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肥企新“围城”?
2018-01-16麦子
文|麦子
11月,国家发改委一纸《化肥行业价格法律政策提醒告诫》将化肥价格上涨的信息迅速普及到了大众视野层面。这份来自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的文件提出了包括 “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不得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不得对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等十条要求,其中价格倾销、横向垄断、纵向垄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措辞不可谓不严厉。很快天然气供应紧张,气荒造成企业大规模停产;化肥出口关税政策出台,在保持去年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下调了三元复合肥出口关税;国家增加了几百万吨化肥淡季储备贴息……与此同时,以尿素为代表的大宗化肥价格犹如脱缰的野马,一涨再涨。
农资投入是农业生产中投入占比最大的因素之一,每到重点农时季节,对于农资价格的敏感神经就一再被挑动。监管部门也将农资价格视为重点监管对象。可是在农业结构调整、重要农产品价格下跌的现实中,农资企业确实也面临了十分艰难的市场环境,这在上市化肥企业的业绩中得到了最集中的反应。2016年,氮磷钾肥企业全面亏损,即便盈利能力较强的复合肥企业,业绩也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2017年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肥企才总算有了一些喘息之机。那么,在这样一波三折的市场环境下,新三板的肥料企业情况如何?还能否得到投资者的青睐呢?
肥业真的好起来了吗?
客观地说,2017年以来化肥行业市场整体情况的确出现了好转迹象,部分产品价格同比有了不同幅度的上涨。上半年,24家在沪深上市的肥料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4.04亿元,净利润37.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40%、108.45%,呈现止跌反弹的状态,而净利润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是氮肥、磷肥企业的止亏。这波氮磷钾大宗肥料的上涨在进入四季度后,涨势越发凶猛,使得下游复合肥企业成本压力巨大。业内人士表示,国家发改委出台《化肥行业价格法律政策提醒告诫》,说明了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了在市场因素以外的其他助推化肥价格上涨的迹象,告诫之后不排除还会有具体动作。
但另一种观点却认为,这波化肥价格的上涨是对持续低迷了多时的化肥价格的矫正,不能单纯地视之为垄断价格形成的。且计算成本之后发现,仅以制造成本加上人工和折旧等,这波工厂价格上涨实际上并非利润增加,只是转嫁了原料上涨成本而已。
所以,受制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运输成本提高、粮食价格低迷、市场需求不足以及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等,全行业整体状况依旧未发生根本改变,产能仍然过剩,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运营压力依然较大。即便是依然保持较强的盈利能力的复合肥企业,6家复合肥企业中也有5家净利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除金正大、新洋丰外的四家上市企业下滑幅度较大。新三板肥企的情况也只能说是谨慎乐观,对比39家新三板肥料企业2017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与2016年同期数据来看,69.23%的公司营业收入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这一数字在去年为47.5%,整体收入实现增长的企业数量大幅增长。
高成长性打破行业产能魔咒?
2017年上半年,新三板肥料企业中近七成实现了营业收入的增长。从营业收入来看,2017年上半年新三板肥料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71.5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3亿元,平均增长率为14.76%;从净利润来看,39家新三板肥料企业共实现净利润4.06亿元,平均每家净利润为1041.44万元,平均增长率为24.64%,过半企业实现了净利润的增长。
在营收增长的企业中,天余生态营业收入2394.26万元,同比增长167.86%的业绩最为引人注目。主要原因是2016年南方洪灾使得上年同期肥料严重滞销,公司为适应国家化肥零增长政策,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就主动减少毛利率较低的复混肥的生产与销售,转而研发及生产国家政策支持的毛利率较高的有机肥料和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此类产品一经投入市场,便得到客户的普遍认可,基本上替代老客户原来所购的纯化学复混肥料。公司主营收入有机无机复混肥增加2128.944万元,增长100%;复混肥减少393.18万元,下降59.87%;BB肥减少178.84万元,下降100%。
