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尔多斯 防沙治沙大阅兵

2018-01-16开明

绿色中国 2017年18期
关键词:库布其沙漠总场沙柳

文 开明

伊金霍洛旗防沙治沙项目区:低效林改造促林分质量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伊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不屈不挠的劳动人民进行了艰难的治沙造林,但由于当时技术不成熟、树种少、苗木短缺等因素制约,最早栽植的杨树、柳树、榆树等已进入成、过熟龄,长势衰败,形成了“小老树林”。

科学改造“小老树林”,通过创新技术让这片圣地重染绿色是鄂尔多斯人的职责和义务。为此,按照打造“绿化大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总体要求,伊旗推进生态强旗战略,把防沙治沙工作从最初的沙化土地治理向生态质量提升转变。为了提高林分质量,改善人居环境、打造森林城市和提升旅游区整体形象,从2010年开始,结合成陵大旅游总体规划,由地方政府投资,启动实施了成吉思汗陵视觉景观区绿化工程,也就是伊金霍洛旗防沙治沙项目区。此项工程以推广沙地樟子松治沙造林为主,按照针阔混交比例8:2,种植樟子松、旱柳等乔木677万株,在成吉思汗陵周边完成绿化造林面积9666.7公顷,退化、老化的杨树、榆树逐步被樟子松、旱柳等树种替代,退化林地得以全面修复,森林品质和综合防护效益进一步提升。2015年,以该项目区为核心景观区的“内蒙古成吉思汗国家级森林公园”获得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成为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的以人工林为主体的国家森林公园。

从2010年开始,绿色在星星点点中连成片形成面。依托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伊旗又采取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与地方林业生态工程、社会造林相结合的方式,在成吉思汗陵周边其他未更新的林地内启动了低质低效林改造试点项目,累计完成改造面积3000公顷,栽植各类苗木133万株,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其显著成效成为“三北”地区低质低效林更新改造示范点之一。2017年,为创新驱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国土绿化,伊旗率先创建全国唯一一处“互联网+”义务植树示范点,通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义务植树相结合,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尽责形式,推进全民义务植树。

沙漠旅游

“同一年栽下的树,为什么有的高有的低?”听到记者的疑问,同行的护林员吉日嘎拉介绍:“树活三年才叫活,前两年是抽芽吐绿向下扎根生成期,根扎牢了树后期生长就会顺利些。同一期种的树苗有的经历风霜雨雪、病虫灾害能活过来,有的树就没那么幸运,要补栽多次才能成活,所以会出现同一期的树高低、大小不一的现象,而且一棵树的成长过程中要面对病虫害,要受到当年的降水、降雪、沙土潮湿程度的影响。”

采访中,伊旗林业局种苗站站长刘飞云告诉记者:“项目区目前还在积极探索发展森林碳汇交易,林下种养殖经济,继续完善集生物多样性保育、现代林业技术展示、休闲养生体验、森林观光游憩于一体的精品公园和景区,打造优秀森林旅游品牌,发展森林旅游产业链条,最终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近十年来,伊金霍洛旗防沙治沙项目区在原属固定、半固定沙地种下的松树已经郁郁葱葱,沙土在它们的掌管下老老实实,不敢“肆意妄为”,蓝天如碧,松柏苍翠,绿草如茵,骏马嘶鸣的宜人景色尽收眼底,一草一木共同见证着低效林改造促林分质量提升的显著成效。

鲜花盛开的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沙漠治理成果丰硕

秋高气爽,天朗气清,走进库布其沙漠腹地的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经营区,放眼望去,林间草木茁壮成长,野花竞相绽放,飞鸟鸣叫嬉戏,鸡鸭啄食虫草,一派生机盎然、多彩秀美的和谐景象。

据《新剧史》记载,丙年(1905年)春正月,李叔同主事的“群学会”中出现了演剧“筹款”活动:“群学会则以经费支绌,乃藉剧筹款。事属创举,名贵异常,故售券甚易易。统计售券所得,达四百金以上。自是素人演剧,渐成市道”[2]51。

38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令人胆战心惊。

那时,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沙上房顶住不成,十年种田九年空,家家户户逃外村,黄沙漫漫无人踪。市造林总场经营的库布其沙漠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植被稀少,除丘间低地等局部长有油蒿、籽蒿和沙米等植被外,其余均为沙海无边、鸟兽不落的不毛之地。当地的人们大多过着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的艰难生活,甚至屡屡出现沙进人退、远走他乡的“生态难民”。此外,经营区内的八大季节性孔兑,每年都要向黄河输入大量泥沙,致使黄河河床不断抬高,严重影响着中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一可怕的景象,深深地印在了当地百姓的心中,时至今日,人们仍记忆犹新,甚至谈沙色变。

