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金融创新业务发展研究
2018-01-16李义
李义
【摘要】近年来,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资金的结构在发生重大变化,东北地区金融业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在规模增长、结构调整和创新优化等方面都相对滞后。本文分析东北金融创新业务发展的状况及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东北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方向、重点和措施,以促进东北地区金融业快速发长。
【关键词】东北地区;金融创新;发展
一、东北金融创新业务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东北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相继进入东北,本土的法人金融机构也在逐渐发展壮大,东北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类金融机构对市场的竞争不断强化,纷纷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上开拓创新,使东北金融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对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相关产业、旅游产业等新兴产业的金融创新方面
东北各省金融机构都与财政性担保或商业性担保公司合作,探索开办了基于专利权、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等无形资产质押的创新产品。
(二)在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
东北各省、各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探索。如,在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上.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建立了小企业专营机构,对中小企业经营评估、融资需求、信用等级评定、贷前市杏、贷中控制、贷后管理等一系列业务流程进行专业化操作和单独管理,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贷款审批发放效率,并降低了信贷风险。在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和担保方式的创新上,金融机构针对各省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积极探索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业务流程模式,使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法人按揭、信保融资、流动资金贷款、金融租赁等多种融资方式得到广泛应用:涌现出“速贷通”、“成长之路”、循环贷款等多项被广大中小企业认可的融资品牌:中小企业抵押担保方式范围和品种大大拓宽,钢材质押、粮食质押、联贷联保、厂房抵押等担保方式得到推广,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题。
(三)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方面
东北三省走在全国前列,各涉农金融机构围绕着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努力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林权、海域使用权等抵押担保有效模式丰富“三农”融资增信渠道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工作,推出了数十项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
二、东北金融创新业务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发达地区相比,东北金融创新还很不足。从银行业经营总体情况看,东北各省信贷投放增量主要集中于少数传统产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金融业务占银行各项业务的比重过高,对东北近年来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背景下所大力推进的各类新兴产业的金融创新滞后,金融支持严重不足。具体而言:
(一)在信贷管理方式上的创新不足
东北地区的銀行机构较发达地区缺少主动创新的意识,墨守传统的信贷管理模式,过分强调信贷资金风险,过度强调贷款抵押担保条件,不能主动针对各类企业的特点创新信贷管理办法,对信贷流程调整和优化的步伐跟不上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变化速度,使得信贷资金的支持能力和利用效率大打折扣。
(二)在金融产品的创新研发上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不足
东北经济要转型、要发展壮大,需要改变以传统的重工业、农业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而立足于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型产业及发展现代大农业的发展思路。而东北地区银行业在针对企业各类专利权、收益权、保单、著作权、知识产权等各类权利研发相应的抵(质)押信贷产品上严重不足,对于需要资金支持的各类文化企业、旅游企业、科技服务外包等企业难以提供针对性的融资产品和服务渠道:同时,对各类农田水利设施、大型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及消费单位缺乏融资租赁等配套金融服务。
(三)与发达地区不断深化的金融合作相比,东北地区银行与证券、保险、期货、信托、担保、租赁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深度不足,在共同研发新型金融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金融需求方面的工作远远不够
当前,全国各省都在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步伐,利用金融创新提高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我们东北地区银行业若不创新或慢创新就是在严重退步,会进一步加速信贷资金等各类金融资源的外流,对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加大力度推进和加快东北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迫在眉睫。
三、加快推进东北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方向、重点和措施
(一)东北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方向
今后东北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应针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需求,开展全方位的金融创新工作。在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转型的大背景下,黑吉辽三省都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型产业体系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同时,东北三省作为国家大粮仓,对保证国家农业和粮食安全的作用和责任不断加大,东北亟须要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化大农业来稳定和提高我国农业基础。这两方面是东北今后重点发展的领域:此外,东北非公经济暨中小企业长期发展缓慢,始终是东北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这些都需要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协作,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予以扶持壮大。
