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保护与建设研究
2018-01-16李阳陈超慧倪兢兢裴婷婷徐文
李阳 陈超慧 倪兢兢 裴婷婷 徐文
摘要: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与社会意义,因此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并得到各地广泛应用。由于指导中国城市湿地保护与建设的基础理论较为缺乏,我国的城市湿地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本文综述了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功能及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南昌市湿地公园建设现状,指出南昌市湿地公园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未来南昌市湿地公园的保护对策与建议。在科学的指导下长期有序进行保护建设,是未来城市湿地公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湿地公园;功能;问题;南昌市
1城市湿地公园概念
湿地(英文:wetland)指常年积水和过湿的土地,城市湿地公园是以湿地为基础,通过人工的干预保护式建设,所形成距离城市近、可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宣传弘扬湿地文化的生态绿地公园。
2城市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在对湿地进行恢复与建设保护的基础上,满足湿地功能的前提下利用宝贵的天然湿地资源,互惠优势挖掘区域文化,建设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遗产价值等价值共存的湿地公园。
2.1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功能 城市湿地是一个天然的水库,具有蓄水防洪、调节河川径流、水源补给和水体平衡等作用,湿地的天然“海绵”效应,因其土壤结构的特殊性,使其具有极强的蓄水能力与适水能力,调节城市生态系统,有效避免洪涝灾害。另一方面,湿地公园的大面积水体通过外界物理反应,形成小气候,为城市热岛效应提供良药,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边际化效应,在丰富和满足人类自然环境享受前提下,获取公众需求和生态发展动态信息,逐步改善城市脆弱生态体系。
2.2城市湿地公园社会功能 现代景观格局正在向着多样化发展,而城市湿地公园的存在改变了传统城市绿地系统的单一性,为自然环境物种的多样性发展提供发展空间,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出突出贡献,促成生态圈平衡协调一致发展局面,并改善了城市内景观,为人类提供了多样的、丰富的、集娱乐休闲、科普教育及科研为一体的场所,有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一定程度上践行城市湿地公园的社会功能。
2.3城市湿地公园的经济功能
在现代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湿地公园的经济意义,一方面体现在其本身对人类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如其能够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稻、莲藕、菱、淡水鱼、虾、贝、禽类及藻类等。湿地中植物种类丰富,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有200余种。另一方面,除其外在的商品价值高,如诸多发达国家利用生态园林为推动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将两者相结合,既是改善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利器,也是促使生态系统保护、最大化激发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和多重经济效益可持续稳定发展的最佳选择。显然城市湿地公园的真正意义,正在于其保护与建设中其相关产品与服务中获得的利益。
3国内城市湿地公园发展概况
国内针对湿地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60至80年代,我国一直致力于沼泽学研究,直到80年代中期,“湿地”这一概念才被提出并开始广泛流行。
随着人们对湿地保护意识的增强,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在社会各界得到廣泛响应并步入快速发展,20世纪末国内尝试建设了一些小型湿地公园,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于2004年提出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同时随着2005年颁布《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城市湿地公园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全国湿地公园建设迅速发展,针对于江西省,截至2016年江西省湿地公园已达84处,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28处,省级湿地公园56处,省级湿地公园数量走在全国各省前列。
4南昌湿地公园概况
南昌市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抚河下游,濒临我国第一淡水湖——鄱阳湖,处于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多雨,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全市以平原为主,东南平坦,西北丘陵起伏,总面积740200km2。
根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南昌市湿地资源调查报告》,南昌不含水稻田的规模湿地总面积为153272.3km2,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16.8%,占全市的20.7%(湿地率),远超全国和江西省湿地率。南昌湿地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4类,河流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和洪泛平原湿地,湖泊湿地包括永久性淡水湖和季节性淡水湖,沼泽湿地为草本沼泽,人工湿地包括库塘、运河输水河和水产养殖场。按成因可分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等天然湿地,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的90.6%。占地面积之大,可见南昌正向着绿色都市发展。
4.1南昌市湿地公园分布 目前南昌有8处湿地公园,分别为磨盘洲湿地公园、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瑶湖郊野森林公园、象湖湿地公园、澄碧湖湿地公园、望城滨水湿地公园、渔舟湾湿地公园和孔目湖湿地公园。除磨盘洲湿地公园和澄碧湖湿地公园外,其他6个都地处南昌主城区,东南西北均有分布(表1)。
4.2南昌市湿地植物多样性 根据2006年的《南昌市生物(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规划(文本)》统计,南昌市共有植物1708种,其中野生植物713种,栽培植物995种。在调查中发现,南昌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格局,湿地植物种类及种植模式大同小异,特色性植物景观和专类植物园少,导致湿地公园景观单一,乡土湿地植物多样性的不足,而引进外来物种,则需要大量的人工前期养护,湿地植被群落失去了原始风貌,造成资金浪费。
4.3南昌市湿地景观建设问题分析 八大湿地公园的现场调研中发现,园内自然形成的堤、岛、浅滩等湿地地貌景观特征不明显甚至缺失,景观硬化所导致的水陆过渡空间缺失;湿地公园的建设缺少区域文化元素与区域湿地文化的建设,缺少了宣传教化的功能;各园区的特色景观与主题建设不明显,各园区间出现了同质化现象。
4.4南昌市湿地协调性分析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0月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时指出,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作为“海绵体”的湿地公园在建设的效果上看处于孤立状态,单处于公园的意义层面,并没有与城市水体供给有效地联系,进一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
4.5南昌市湿地人文因素分析 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南昌城镇化的推进,非法侵占、填埋湿地现象屡有发生,如黄家湖被严重污染,水面发绿,碟子湖湿地遭侵占破坏,碎片化严重等。
5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保护对策
5.1科学规划 遵循湿地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原理,保障城市湿地公园的科学性规划,并从湿地保护、城市总体建设的视角出发,促使规划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长期有效的健康发展。
5.2科学景观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应把握整个湿地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湿地潜能,建设有特色文化内涵的生态园区,在原有的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减缓应用坡度,充分保证公民安全,科学地进行硬化铺装,有秩序地进行水陆过渡,尽量减少因硬化而破坏原有景观。景观植物的种植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原有植物栖息地,尤其要保护生态敏感区的湿地景观,以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3政策保障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技术企业与金融资本结合,采用总承包方式承接相关建设项目,发挥整体效益。颁布更加详尽的湿地保护条例,制定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细化国家湿地公园审评标准及建设标准。制定明确的湿地公园建设方向,保证湿地公园在整个城市中具有协调性和系统性。
5.4提高全民素质 城市湿地公园具有休闲娱乐的功能,公众对湿地的随意践踏、乱采观赏植物、随意扔垃圾都是影响湿地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大力度宣传,普及环保教育,提高公民基本素养,才能保证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6结语
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要求,人们对于城市湿地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加强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恢复湿地的功能是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能使社会与生态共同发展,为“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建设添一张闪亮名片。
(收稿:2017-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