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2018-01-16钱可琼
钱可琼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中医医院 四川 广安 638500)
创伤性四肢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近年来,由于交通业、建筑业的迅速发展,该病的发生率有了明显增加的迹象,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患者发生骨折后,会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通过内分泌系统、体液以及神经调节,进而导致凝血功能指标以及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如果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患者发生第二次损伤,对其身体健康危害极大,及早的明确患者机体纤溶系统以及凝血系统的变化,有助于临床医师及早的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1-2]。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为了分析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特随机收集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55例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以及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人员55例查究,汇总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研究对象:随机收集本院收治的55例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作为试验组,均满足《骨及骨关节疾病诊断学》中对创伤性四肢骨折的诊断标准,且均经MRI以及CT确诊为创伤性四肢骨折,以及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人员55例作为对照组,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为研究时段。试验组女性21例,男性34例,年龄区间是23~62岁,平均年龄为(42.6±9.8)岁,其中20例是开放性骨折、35例是闭合性骨折;骨折原因:18例是跌落伤、28例是车祸伤、9例是其他。对照组女性22例,男性33例,年龄区间是25~61岁,平均年龄为(43.5±8.8)岁。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优异的可比价值。所有研究对象以及家属于研究前均知情本次研究,且对《知情同意书》阅读并签字,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1)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疾病、免疫功能系统疾病、重大感染的。(2)心肺功能不全、重度肥胖的。(3)配合度、依从性较差的。(4)存在精神疾病、沟通障碍的。(5)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的。(6)家属、患者不支持本次研究的。(7)研究前服用过影响凝血四项、血液流变学药物的。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入组时,试验组患者在术前以及术后第三天、第七天、第十四天釆集1.8ml静脉血于含有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0.2ml混匀,分离血浆应3000转/分,离心10分钟,采用全自动凝血仪(型号:法国STAGO)检验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APTT、PT、TT、FIB指标以及四肢创伤性骨折术前、术后第三天、第七天、第十四天的APTT、PT、TT、FIB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4.0软件统计本文研究数据,计量资料(凝血功能指标),用±s表示,是t检验,P<0.05,具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试验组APTT为(26.25±5.11)s、PT为(8.02±3.17)s、TT为(9.06±2.69)s、FIB为(4.59±1.11)mg/L; 对照 组 APTT为(35.76±6.95)s、PT为(12.69±2.22)s、TT为(13.62±3.99)s、FIB为(2.26±0.84)mg/L。试验组的APTT、PT、TT显著较对照组的低,FIB显著较对照组的高,P<0.05,具统计学差异。
2.2 试验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试验组55例研究对象,术前APTT为(25.26±5.27)s、PT为(8.02±2.27)s、TT为(9.02±2.75)s、FIB为(4.32±0.98)mg/L;术后第三天APTT为(24.03±5.01)s、PT为(7.53±2.01)s、TT 为(8.32±2.01)s、FIB 为(5.99±1.11)mg/L;术后第五天APTT为(27.89±5.44)s、PT为(8.89±2.57)s、TT为(9.62±2.87)s、FIB 为(5.32±1.01)mg/L;术后第七天APTT为(36.85±4.86)s、PT为(12.36±2.58)s、TT 为(13.63±2.86)s、FIB 为(2.86±0.69)mg/L。术前APTT、PT、TT指标显著高于术后第三天的,显著低于术后第十四天的,具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术后第七天的比较P>0.05;FIB指标术前显著低于术后第三天的,显著高于术后第十四天的,具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术后第七天的比较P>0.05。
3.讨论