“三十多年前,林场没来的时候,万台兴村周边全是明沙梁,土地也全部被沙化了,房前屋后都有沙圪梁,沙丘经常滚上房顶,晚上睡觉还得顶门,不顶门沙就从家里滚回来了,实在是太危险了。”今年70岁的苏二小老人,一直生活在中和西镇万台兴村,曾经的恶劣条件令他害怕而又无奈,“风沙天气特别多,而且风沙特别大,春季种地十分困难,刚长出来苗苗就被风沙刮死压死了,往往要种两三茬才能成活,产量特别低,生活十分艰难。”

1979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启动的号角,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应运而生,一曲植树造林、绿化沙漠的绿色壮歌,就此开始响彻库布其沙漠腹地。

市造林总场总经营区位于库布其沙漠中东段,东起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三十顷地村,西至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东西长约148公里,南北宽约14公里,总经营面积126.6万亩,与准达两旗的9个苏木乡镇、22个行政村嘎查、114个合作社相邻相伴,是国家确立的“三北”防护林重点建设单位,也是目前自治区经营规模和建设成就较大的国有人工公益型林场。总场下设7个分场,其中6个分场在达旗境内,1个分场在准旗境内。

汗洒大漠几十载,砥砺前行铸辉煌。建场38年来,一代代林场人,肩负着绿化沙漠的时代使命,承载着生态建设的历史责任,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前赴后继走进人迹罕至的大漠深处,搭工棚、住沙窝,挖坑栽苗、种树播绿,把绿色的根深深地扎在沙漠之中,把风沙肆虐的库布其沙漠渐渐征服,让沙漠变成了绿洲,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绿色传奇。

38年来,市造林总场依托国家林业生态重点工程,采取人工造林、封沙育林、飞播造林、工程固沙等生态恢复措施,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129.46万亩,其中“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一至五期54.56万亩、退耕还林工程14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53.03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4.87万亩,造林补贴试点3万亩;完成义务植树30万株。目前,全场森林覆盖率高达59.7%,比建场初期提高了50.55个百分点;有林面积达到86.57万亩,比建场初期增加了10.5倍;植被盖度则由建场初期的8%提高到了65%。

此外,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规划设计院的生态效益监测结果显示:在市造林总场经营治理区域,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较建场初期分别减少了45.75%和36.01%,固定沙丘较建场初期增加了4.46倍,土壤侵蚀模数较2000年下降了6.05%,八大孔兑入黄泥沙量比建场初期减少了21.05%。同时,粮食亩产量较建场初期增长了9.5倍,达到570公斤;牲畜总头数较建场初期增长了88.25倍,达到211.8万头;农牧民人均收入较建场初期增长了127.99倍,达到15000多元。

如今,库布其沙漠腹地已形成了一条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绿色防风固沙林体系,有效地遏制了库布其沙漠北侵南扩东移,有效保护了母亲河。在绿色生态屏障的作用下,市造林总场经营治理区及周边区域,水土流失减少,生物多样性增加,森林生态功能增强,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去的可怕景象早已不见踪影。

“现在村庄周围栽了许多树,一出门,到处绿莹莹的,风沙变小变没了,农作物按节令种一茬就没问题了,林场为子孙后代办了好事!”见证了这一巨变的苏二小感慨地说。

38年来,市造林总场在生态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业+种苗、林业+牲畜、林业+家禽、林业+牧草等一系列复合经营式林下经济,并依托生态建设所形成的丰富林草资源,积极培育发展生态旅游业、林产品加工业等林沙产业,让生态与财富大方牵手,让茫茫沙海披绿生金,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多赢。截至2016年底,全场林沙产业总产值已达到1524万元。

沙漠植物

“林场经营治理区域内本来就长了许多青草,我们还能在林间空地上种牧草,非常适合发展肉羊养殖业。前几年行情好的时候,我的肉羊一年出栏六七千只,能收入六七十万元。这两年行情不好缩小了养殖规模,可一年下来还能收入十几万元,依然十分可观。”市造林总场王爱召镇九大渠分场职工刘金蝉高兴地说。

“我们全场务林人将一如既往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持续打好治理库布其沙漠绿色攻坚战,唱响新的绿色赞歌,创造新的绿色传奇,铸就新的绿色丰碑,让脚下的这片大地更绿,让头顶的这片天空更蓝。”市造林总场场长包青松表示,今后计划每年完成林业生态建设3万亩,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1%左右。

鄂尔多斯的“烧火棍”竟变身成“钱串串”

