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易误诊肝内胆管错构瘤一例
2018-01-16祝红晶孙若雪金英姬杨春荣
祝红晶 孙若雪 金英姬 杨春荣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电诊科 吉林省长春市 13004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0岁,无明显临床症状,于健康查体时就诊于我院,无肝炎、酒精性肝病等病史,采血化验肝功能等各项指标均正常,超声见: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区光点分布不均匀,稍粗,似呈结节感,肝内探及散在点状强回声,并见多发小的囊性回声。超声提示:肝脏弥漫性回声异常,请结合临床。CT:肝内多发低密度的囊状病灶,直径<1.5cm,增强后无强化,提示:肝内多发小囊肿。MRCP:为肝实质内弥漫分布的点状或小结节状长 T1长 T2信号影,边界清晰,肝内外胆管无扩张,增强扫描无强化 ,提示:肝内胆管错构瘤。此病并非罕见,但超声对胆管错构瘤的诊断少有报道,在检查中极易漏诊。如图1所示。
2 讨论
肝 内 胆 管 错 构 瘤(bile duct hamartomas,BDH)是一种较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由yon Meyebur于1918年首先提出并描述。大多数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出现转氨酶、胆红素异常,多数在手术或体检中偶然发现。BDH可能由于胚胎发育后期肝内胆管系统中胆管板重构受阻的结果,属于胆管板畸形中的一种[1],是一种先天发育障碍性疾病,胚胎时期,肝内胆管从肝门部向远端重塑,该病变发生在该过程的较晚阶段,因此,病变多表现为小的、外周及小叶内胆管的纤维化[2],因此其病理特点是弥漫分布于全肝的、沿肝内毛细胆管分布的囊性结构,可以为圆形、长条状、菱形或多角形状等,故可以解释肝内胆管错构瘤的超声特点:
(1)肝内多发不规则小的囊性回声,直径较小,形态欠规则,囊壁较厚。超声提示上仅表现为肝实质回声弥漫性增粗,建议患者进一步检查。
(2)部分由于囊性病变过于微小,凸阵探头难以显示,仅表现为肝实质回声的不均匀,建议抽血化验。
(3)部分表现为肝内多发点状强回声,后方伴彗星尾征。四、表现为肝内多发小的高回声结节,彩色多普勒未见明显血流信号,与肝血管瘤很难鉴别。超声首诊极易误诊为慢性肝病,肝硬化甚至弥漫性肝癌,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磁共振被认为是胆管错构瘤检出的金标准[3],但因其费用较高,无法普及成常规检查,而超声具有简便,快捷的特点,通过了解肝内胆管错构瘤的各种类型的超声特点,在体检中发现肝内胆管错构瘤并合理做出诊断成为可能,成为首选的筛选方式,胆管错构瘤还需与肝多发囊肿,肝脏多发转移瘤、海绵状血管瘤及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Caroli病)相鉴别。研究表明,根据影像学检查,便可诊断肝内胆管错构瘤。
图1
3 结论
肝内胆管错构瘤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在常规超声检查中很容易漏诊误诊,了解该病的各种超声特点,有助于提高超声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减低误诊率。
(通讯作者:杨春荣)
[1]郭锡城,高峰,王莉等.胆管错构瘤的病理特征及MRI表现[J].中国实用医刊 ,2015,42(07):27-28.
[2]SallesVJ,Marotta A,NettoJM,et al.Bile duct hamartomasthevonMeyenburgconplex[J].HepatobiliaryPancreat Dis Int,2007,6(01):108-109.
[3]田春梅,张林,冯艳等.成人多发胆管性错构瘤的CT、MRI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05):70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