创伤性四肢骨折在骨折疾病中的发生率较高,骨折后患者血管壁遭到破坏,机体中的血液呈一种高凝状态,极易发生DVT(深静脉血栓)以及PE(肺栓塞),将近50%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 DVT,DVT无显著的临床特征,发病初期病情隐匿,极易被忽视。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机体中凝血功能紊乱,一般情况下,即便是少量的促凝物质进入到血液循环中或者凝血因子被激活,也不会导致血液凝固,血液循环依旧可以保持通畅,这主要与血液的纤溶动态平衡以及抗凝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一旦机体的纤溶系统或者抗凝功效降低,极易形成血栓或者出现高凝状态,如果上述功能亢进,则患者出血的概率会大大增高[3]。当患者发生骨折后,大量的凝血酶原会被释放到血液循环中或者被激活,凝血酶会将活化纤溶酶原、水解纤维蛋白原、蛋白C、凝血因子以及血小板激活,通过内源性或者外源性途径参与到凝血系统中,收到钙离子的影响,大量的纤维蛋白原则会转化为纤维蛋白,其次由于机体损伤的缘故,肝脏会合成并且分泌纤维蛋白原,导致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升高,这也是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在骨折之后出现血液高凝状态的一个主要原因,期间由于患者机体中血液流动的速度明显减慢,血液的黏稠度显著增加,导致血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由于触动了纤溶系统,激活了纤溶酶原,导致机体的纤溶系统亢进,由于纤溶以及凝血两个过程同时启动,并且是一种不平衡的启动,导致患者机体凝血功能紊乱。血液流变学主要是研究机体血液的变形性和流动性,血液黏稠度是衡量血液流动性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如果血液黏稠度越大,则表明血液的流动性越小,一般情况下,血液的流动性与机体的血液黏稠度是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两者之间一旦一者变化,相应的平衡关系也会被破坏,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由于凝血系统遭到破坏,导致血液处于一种高凝状态,进而血液中的血浆黏度以及全血黏度均有了明显升高,如果凝血系统出现纤溶亢进,血浆黏度以及全血黏膜均会有所降低[4]。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临床用于检验机体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可对机体中凝血因子Ⅷ、IX、XI、XⅡ水平做出准确、有效的反应。凝血酶原时间是临床用于检验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可对机体组织因子的质与量以及凝血系统中的因子VⅡ做出有效反应。凝血酶时间可以用来检测循环系统中的抗凝物质,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纤维蛋白原可引起机体纤溶系统以及凝血系统紊乱,增加血液黏稠度,导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大大缩短,因为纤维蛋白原参与了机体的炎症反应,同时对肝脏造成一定的刺激,导致肝脏合成大量的纤维蛋白原,增加其在血液中的水平,使得机体的纤溶系统、凝血系统更加紊乱,血液黏稠度显著增加。术前由于患者外源性、内源性的凝血系统被激活,导致机体中的抗凝物质减少,实施手术治疗后,由于受到手术创伤性的影响,机体中的炎症反应以及应激反应显著增加,在术后第七天,经过凝血-抗凝血、纤溶、纤溶抑制等条件的影响,由于骨折疾病以及手术带来的不良因素逐渐消除,APTT、PT、TT、FIB指标逐渐开始恢复正常,术后第十四天基本恢复至正常。本文研究示:试验组的APTT、PT、TT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FIB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且术前APTT、PT、TT指标显著高于术后第三天的,显著低于术后第十四天的,具统计学差异,P<0.05。在李秀敏[5]的研究中,骨折组的APTT、PT、T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的,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与本文研究结果不谋而合,证实了凝血指标在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检测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参考、借鉴价值。
综上所述: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检测凝血功能,可有效分析患者病情与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血液黏稠度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临床医护人员及早的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DVT以及PE等疾病的发生率,对于加快病情恢复、改善患者预后以及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洪义,高明林.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骨折后凝血指标变化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J].血栓与止血学,2015,21(1):10-12.
[2]李艳超,刘勇,黄波.损伤控制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并四肢骨折患者凝血功能影响及疗效分析[J].中国骨伤,2017,30(3):198-201.
[3]刘根廷.创伤性骨折患者手术前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指标变化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3):78-79.
[4]李东阳,陈兴国,王勇,等.凝血功能指标与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5):789-792.
[5]李秀敏.对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9):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