由内蒙古清研沙柳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所生产的采用沙柳木材料制作而成的“天骄圣木亭”,是鄂尔多斯市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展示的成果之一。

这家由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与伊旗政府协商共建的高新技术企业,结合当地丰富的沙柳资源,研发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绿色建材,形成循环持续产业化治沙模式,推动生态建设。记者深入该公司建有“天骄圣木亭”的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镇小霍洛作业区采访。 一路上,记者看到沿途广袤的沙地已然披上了绿装。无论是道路两旁高大的白杨树,还是时而穿插种植的沙柳、杨柴,都牢牢扎根沙地,有力地拦截着黄沙肆虐流窜。

治理后的荒漠

在对毛乌素沙漠、库布其沙漠治理中,鄂尔多斯市种植了3000多万亩的沙生灌木,被誉为“灌木王国”。其中沙柳的种植面积为1000万亩,作为最为常见的绿植,沙柳似“网围栏”般将沙地边缘紧紧封锁,改变了荒漠化恶劣的生存环境,在沙地治理中功不可没。

看似普通的沙柳,在治沙人眼里,却浑身是宝。“沙柳真是个好东西,耐旱、耐寒、耐高温、耐盐碱、耐沙埋、抗风蚀、易繁殖、生长速度还快,特别适合咱们这种沙地种植。”伊旗林业局种苗站刘站长介绍说。然而,尽管沙柳闪光点颇多,却有一个特殊性,“沙柳需要每4~5年平茬复壮,定期平茬的沙柳可以长期茁壮生长,不定期平茬它就会枯萎死掉。”刘站长补充道。平茬便会产生大量修剪掉的废沙柳条,“这些废沙柳条子以前就是农牧民的‘烧火棍子’。”刘站长说。

说话间,车子驶入了小霍洛作业区。一下车,记者看到的便是热火朝天的作业场景。内蒙古清研沙柳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一告诉记者:“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的完善‘天骄圣木亭’。目前,‘天骄圣木亭’主体结构、地面龙骨、屋顶结构承重层、防水层以及瓦片全部安装完毕。吊顶板、木地板、围栏、牌匾、展板正在安装。”李一边说边带着记者参观了主体框架已形成的“天骄圣木亭”。聊到沙柳木型材这项技术,李一颇为自豪,他向记者介绍了研发沙柳木型材的初衷:“绿色沙柳木型材工艺技术与成套装备是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不仅将剪掉的沙柳条变废为宝,形成沙漠治理的良性循环,而且,填补了国际沙柳木绿色建材领域一项空白,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根据沙柳的特点,经过原料改性、干燥、铺装组胚、压制成型、木材热处理、拆模等工序制成的沙柳木型材密度可以达到0.9~1.2g/cm3;具备防水、防腐、阻燃、环保等功能;此外,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指标,尺寸稳定性好,游离甲醛指标达到EO级指标,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格沙柳木型材和装配化沙柳木结构节能住宅,以及户外景观的木制品制作。

鄂尔多斯迎接八方宾客

“以前农牧民靠‘烧火棍子’取暖、做饭,现在我们要让农牧民靠废沙柳条子致富。”李一阐述了公司的发展理念之一。去年9月30日,内蒙古清研沙柳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结合当地农牧民以务农、打零工为创收途径的实际情况,在原料制备初加工时,组织农村合作社将沙柳加工成丝条。配置一组沙柳疏解机用工4~5人,每人每天150元,人均年收入达到3.9万元,实现精准扶贫;实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初期加工期间,128台套加工设备,每台套机组用工5人,安排就业640人,增加农牧民收入约为2500万元。此外,引导农户科学种植,种植50万亩沙柳套种经济作物50万亩,治理荒漠化土地100万亩,年经济收入估算约为1亿元。

“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期示范线成功之后,二期将扩大生产规模10万立方米产能的建设。今后公司在发展中继续秉承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坚持科学化种植、现代化管理、智能化监视、工业化生产、网络化销售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治沙新模式,最终实现‘沙漠成林、沙柳成材’的沙漠治理宏愿,为实现绿色鄂尔多斯和绿色中国做出贡献。”李一满怀憧憬地说。

猜你喜欢

库布其沙漠总场沙柳
神木风沙草滩区沙柳平茬复壮技术研究
榆林毛乌素沙地沙柳人工林生长状况调查研究
综合施策打好棉花田管“组合拳”
伽师总场积极开展震后房屋安全检查
石总场强化棉花苗期管理
石总场职工土地确权忙施肥
荷花情
花甲老汉单骑走中国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野生蒙药用植物的初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