(二)东北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重点
一是要针对东北地区重点产业项目,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将金融创新与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经济部门和各级人民银行组织开展的各类银企对接活动,主动深入企业和产业园区,实现点对点服务,在信贷管理流程上、产业项目融资需求特点上寻找创新点,努力满足各类产业项目大额、多元化金融需求。二是要围绕东北现代大农业进程中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金融需求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全力支持东北现代大农业发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抓住有利时机,针对东北农业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变化和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主动研究创新信贷支持模式,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创新抵押担保方式,不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的信贷投入。尤其是对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应运而生的新的金融支持模式,如订单质押、“订单+期货”、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林权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大型水利设施融资租赁等方面要大力开展创新。三是要研究东北文化底蕴,针对东北文化产业特点研究创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助推东北文化产业提档升级。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结合东北特有的冰雪文化、关东文化、少数民族发源地文化等对相关的文化产业和企业量身打造专门的金融服务:积极开拓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模式,尝试探索版权质押、商标权和专利权质押、著作权质押、影视剧目转播权质押、票房收入权质押等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推进对文化园区信贷支持,对规模效益好、产业贡献率高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采取银团贷款、长期授信和集中授信等方式给予支持。四是要加强和改进对东北旅游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针对东北旅游品牌特点和行业规律,改进和完善风险评价体系,探索符合旅游业需求的信贷模式。积极开展旅游景区经营权质押和门票收入权质押业务。针对旅游企业的财务特点,积极为其提供固贷、流贷、项目融资、票据贴现、融资租赁、资金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不断加大力度对东北特色的冰雪旅游、乡村旅游、林区生态游等品牌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努力满足旅游业的多方面资金需求。五是要着力开展科技金融全面合作,支持科技创新产业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贯穿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多个产业体系中,是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科技、文化创意等产业的核心要素。金融机构应打破传统观念,寻找银行与科技创新型企业合作的契合点,在设立科技专营机构、创新信贷产品、改革信贷管理制度、探索投贷保合作新模式等方面着力加大力度。尤其是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需求满足率低,对高科技企业普遍存在的缺乏抵押物、注册资本低、资产规模小、无形资产少等问题进行研究,大力推广基于应收账款、订单、知识产权、股权、动产等适合科技企业的新型金融产品:加强对企业资金流、信息流、实物流的有机整合,大力发展供应链融资:加大力度在东北各地方成立的“科技金融创新示范服务区”中组建专营机构等等。六是要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促进社会消费能力提升。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优势,在营销管理、流程重组、信用评级、授信方式、信贷对象、贷款期限、利率、还款方式、担保方式等方面对个人消费信贷进行创新。
(三)东北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主要措施
一是加大力度探索尝试金融衍生产品和新型投融资组合。深入研究资产证券化、产业投资基金、信托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以及期货市场工具与信贷资金的融合,为处在发展初始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二是加快发展大额和信托类融资产品。通过并购贷款、银团贷款、金融租赁等融资方式,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兼并重组,支持重点基建和产业项目建设以及大型设备台套的引进。运用供应链融资和中小企业集合信托等方式,支持成长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三是加快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依托“公司+合作++农户”等组织模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贷款,深入研究订单质押、“订单+期货+保险”、水利项目收益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型农机具抵(质)押、大型水利设施融资租赁业务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模式。四是深入创新和拓宽融资担保方式。将银行抵质押担保品的范围向动产、不动产以外的领域拓展,创新利用权益类、技术类等无形资产作为企业担保品。加大与各类商业性担保、财政性担保、行业性担保机构的合作力度,逐步深化银行与担保机构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的现代融资担保体系。
参考文献:
[1]孙文博.探索中国东北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J].长江丛刊,2016(32).
[2]陈晨.吉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白江,王洪时,马丽娟.金融集聚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影响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
[4] 杨德勇等.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研冤[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