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贴近生活
2018-01-16袁俊芳
袁俊芳
摘 要:《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六课第三框内容。本框有《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维护国家安全:我们的政治义务》两目。第一目《依法行使政治权利》是本框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都有深切感受的事件,充分地利用这些生活中真实的教学资源,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品教学;教学片断;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3-118-2
一、教学片断
针对南京江宁区九龙湖片区上空经常出现的臭味问题,全校师生包括周围小区居民都感同身受并深受其困扰。我以谈话的方式聊到了此问题,并在PPT上播放同学们在臭气严重时捂鼻的照片,还有学校师生以及小区居民在QQ群上对此事的关注的截图,把学生带入了这个情境中。所有学生把注意的焦点全部集中到了和自己密切相关的这个问题上。此时,我借助QQ群里一位教师的呼吁,因势利导,问同学们:怎么办?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吗?
学生1:我们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
教师:向谁反映呢?
学生1:向环保局反映!江宁区环保局或南京市环保局!
教师:知道环保局电话吗?
我顺势把江宁区环保局电话52206933,以及南京市环保局12369的电话号码写在了黑板上。此时我发现好多同学都在记录号码,我猜想接下来可能有很多同学要付诸行动了。并且告诉同学们:当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已经在参与政治生活了。学生恍然大悟,觉得原来政治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问题的解决方式不是单一的,“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我接着问道。
学生1:我知道环保局在哪,下次可以直接去反映,这样会更重视。
学生2:发电子邮件也可以。
教师:我们除了通过向环保局反映还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1:向媒体反映,这样更快,影响更大。
并且我们列举了可以联系的一些媒体和栏目。
……
这样,我们就把参与政治生活的一些渠道都做了了解。
教师:我们生活中是否还存在一些公共问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国家发展、社会公平,更关乎到我们百姓的生活质量?
同学们纷纷把目光洒向身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生1:一些路口的红绿灯时间设置不合理!
学生2:许多小饭店用地沟油!
学生3:小区周围马路上乱停车!
学生4:居民楼内乱贴小广告!
学生5:城管的暴力执法现象还存在!
……
教师:这些问题的解决靠谁?我们能做些什么吗?
立足中学生的实际,大家纷纷针对这些问题出主意、想点子。最后教师引导归纳:这些问题,都有相关的职能部门,而我们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向相关职能部门提出建议和监督,来敦促问题的解决。从而也把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概念——建议权和监督权引了出来。并且从这些案例当中学生也明白了建议权监督权的对象——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以及建议权和监督权的内容包括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
对于本目中的另一小知识点:“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要注意的问题”,我也是把真实的素材拿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和判断。对于九龙湖一带空气污染问题,其实学校部分老师和一部分小区居民早就行动起来了,但是并未使问题得到解决,我把环保局等相关部门作出的回复给同学们看,让大家意识到一些公民不仅有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的意识,而且把这一意识落实到了行动上。
教师: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又把小区居民在QQ群中提到的一些方法如:“肯定环保局拿了企业的好处了,到网上发帖谴责环保局贪污,不作为!”“大家聚集起来到环保局门口闹一闹,扩大影响,施加压力”“再写张大字报往环保局门口一贴,让过往行人都看看”,通过截图,PPT展示给同学们看。
教师:大家同意这些做法吗?为什么?
学生1:这是猜测的,没有事实依据。
学生2:缺乏证据就是诬告陷害。
学生3:贴大字报、聚众闹事这些方式也不对,是违法行为。
通过讨论大家意识到监督权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
二、教学反思
首先,教学要优化、生活化教学素材。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就要求我们从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才会因此而变得“有用”和“有意义”。本课备课的关键是充分利用“学校上空弥漫的臭味问题”这个学生身边的资源,引发学生关注。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学生容易接受,能真正起到了教育的作用,也免去了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
其次,教学要引导学生生活,使学生学会应用。思想品德课不仅要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生活是千遍万化的,纷繁复杂的,生活的滋味不是在书本中、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完全体验到的,正如要在水中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应该在生活中学会生活,思想品德课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了学生在课前通过走访调查,同父母交流,以及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整理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公共问题,通过课堂上对“学校上空弥漫的臭味问题”的探讨,引导同学们行动起来,并且让学生明白了怎么行动,从而真正為此问题的解决、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生活”这一“源头活水”,如果思品课教学与生活分离,就会失去生活的依托和保证,教学就容易流于虚空。生活化教学,不仅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要求,更是德育魅力产生的源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