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封建社会稳定的文化因素
2018-01-16雷卫平
雷卫平
摘要:中国封建社会创造了社会稳定的奇迹。儒家文化含有一定崇仁尚礼的思想、贵和持中的观念、整体主义的价值、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科举制度含有一定的崇文重才思想、公平公正的原则、儒家学说的内容,某种程度上,这些因素共同有力地促进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封建社会;文化;稳定
中图分类号:G112; C9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6.0022
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创造了社会稳定的奇观,在某种程度上,儒家文化和科举制度文化所包含的一定合理成分,是维系封建社会得以稳定和发展的文化支撑。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封建社会的稳定现象,无疑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封建社会稳定概况
“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如果按郭沫若同志的主张,从公元前475年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算起,到公元1840年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止,封建制社会共经历了二千三百年。”[1]显然,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比欧洲的封建社会要慢长得多。我国封建社会只有改朝换代而没有改变社会形态,社会秩序得以长期稳定、政权性质得以长期继承、社会性质得以长期维持、社会形态得以长期保持,这就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稳定现象。我国封建社会的稳定现象并不是说我国封建社会没有发生短期的、局部层面的不稳定,而是说我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是基于我国封建社会整体社会形态分析而得出的结论。
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表明:我国封建社会统一的时间有一千多年,动乱和分裂的时间有六百多年,统一的时间占封建社会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分裂的时间占封建社会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动乱和分裂的时期就是社会不稳定的时期;加之历代农民起义就是矛盾激化、社会动荡、社会不稳定的具体体现,况且我国封建社会十多个朝代更替,其朝代更替本身就足以说明了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不稳定现象,这些都是社会不稳定的表现。封建社会存在着社会不稳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種社会不稳定现象并没有导致社会性质的改变,也并没有改变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更何况我国封建社会经历朝代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封建社会创造了社会稳定的奇迹。所以,我国封建社会的确是一种稳定的社会。
马克思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因此,我国封建社会每个朝代的建立都是对封建社会制度的巩固和完善,每个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也都是不断地总结过去社会稳定方面的历史经验,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历过越来越稳定的阶段,从文化的视角分析我国封建社会的稳定现象很有必要。
二、儒家文化实现社会超稳定的文化因素
(一)儒家文化含有一定崇仁尚礼的思想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即爱护、尊重、关心他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樊迟》)。儒家文化主张不仅要建立相互友善的友情,也要建立彼此关爱的亲情;不仅要关爱自己的亲人,也要关爱别人的亲人,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就是要把自己和别人等同的去面对和对待。儒家文化提倡的“仁者爱人”就是爱别人如同爱自己,“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正蒙·中正》)。孟子的“四心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都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只有一心向善,用仁爱之心对人待事,才能为人民和社会服务,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孔子也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食”(《论语·卫灵公》)。儒家文化也强调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由爱自己的亲人而爱自己的百姓,由爱自己的百姓而爱世间万物。儒家“仁政”思想要求人们以社会整体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原则,把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做到仁者爱人,就可以收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的回报。整个社会变成仁者爱人的社会,就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儒家文化同样重视“尚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尚礼”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制度规范,大的方面可以引导国家的政治行为,小的方面可以规范约束个人的行为方式,“尚礼”不仅具备净化社会风气、增强人文素养、提升文明程度的功能,还具备实现社会稳定的作用。崇仁尚礼是儒家文化的根基,也是封建社会得以发展的内在源泉。儒家提倡人们各守其职、各安其份,要求人们自我完善、修身养性。儒家文化含有崇仁尚礼思想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保障,崇仁尚礼既强调礼制的强制规范作用,又强调道德的自我约束作用,既关心人们的精神生活,又关心人们的物质生活。儒家崇仁尚礼思想就是强调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都能融洽与稳定。
(二)儒家文化含有一定贵和持中的观念
贵和持中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源泉,儒家文化含有“贵和持中”的价值观念。贵和谐、持中道,作为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封建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贵和”与“尚中”两者紧密相联。《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达到致中和状态,人类社会和宇宙万物便各得其所、和谐共处。孔子认为持中就在于物质与身心、外在与内在、别人与自己之间确立一种不偏不倚的平衡关系。儒家认为,要实现和谐与稳定,关键就在于持中。“持中”就是既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度,不偏不倚;“持中”更是指对待事物的态度,既不“狷”,也不“狂”。孔子用持中的方法作为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手段,孔子认为,无过无不及,便是稳定的保证,便是实现稳定和谐的途径。儒家文化十分重视贵和,重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稳定、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稳定以及宇宙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稳定。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孔子把对“同”与“和”的不同取舍作为区分“小人”和“君子”的标准,表现了重和轻同的价值观念。《礼记·中庸》将孔子所主张的持中原则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认识论和政治论的高度,如“君子极高明而道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礼记·中庸》),强调通过对持中原则的体认和践履,去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稳定。endprint
(三)儒家文化含有一定整体主义的价值
儒家文化提供的理想社会蓝图即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重视大同,也就是重视整体。儒家文化中处处时时用一种整体的思维模式希望社会充满公平正义,各种利益关系均衡、协调,不同因素相依共生、异质相济,各项事物全面发展;希望民众扶危济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社会风气良好,没有暴力和恐怖;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与民同乐……如果儒家文化所倡导的整体思维模式得以实现,那么社会就会向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3],正如有的学者提出:“孔子所渴望的、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应当是一种和衷、和谐的状态,和合、和平的环境,和顺、和洽的气氛。”[4]儒家文化时时处处用整体的思维模式来要求人们的行为,如“贤贤易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要求人们重视整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都要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立场思考问题,儒家始终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具有“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的忧思与感伤,应该将自己的才智与仁德贡献给社会、施教于他人,这一整体主义的价值观有利于社会稳定。
