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学音乐,父母先上课

2018-01-16茅为蕙

家人 2018年1期
关键词:琴童天赋陪伴

茅为蕙

有很多家长问我:是不是有天赋的孩子才能学音乐?怎样才能知道我的孩子有没有音乐方面的天赋,例如音乐感知力等等?

所有的学习在最初都有一个出发的理由(冲动),而孩子接触钢琴的初衷是什么呢?我想,大多数应该都是因为喜爱。而这份喜爱面臨的最大瓶颈是很难在后面坚持下去。

这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父母的问题?

没有天生就会唱歌的孩子

孩子们向我描述过音乐对自己的改变:学琴让自己的气质沉淀,琴键打开了自己的想象力,让他们对艺术“通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因为学过钢琴,所以在看到别人弾琴时就会有不一样的情感体悟—经受音乐洗礼的耳朵变得更敏感,更能够感受到音乐传递的情绪变化,享受到别人无法体会的乐趣。

但这样的变化需要经年积累。在中国,大多数父母并没有接受过音乐的专业训练,他们选择是否让孩子学习音乐(乐器或声乐)的判断来自两个地方:1.我的孩子喜欢;2.我的孩子似乎对音乐有一定的突出表现(例如节奏感、音准、听两遍就能唱),即他有天赋。第二条的影响力尤其大。没有天赋的学习很可能会耽误孩子,父母们想。

这样的判断往往并不准确,再有天赋的孩子,如果没有后天努力,在音乐道路上也走不了多远。而天赋也许能在最开始帮助孩子更快适应音乐的学习过程,但音乐带来的综合影响更多时候和天赋无关。

没有天生就会唱歌的孩子,也不是所有的音乐学习都是奔着专业的目的。此时父母扮演的陪伴角色尤为重要:是分享型,和孩子一起发掘音符里的秘密?是监督型,刻板地把音乐学习视为一种获取荣誉的手段?还是放任自流型,想学就学不想学就算了,随孩子自己?

我想,绝大多数父母都会希望自己成为第一种吧。

在生活中寻找音乐的快乐

在参加一个钢琴发布活动时,主办方安排了一位优秀的琴童在现场进行表演。

演奏的曲目是《牧童短笛》,和琴童的年龄及钢琴学龄非常适合。但在我听来,音乐中描述的牧童是这样的:比较纠结,比较紧张,怕被爸爸妈妈骂;非常紧张,心里想得最多的是“不要错,不要错”,笛子不要吹错,放牛放羊不要错,忍不住隔一会儿就要数一下牛羊的数目……

现场当众表演的紧张是其一,也许还和平时在家里的练习方式有很大关系:当父母过于强调“不要弹错”时,孩子记住的就是“不要犯错”。

技术的表达居于情感的表达之上,这是学习音乐最大的误区。

中国人讲“意境”,意境来自我们对音乐作品的情感理解。孩子小,理解力不够,那么在家练习时,父母就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在一大片田野中间,有一个很快乐的小牧童,他每天无忧无虑的,比我们城市里的孩子开心得多,放牛牧羊这件事他做得其实不太认真,经常躺在草地上望天,骑在牛背上吹笛子给自己的动物伙伴们听……

生活化,具象化,在类似这样的描述中,孩子能更准确地理解到音乐要表达的东西:开心、快乐。

不会,也要和孩子一起动

用故事让孩子更懂音乐,是陪伴方式的一种;一起体验,则是另一种可以延续孩子兴趣的方式。

如果我们的父母学习过钢琴,能和孩子一起弹、一起练,跟孩子四手联弹,那将是孩子最幸福的时刻。如果父母没有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只要你们能够参与、陪伴、融入,随性弹几个音,或者哪怕只是一起唱一唱跳一跳,孩子就会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享受。

这种加入,能拓宽对钢琴学习的理解:钢琴课不是动动手指的学习,除了音符就是枯燥的理论;日常生活的点滴,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是对生活场景、情感的表达;当赋予音乐故事和灵魂的时候,所有的辛苦都会化成一种动力,让所有接触到它的人产生持续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更多的音乐之美。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永远不要把艺术与荣誉、奖励绑在一起。当父母告诉孩子“学习音乐就是为了考级加分,就是为了在比赛中获奖,为自己增添光彩”时,也便是扼杀了孩子的艺术向往。

猜你喜欢

琴童天赋陪伴
陪伴
“跳水天才”全红婵:有天赋,更有努力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测测你隐藏的天赋
陪伴
用努力换天赋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我有数学天赋吗
琴童风采
琴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