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绩效评价文献综述

2018-01-16庄翠荣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3期

庄翠荣

[提要]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建立一个基于价值链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完善和改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也为企业的绩效评价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方向。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前提下,重点梳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价值链理论应用于绩效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并指出有关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价值链理论;企业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1月16日

一、相关概念和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绩效考核基本概念。绩效考核,通常也称为业绩考评或“考绩”,是针对企业中每个员工的工作使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职工行为的实际效果及其对企业的贡献或价值进行考核和评价。有效的绩效考核不仅仅对员工业绩进行科学化考量,更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种结果评价,对组织的反馈机制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对员工的绩效提高有显著作用,更可激励士气,而且提供了公平合理的员工薪酬和奖励的依据。

(二)绩效考核国内外理论的发展

1、国外绩效考核相关理论的发展。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对工人如何劳动进行管理任务的提出,催生了职业管理阶层。20世纪中叶,企业被职业管理者所控制,此时企业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管理人员。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大规模企业普遍出现,此时如何使企业所有员工都能围绕企业总目标工作又成为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为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法(KPI)的绩效管理方法。企业在20世纪70年代后,进入激烈竞争时代,能否制定和执行面向未来的战略和目标,成为企业保持长期绩效的决定因素,针对这个问题,出现了卡普兰、诺顿的平衡计分卡的长期绩效管理方法,KPT的出现使得企业短期和长期绩效的平衡发展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在20世纪末,企业的形式和生存条件出现了变化,具体表现为提供产品和服务由企业职能制转化为流程化和由生产者掌握市场到消费者主导市场,一系列变化导致旧的绩效考核不适用新的情景,因此,如何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迈克尔·哈默在《企业再造》提出以下五点:流程好坏决定效率;企业严格分工转向“团队生产”;流程工作单位是活动而非工人;流程化应不间断实时测量评估和流程的每项活动应该为总目标服务。新的企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考核方法有着新的要求,因此如何使绩效考核方法适应企业发展成为企业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2、绩效考核在国内的发展。我国绩效考核的起步较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了经济建设方面,绩效考核在企业管理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考核的标准和收入的分配没有建立科学的匹配关系,在实践和理论上,企业管理工作都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此时还鲜有关于对企业绩效的成熟的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企业才开始有比较完善的考核体系和方法。但是仍然存在着没有明确的指标、没有具体衡量的尺度和重点不突出的问题。

在90年代中期,目标管理法这种客观可量化的工具成为企业绩效考核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寻找要采用员工的实际创造的成绩和预定的绩效要求进行全方位比较,通过寻找和分析不同之处,提出解决方法来提升整体绩效。在此之后,国内的学术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何使用科学方法明确考核标准,使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三)当前流行的绩效评价方法综述

1、基于目标管理(MBO)方法的绩效。目标管理的评价模式是由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提出的一种管理思想与一整套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是指企业内部各层管理者通过重要工作目标的设立,对其工作进度和工作效率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从而使员工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感,激励责任心和荣誉感,发挥工作潜能,进而提升企业效率的一种管理方法。MBO导向绩效管理通常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计划、指导、考评和激励。这与目标管理的计划、执行、检查和反馈四个阶段相对应。其他学者对于目标管理方法的评价褒贬不一。W·爱德华兹·戴明则认为,目标管理与质量是相抵触的:它只强调目标,而不是过程;它解决的是最终结果的问题,而不是实现这一结果所采取的手段的问题。

2、基于关键绩效指标(KPI)的评价模式。关键业绩指标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某一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并以此来衡量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方法。同时将企业绩效考核和战略综合考虑成为KPI的创新之处。它解决的都是不同时机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一方面战略性目标具有整体性特点,而且在沟通上面存在一定的困难,KPI则给企业各层管理者提供客观联系的标准和角度,辅助制定基于战略、支持战略的各级目标;另一方面KPI可以使企业各层管理者意识到自身、本部门在组织战略实现中的位置与职责。KPI体系具有系统性特点,不同部门所承担的KPI对应代表着不同部门对整个企业的价值。这使得管理者从整个企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制定策略,有利于打破部门本位主义。不足之处在于KPI未能提供一套具有实践意义的完整的指标框架体系。

3、基于投资回报分析(ROI)的方法。关于投资回报的分析,有财务的和非财务的评价方法。以往的研究多以财务评价方法为主,辅以非财务指标分析,非财务的分析方法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现阶段,非财务的分析方法越来越受到学者们和企业管理者的关注。投资回报分析通常是运用一定的投资回报率及相关指标,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实施前后的投资、成本、回报、收益、利润等项目进行追踪、测量和评价,并以此来作为绩效评价重要结果的绩效评价方法。这种方法非常直观,而且是在管理实践的过程中也最为常见。传统的评价投资回报的是一些金融和財务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NPV(净现值)、ROI(投资回报率)、IRR(内部收益率)等。由于它们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现金流和会计凭证上,因此不适于衡量无形的、间接的和战略性的领域。事实上,即使加入了非财务的分析方法与评价指标之间,ROI与MBO具有同样的不足之处,即只对于最终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于经营管理过程的监督、控制和调整。endprint