(四)儒家文化含有以人为本的理念
对人的关怀是儒家与其它学派相区别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强调人是万物之灵。孔子在《孝经·圣治》中讲到“天地之性人为贵”。孔子将人与天地相提并论足以说明他非常重视人的价值。后来孟子抓住孔子思想的核心,提出:“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也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著名论断。荀子也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在他看来,人具有道德价值、具有知识价值,所以贵于万物,这些都突出体现了儒家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和价值理念。儒家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还体现在对生命的尊重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连头发都不忍心折损,由此可见儒家对生命的尊重珍视的程度。对死与生的这种谨慎的处理态度可以进一步说明儒家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科举制度文化实现社会超稳定的文化因素
(一)科举制度含有崇文重才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封建社会管理者的文化素养
科举制度和文化是一种用考试的办法选官取士的制度文化,是我国封建政治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文化对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都产生过深远影响。“从隋唐到宋元明清,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之久。”[5]作为官员选拔录用的办法,从隋以前的荐举到隋以后的科举考试,无疑是一项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但是,科举制度既然是一项封建的政治制度,就不可能没有弊病。历代封建统治者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出发,总希望发掘和任用那些德才兼备者。九品官人法被科举考试所代替的本身已能说明这个问题。科举制度的突出特点就是层层考试,以期优中选优。科举制通过一定的考试内容和方法来取士的直接结果不仅是选拔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可以说,十万进士大军,是中央各部大臣和地方高级文官的中坚,是我国唐宋元明清历史上官员队伍中文化素养最高的特殊群体,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弘扬,思想观念的演变与传播,也都与他们的活动密不可分。科举制度所包含的一定崇文重才的思想更是客观上迫使人们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形成了“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全唐文》)的风气。“中国居然有那么长时间以文化素养来决定官吏,今天想来都不无温暖。”[6]
(二)科举制度文化含有公平公正的原则,包含了一定的公正文化
我国古代对公平公正曾有过不懈的追求,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具有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不管科举是否真正做到“至公”,至少成熟期的科举考试从制度上说是提倡公平、公正的。我国科举制度含有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体现在考试机会的公平公正、考试程序的公平公正、閱卷方式的公平公正。其一,参考机会的公平开放。科考没有身份、阶层的限制,也没有严格的职业限制。其二,考试程序的公平公正。科考安排了专门的考试场所——贡院,贡院内设置龙门、明远楼、号舍以防止舞弊,严密的科考制度对防范作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三,阅卷方式求公平公正。在科举制度中,为保证评阅试卷的公平,历代均采取严密措施以防范作弊行为,如采用糊名法、誊录法、双重定等第法等阅卷方法有效地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公平公正不仅有利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繁荣,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三)科举制度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传统文化
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统治者必然在意识形态领域加强对民众的统治。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看到儒家学说对稳定社会的作用,因此,在科举考试中,作为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几乎就成了唯一的“教材”,在封建社会的每个朝代、每个时期,科举考试一直都是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内容,儒家学说一直是封建专制的武器,也是封建时代教育的目的,取仕的标准。科举考试一直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内容,不仅不断强化了封建体制,而且不断传承封建文化。科举教育以其儒家经典内容为核心,儒家文化是我国封建社会价值观念思想、道德观念等的核心。科举制度文化也是不断强化封建思想,不断强化封建文化中的制度文化。作为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内容必定成为当时社会上应考者和学习者等知识分子学习、思考的指挥棒。对社会上的应考者、学习者等知识分子的观念、思想加强引导和规范,也就是对全社会民众的观念、思想加以引导和规范。科举考试的内容也就是封建专制思想的内容,封建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就不断强化儒家学说,就不断凭借科举考试的内容将封建专制文化思想深深植入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之中,从而为封建社会的稳定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保障。endprint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里,虽然儒家文化、科举制度文化里有一定的精华,但作为封建社會的产物,儒家文化、科举制度文化必然会包含着许多落后腐朽的成分。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专制思想,虽然孟子也曾提出“君轻民贵”等思想,但这些思想并没起得支配地位。由于我国历史上相当长时间的封建统治,这使得儒家文化、科举制度文化包含着官本位思想,阻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儒家文化、科举制度文化含有的等级差序格局的文化观念,致使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缓慢、社会进步迟缓等。
[参考文献]
[1]侯绍庄.从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看长期延续的原因[J].贵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8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1132.
[3]费孝通.费孝通文集体:第14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196.
[4]马荣安,王刚.论孔子“和为贵”的思想[J].文史杂志,2015(6):27.
[5]王宜鹏,夏如波.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和现代意义[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4):69.
[6]余秋雨.余秋雨文集[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514.
(责任编辑文格)
Abstract:Chinas feudal society has created a miracle of social stability. The Confucian culture contains the idea of advocate benevolence and propriety,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he value of the whole, the idea of peopleorientation and the system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which contain a certain amount of advocacy to respect knowledge and talent, the principle of fairness and justice.The contents of the Confucian doctrines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stability of the feudal society.
Key words:feudal society; stability; culture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