严格的内部控制监管要求;(2)存在变量数据缺失的公司;(3)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为0的上市公司;(4)财务状况异常的ST和*ST公司。最终得到10 104个样本观测值。此外,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逐年在1%的水平上进行了缩尾处理,以消除极端值影响。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本文基于企业财务报告相关营运能力数据的财务指标分析法来衡量企业运营效率。具体而言,本文以流动资产周转率(CAT)、非流动资产周转率(NCAT)、总资产周转率(TAT)三个企业营运能力指标来分别反映企业运营效率。
2.解释变量。由于迪博内部控制指数与企业运营效率指标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内生性,借鉴周美华等[ 16 ]、毛新述和孟杰[ 13 ]的做法,采用迪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IDI)来衡量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3.控制变量。基于Doyle等[ 3 ]、Hollis等[ 2 ]有关内部控制实证文献的做法,选择产权性质(SOE)、公司规模(Size)、资本密集度(CI)、资产负债率(Lev)、资产报酬率(ROA)、毛利率(Margin)、股权集中度(Shrz)作为控制变量,以控制其他因素对公司运营效率的影响。同时,还设置了行业与年份虚拟变量,以分别控制行业因素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三)模型设计
1.本文借鉴周美华等[ 17 ]、毛新述和孟杰[ 13 ]的做法,构建并采用模型(1)来检验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运营效率的影响: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列示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流动资产周转率的均值为1.27,中值为0.99,从均值和中值水平综合来看,一半左右的样本公司在流动资产周转率上处于标准水平;非流动资产周转率的均值为2.37,中值为1.32;总资产周转率的均值为0.63,中值为0.5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的均值为35.04,中值为35.66,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53.47与3.37,呈现出较大程度的差异。产权性质的均值为0.39,表明有39%的样本公司为国有企业。样本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均值为34.54,中值为32.36,从整体上反映出了中国主板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的持股结构上有所改善,“一股独大”不再是主板上市公司的普遍现象。同时,样本公司平均资本密集度为20.18,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4%,平均资产报酬率为4%,平均毛利率为28%,每年的平均收入增长率为38%。
本文对不同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的主要变量均值和中位数进行了单变量分析,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高水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的均值和中位数均高于低水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企业,无论是均值差异的T检验,还是中位数差异的Wilcoxon检验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在非流动资产周转率上,高水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企业在均值上小于低水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企业,在中位数数值上则大于低水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企业,并且中位数差异检验显著。
此外,多元回归之前,本文对回归模型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并对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简称VIF)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自变量之间并没有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所有自变量的VIF都小于4,VIF的均值也小于1.5,均低于经验上的多重共线性VIF标准值。
(二)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定量分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公司运营效率的影响,本文分别以流动资产周转率、非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与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与非流动资产周转率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数值越大,即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越高,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非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也越高。这表明,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的高低显著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在其他條件不变的情况下,内部控制有效性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由此,本文假设1得到验证。
为了进一步分析企业产权性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运营效率之间关系的影响,本文使用模型(2)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检验,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在表5第2列中,产权性质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的交互项SOE×IDI的系数为0.007,与流动资产周转率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意味着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的改善更能够促进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水平的提高,这种提高的边际效果差异显著。在表5第3列和第4列中,SOE×IDI的系数虽然为正,但与非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即虽然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的改善更能够体现企业非流动资产周转率水平、总资产周转率水平的提高,但是这种促进效果差异不显著。回归结果表明,不同产权性质企业之间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的提升对企业运营效率存在不同边际效果的影响。由此,假设2部分得到了验证。