而沃达农科则把营业收入4594.35万元,同比增长112.74%的业绩上涨归因为价格上涨。其报告期内产品销售量较去年同期增长88.66%,销售价格较去年同期也有上涨,故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较大。但据业内人士分析,其业绩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应得益于2017年沃达农科与新疆石河子农村合作银行开展“类金融”合作,采用“银行+企业+客户”联动,也就是经销商以自有资产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购买沃达农科产品,由经销商提供抵押物的同时,由沃达农科为经销商该笔融资向银行提供担保;银行将贷款发放给经销商后,指定用途为支付沃达农科货款,沃达农科据此向经销商发货,这种模式有效地推动其销量的上涨。
从各企业的毛利率看,新三板肥料企业基本上具有较高的毛利率,绝大多数企业的毛利率都维持在10%以上,39家企业均毛利率为28.72%,其中36家企业毛利率超过10%,最高的超过70%,仅有民和生物一家企业的毛利率为负值。尽管一些新三板企业表现出了较高的成长性,但面对着行业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困扰,其终端开拓能力有待提高,新产品的终端体验仍然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不管是毛利率较高的企业还是毛利率低的企业,都存在终端推广不畅的情况。新三板肥料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不高以及销售网络的不健全,同时缺少广告宣传以及基层推广的有效手段,这使得他们在推广自身的特色产品时,短时间难以被客户认可。
整体来讲,新三板肥料企业半数以上实现了净利润的增长,增长率平均值为24.64%,超过10%的有19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但各家企业的差异也非常大。从净利润额度来看,新三板肥料企业净利润在1000万以上的有8家,其中一家新型复合肥企业(远东国际)和一家磷复肥企业(祥云股份)净利润过亿元;净利润亏损的企业共有10家,除石大科技外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从净利润同比增长情况来看,福慧科技、金和福、澳佳生态、沃达农科等10家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00%,三炬生物、大众科技、沃土生物、帝益生态、澳坤生物5家下降超过100%。
新三板肥企:机遇还是围城?
39家新三板肥料企业上市时间主要集中在2014—2016年,其中2014年8家,2015年19家,2016年11家,仅有精耕天下1家是2012年在新三板上市。可以说,肥料市场整体风云难测的时候,给了中小企业异军突起的机会,登陆新三板成为非常好的选择,但同样是市场的变化,也给新三板上的肥料企业制造了不小的发展瓶颈。新三板之于肥企,似乎真有些“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冷暖自知”的境遇。
一般认为,目前的肥料行业基本可以划分为两大阵营,一个是传统肥料阵营。尿素、磷肥、钾肥和通用型复合肥企业,其核心的竞争优势在于成本和渠道,在这一块市场,行业龙头企业的市场地位已经基本确立,格局趋于固化,同时小型传统肥料企业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另一个是新型肥料阵营。这些企业主要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以农业应用技术创新和终端服务为导向。因此,肥料行业这种局面被很多人形容为,要么大而强,要么小而美。
对中小型企业而言,在大宗化肥的竞争上已经很难获得竞争优势,向有机肥、微生物肥料、水溶肥、土壤调理剂等新型肥料转型是很多新三板企业的选择。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这类“小而美”的企业仍然会存在发展机会。这些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它们的渠道、服务体系以及应用技术的积累和集成能力。
从融资情况来看,泰谷生物、根力多股份、澳坤生物三家的融资额超过了其他新三板肥料企业融资额的总和,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同时远离弱小企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除了行业性质外,规模也是资本要考虑的问题。从主营业务来看,除祥云股份、金象赛瑞、远东国际、天余生物分别是以磷复肥、硝基肥、复合肥为主要产品外,其他企业均以生物肥、有机肥、水溶肥、土壤修复或作物专用肥等其中的一项或多项为主营业务,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对土壤修复、农业全产业链等新业务展开了尝试。
行业性质决定了企业是否具有较好的成长性,新三板肥料企业大部分涉及新型肥料,这与当前国家政策导向和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需求相适应,因此新三板企业目前来看仍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通过对营业收入、毛利率、净利润的分析可以看到新三板肥料企业的成长性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有较高毛利率的企业未必有好的业绩,而即使保持了较高净利润增长率的企业也要通过时间来检验其成长的可持续性。这些都将实质性地影响到资本对新三板肥企的兴趣,对后来者来说也是一道不易逾越的槛儿。进还是退,确实不是可以轻易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