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鲜汇
2018-01-16
海归“不吃香”
源于理性人才观回归
近几年,“镀金式海归”面临淘汰,留学生年收入从几万元到百万元分化严重,“海归”找工作难、起薪低的新闻,时常被舆论媒体报道,尤其在用人投资趋于谨慎、精准的氛围之下,没有企业和单位愿意为平庸无为的“海归”“买单”。“海归”这些年在国内的待遇,不是从天堂跌到了地狱,而是从梦境回到了现实。海归的“光环”亦从光彩夺目变得黯然失色,人们对海归的态度,也逐渐变得冷静。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的人才观回归于理性,以头衔、标签识人才的理念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各行各业飞速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不少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达到亚洲第一,甚至全球第一的领先水平,国内大学更是在各种国际大赛上勇攀高峰、创造成就,为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正名。社会对国内外教育水平的认可度也逐渐持平,将评判学生的视角更多地转移到基本的能力水平,让有能力、有经验,能吃苦、能创新的优秀学生得到了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
(选自《新京报》2017年9月28日)
多维解读
1.中国综合国力全面增强,中国人才的社会影响力、竞争力全面提升。我们一定要具备理性的人才观,尤其在人才培养上要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引导广大对子女抱有殷切希望的父母,正确看待留学这件事,理性帮孩子选择深造方式。学生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带着先进的理论、强劲的实力进入社会,为改革发展添力。同时,我们要对人才有信心,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凝聚发展世界、引领世界的强大合力。
2.“海归不吃香”源于理性人才观的回归。我们必须摆正心态,转变认知,摘掉有色眼镜,对各类人才与劳动者都保持应有的尊重,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才才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才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离婚试卷”须慎用
2017年9月14日,一份命题人是主审法官,评卷人是原告、被告的“离婚试卷”出现在四川省宜宾县人民法院观音法庭。法官称,通过让原告、被告夫妻做题考试,来判断双方的感情情况:60分以上初步表明有挽回余地,60分以下可以初步認定婚姻关系岌岌可危。要想离婚,还得先考试,“离婚试卷”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热议。
(选自“中国新闻网”2017年9月26日)
多维解读
1.“离婚试卷”与学生考试的试卷不同,学生考试都是在统一标准下接受教育,自然就可以用格式化的试题和考卷来进行考查。但婚姻是因人而异的,且每个人的生活阅历、相处方式也不同,用“标准化”的“离婚试卷”来衡量感情好坏,值得商榷。
2.“离婚试卷”是法院工作的一项创新,但是基于它可能出现的弊端,这样的“创新”一定要避免照抄照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须理性对待。
“第二成绩单”可改变
“唯考分论”的价值认同
近日,澳大利亚某大学为学生颁发两个毕业证书的事件引发人们关注,同时也引得很多国内高校效仿。那两个毕业证书,一个是学位证书,一个是能力证书:学位证书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应试能力的体现,能力证书却是一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体现。今年起,清华大学的本科生也将不只拥有学业成绩单,还将迎来一份专用于记录创新创业、社会工作、学术科研、竞赛比赛、志愿公益等经历的第二成绩单。毕竟,再耀眼的考试分数,再炫目的身份标签,早晚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曾经的那种只要会考试、能够拿高分就能得到一切的“成功捷径”,正在发生着变化。
(选自《北京日报》2017年9月27日)
多维解读
1.“第二成绩单”改变了片面的“以考分论英雄”的模式。一些大学生凭借出色的综合素质实现了“逆袭”,要归功于更加科学、更加理性的价值认同。志愿公益通过细节推动来实现“柔软改变中国”,大学生不能缺席;激发潜力、提升能力的学术科研和竞赛比赛,也在督促大学生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不能只有学习和考试,还需要多一些“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2.在一个改革与创新的时代里,如果大学教育依然沉湎于单一的评价机制,大学生难免会遭遇市场的“滑铁卢”。“第二成绩单”传递的价值认同将扭转学业成绩的单一评价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发展综合素质,激励年轻人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读经典贵在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读经热、诵典潮,近年来风生水起,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近日有媒体报道,某读经少年花了10年时间背诵了30万字的儒家经典,结果竟然连常用字都认不全,一篇800字的作文错字连篇,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读经悲剧。还有人读经,以背诵了多少万字经典为荣,时不时卖弄于公共场合,炫技于亲朋面前,反衬出并未真正读懂经典。退学读私塾、父母担当读经“家教”、课余“读经班”异常火热……针对少儿读“经”不断涌现,日前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特设“少儿读经利弊得失之检讨”专题论坛,与会专家认为,中国教育正在逐渐回归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读经典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9月26日)
多维解读
1.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现代人读经诵典,读进去才有可能读得懂,知其深邃,跳出来才能更客观地审视经典,并在审视的过程中观照内心,有选择地指导自我。对待古学经典,需要理性相待,做到客观、科学和礼敬。
2.读经诵典,“怎么读”重要,“读成什么”也很重要。在品味与诵读的过程中,如果深切领悟到古人那种政治抱负、报国情怀、浩然正气、气节品格,并能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就意味着读出了真意,读出了滋味。
3.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陷入读死经的泥淖之中。如果把读经简单理解为死记硬背,却不知其意,实属本末倒置。我们只有在读经诵典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智慧,才是真的明白了读经的意义,才能谈得上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