之所以企业产权性质对于流动资产周转率和非流动资产周转率出现了上述不同的回归结果,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对于流动资产而言,流动资产管理水平并未受到较多相关政策、规章文件的约束,国有企业管理层在日常流动资产的经营管理上缺乏目标与制约性,忽视了对相关流动资产的管理。因此,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能够盘活国有企业的流动资产,使得国有企业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在流动资产的管理水平上有着较为显著的提高。另一方面,非流动资产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较大,属于公司股东、管理层重点关注的领域,相关的内部控制也较为成熟和完善,无论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均对非流动资产的内部控制较为重视和关注,所实施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对内部控制进行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趋同的,从而导致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通过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的提升来促进其非流动资产周转率水平提高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进行了以下稳健性检验:(1)以迪博内部控制指数(ICI)替代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2)以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期末余额为分母重新计算被解释变量数值;(3)按主要连续变量的均值剔除超过三个标准差的观察值。限于篇幅,本文仅报告了第一个稳健性检验的结果,如表6所示。上述稳健性检验的结果本质上没有改变本文的研究结论,这表明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是稳健的。
六、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从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视角,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运营效率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与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非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的提高对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程度不一。在流动资产周转率上,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的提高更能够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而在非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没有发现显著差异。
(二)政策建议
1.重视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固然会给企业带来直接与间接的成本,这些成本就内部控制信息被要求强制披露而言,是相对固定的成本支出,即使企业对此相关成本进行控制,成本压缩也是有限的。无论是国有还是非国有企业,重视与完善自身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运营效率,帮助企业有效管理和利用资产,使得企业在相对固定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本支出下,通过实质性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取得相对收益。因此,重视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义务,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与决策需求的必然,而且是企业提高自身资产管理水平、提高运营效率、实现经济利益的重要方式。
2.从内部控制角度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由于外部环境、制度及历史原因,国有企业的非流动资产周转率低于非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提升的基础上,也有着较大幅度流动资产周转率的提高。可见,国有企业仍有较大的运营效率提升空间,国有企业董事会与管理层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妥善盘活资产,对作为社会功能的物质载体的固定资产进行优化决策。另外,国有企业运营效率水平的提升还应当借助于外部监督的力量,相关政策应当聚焦于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和利用的内部控制流程建设,尤其是应当加强对国有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流程的内部控制与监督。
【参考文献】
[1] ALEXANDER C R, BAUGUESS S W,BERNILE G,et al. Economic effects of SOX section 404 compliance: a corporate insider perspectiv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3,56(2/3):267-290.
[2] HOLLIS A S, DANIEL W C, WILLIAM R,et al. 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ted audi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1):166-192.
[3] DOYLE J, WEILI G E, MCVAY S. 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4(1):193-223.
[4] LU H,RICHARDSON G,SALTERIO S.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on accrual quality: evidence from a unique canadian regulatory setting[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1,28(2):675-707.
[5] 林斌,劉春丽,舒伟,等.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J].会计之友,2012(25):9-16.
[6] 刘建民,朱茂丽.内部控制缺陷异质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会月刊,2017(9):155-165.
[7] KINNEY W R JR,SHEPARDSON M L. Do control effectiveness disclosures require SOX 404(b)internal control audits? A natural experiment with small U.S. public compani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1,49(2):413-448.
[8] RICE S C,WEBER D P. How effective is internal control reporting under SOX 404? Determinants of the (Non-)disclosure of existing material weakness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2,50(3):811-843.
[9] 郝玉贵,陈德幸.内部控制指数经济后果研究:外部审计师角度[C].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10] 蒋尧明,肖洁,章琳一.内部控制质量的优势富集效应:基于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双重角度[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7):63-73.
[11] HOITASH U, HOITASH R,BEDARD J C.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a comparison of regulatory regim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2,84(3):839-867.
[12] 程晓陵,王怀明.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审计研究,2008(4):53-61.
[13] 毛新述,孟杰.内部控制与诉讼风险[J].管理世界,2013(11):155-165.
[14] 李常青,陈泽艺,黄玉清.2018:内部控制与业绩快报质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8(1):21-33.
[15] 晓芳,徐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与非效率投资关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5(1):37-43.
[16] 周美华,林斌,林东杰.管理层权力、内部控制与腐败治理[J].会计研究,2016(3):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