4、应用平衡积分卡(BSC)进行绩效评价。平衡记分卡是一套能使企业高层管理者快速而全面地考察企业的测评指标。它包括财务指标,也包括非财务指标,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创新四个方面综合评价企业业绩。平衡记分卡使公司增加竞争力的各种措施同时出现在一份管理报告中,迫使管理者把所有的重要纯净测评指标放在一起考虑,从而防止次优化行为。卡普兰和诺顿(1992)提出了BSC这一概念并将评价过程分为三个层面:任务、目标和测量。在市场、战略和竞争环境不同时,需要使用不同的记分卡。BSC不仅仅作为一个测评的体系,还可以看作一个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管理体系。

(四)价值链国内外理论的发展

1、国外价值链相关理论的发展。1985年,迈克尔波特最早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价值链”这个概念。并且他指出價值链具体可以由企业的所有集体活动来表示,这些活动包含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等过程。彼特海恩斯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价值链的内容,他提出企业的价值链应该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和顾客,是顾客需求在由外而内的拉动着企业的价值链,并将顾客的需求视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目标,而利润应作为满足这一目标的副产品。Shank和Gowindarajan在此基础上扩展了供应链的价值并且指出价值链是从原材料到产品的过程。因此企业可以看成是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1995年雷鲍特和斯维奥克拉在《开发虚拟价值链》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虚拟价值链”的观点,他们提出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的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分为两个:一个是由资源所组成的物质世界,称为市场场所;另一个是信息所组建的虚拟世界,称为市场空间。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大卫波维特等在《价值网:打破供应链,挖掘隐利润》一书中提出价值网是所有企业活动参与者关系的解释并认为价值网由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和互补者四个核心构成。C.W.Holsapp等仿照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提出了他们的知识价值链概念模型,包括主要活动功能(领导、合作、控制和测量)和辅助活动功能(知识获取、选择、生成、内化和外化)两部分,四个主要活动生成知识产出,四项辅助机制促进知识学习,共同创造价值,提升组织竞争。

2、价值链理论在国内的发展。虽然国内学术界比较晚才关注价值链这个议题,也有学者对知识管理和价值链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殷梅英从该角度提出了改进供应链分销阶段过程绩效水平的方法;夏火松对企业知识和价值链出发,分析了企业知识价值链管理的特点和建立了该模型。江积海则从内部传导和外部传导两个层面构建了知识传导的价值链模型。

二、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绩效评价体系相关研究

(一)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绩效考核评价方法。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绩效评价要开展,首先得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通过对企业的流程进行优化,可以消除那些没有增值空间的环节,只保留那些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节。这样能使绩效评价能够在一个有效率的业务流程上完成,绩效评价的目标就更为明确,绩效评价的重点也更为突出。

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依靠关键事件来确定绩效评价指标。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效率。但是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些评价指标无法随之变化,给予这些指标的绩效评价就无法发挥作用。因此,只有将价值链与绩效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绩效评价体系,才能使企业有效地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绩效考核指标。基于价值链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紧紧围绕价值链,分析影响价值增值的驱动因素,以战略目标为导向,涵盖企业内外部各个方面,体现企业的长期价值。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设置评价指标:

1、财务指标。企业的财务效益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企业绩效的关键衡量标准,因为它不仅仅代表企业整体的利益,也代表者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财务效益是最直观和可测量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其中国有资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体系,主要包含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而且功效系数法是其作为定量的主要评价方法。功效系数法从营运收益和偿还等角度都有先进衡量指标,如销售现金比、主营业务收入比例等,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非财务指标。在内部价值链方面,主要从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生产经营、市场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外部价值链方面,主要体现在横向和纵向价值链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三、未来展望

目前,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工作量大、操作繁杂的弊端。另外,由于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实际情况,这些差异可能体现在经营状况、管理理念等方面,所以现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并不能适应所有企业。在实际情况中,应该针对企业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策略。尽管目前国内很多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价值链管理还不够完善,但对于一部分有能力和足够资金进行战略发展和价值链优化的企业来说,需要考虑新情境下价值链绩效考核问题,针对这类企业进行绩效考核指标设计,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戴良铁.绩效考核概要[J].中国劳动,2000.7.

[2]仲理峰,时勘.绩效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J].南开管理评论,2002.3.

[3]牛成喆,李秀芬.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J].管理科学,2005.5.

[4]尹建锋.建筑企业“KPI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研究初探[J].山西建筑,2005.9.

[5]张记朋.基于价值链管理的企业绩效研究评价[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12.

[6]王佳颖.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8.4.

[7]陈慧杰.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J].大众商务,2010.5.

[8]李献宾,江心英.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研究,2010.5.

[9]董嘉.企业关键绩效指标及相关问题浅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5.

[10]杨云.对企业绩效评价与文献综述的研究[J].三江学院学报,2008.6.

[11]曹阳.企业经营管理绩效评价方法综述及探索[J].市场周刊,2008.3.

[12]游思远,向映.从绩效考评到绩效管理的转变[J].人口与经济,2009.

[13]岳玲.管理控制和绩效管理关系的文献综述[J].改革与战略,20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