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光于天下者,方可正视人生
2018-01-16
当下,人们总是会谈及鲁迅先生笔下“人格精神被奴役的时代”,于是,“敢于正视”“直面人生”这种人生姿态被社会放大和推崇。可是,我也注意到,那些“正视”的目光似乎过多地聚集在了社会的阴暗面上,而那“直面”的结果也演变成了种种愤世嫉俗,甚至极端到泛道德化的歇斯底里。很明显,不少“吃瓜群众”似乎辜负了先生“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的期待;同时,他们也忽略了“睁眼看世界之先驱”魏源的醒世箴言——“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要知道,如果我们没有宽大的心灵格局,又怎么能够“正视”人生?如果我们不曾放眼全局,又何来兼济天下?
要知道,看到一丁点社会负面新闻就谩骂指责和吐槽抱怨,與鲁迅先生缜密的逻辑和思想体系、与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问题的洞见可谓有天壤之别——偏听一隅和管中窥豹,都注定无法照亮四方。当“聂树斌案”沉冤昭雪,当“于欢案”被推至风口浪尖,一群人纷纷声讨司法不公,动辄叫嚣对国家机器如何失望。我以为,此般情绪化的口诛笔伐不仅使事实模糊化,而且使那些针砭时弊、改良革新的忧国忧民者被“污名化”。
其实,当那些“受光于庭户”者在吐槽“于欢案”反映了刑法价值取向中道德缺失的时候,那些“受光于天下”者正在思考如何才能弥补好“法律与人情之间可能会出现的罅隙”;当那些“受光于庭户”者在抱怨“聂树斌案”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的时候,那些“受光于天下”者看到的却是这是一个国家法治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是的,正义终将到来,翻山越岭之后是未泯灭的光芒,哪怕长夜漆黑,太阳也终将升起。其实,“正视”社会百态与一个人的心灵格局密切相关,请不要一味地指责、谩骂——凡事被推到极端,就会蕴藏毁灭的力量,成为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诚然,在社会转型中,会有太多不如意,可是“受光于天下”者,他们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贵族,他们因为有足够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在这社会中矢志不渝、初心不改。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表达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期许——也许,那些“受光于天下”者并无伟人之志,但是,在面临属于自己时代的困惑和使命的时候,他们愿意和自己所处的时代一起去寻找解决问题的良方,他们愿意踏遍征途,仗剑走天涯。他们的剑锋在纷繁的世界划出一道光亮,锐气逼人。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唐人李贺的诗句声犹在耳。我们要走出狭小的庭户而“受光于天下”,然后,踽踽独行也好,砥砺前行也罢,我们都应努力去做一个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担当的时代守望者……
点评
在高考作文日益重视思维能力的情况下,与一般的考场作文相比,本文无疑胜在思想的深刻性——考生不仅从正面肯定、赞扬了“受光于天下”者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以及他们勇于寻找出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积极态度,而且毫不留情地指出“看客们”“情绪化的口诛笔伐不仅使事实模迷糊化,而且使那些针砭时弊、改良革新的忧国忧民者被‘污名化”,字里行间透露出考生看问题的理性精神与义正词严的气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