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疯顶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2018-01-16温静
温 静
(封丘县农牧局,河南 封丘 453300)
玉米疯顶病又名丛顶病、指疫霉病,是霜霉病的一种,多发生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是影响玉米生产的潜在危险性病害。玉米疯顶病20世纪60年代在东南亚、印度、非洲和美国大面积发生,并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20世纪70年代我国广西、云南已有报道,随后在宁夏、新疆发生面积较大。近年来,由于制种基地的相对集中,引种频繁等原因,该病有进一步扩大蔓延的趋势。
病区一般田间病株率5%~10%,严重发病地块病株率高达50%以上。95%以上的玉米疯顶病病株不能结实,因此,田间病株率相当于产量损失率,所以,该病对玉米生产危害极大。
1 玉米疯顶病症状及病原
1.1 苗期症状
病菌从玉米苗期侵染植株,并随植株生长点的生长而到达雌穗和雄穗。病田苗期病株呈淡绿色,6~8叶开始显症。株高20~30 cm时部分病苗形成过度分蘖,每株3~5个或6~8个不等,叶片变窄,质地坚韧;亦有部分病苗不分蘖,但叶片黄化且宽大,或叶脉黄绿相间,叶片皱缩凸凹不平;亦有部分病苗叶片畸形,上部叶片扭曲或成牛尾巴状。
1.2 成株期症状
玉米疯顶病典型症状发生在玉米抽雄后,并有多种表现类型。
1.2.1 雄穗全部畸形 全部雄穗异常增生,畸形生长。小花转为变态小叶,小叶叶柄较长、簇生,使雄穗成刺头状,即“疯顶”。
1.2.2 雄穗部分畸形 雄穗上部正常,下部大量增生呈团状绣球,不能产生正常雄花。
1.2.3 雌穗变异 果穗受侵染后发育不良,不抽花丝,苞叶尖变态为小叶,成45°簇生;严重发病的雌穗内部全部为苞叶;部分雌穗分化为多个小果穗,但均不能结实;穗轴呈多节茎状,不结实或结实极少,且籽粒瘪小。
1.2.4 叶片畸形 成株期上部叶片和心叶共同扭曲成不规则团状或牛尾巴状,部分呈环状,植株不抽雄,也不能形成雄穗。
1.2.5 植株矮化 病株轻度或严重矮化,上部叶片簇生,叶鞘呈柄状,叶片发窄。
1.2.6 植株超高生长 部分病株疯长,植株高度超过正常植株高度1/5。此种类型的病株头重脚轻,易折断。
1.2.7 植株出现不正常分枝 部分患病植株的中部或雌穗会发育成多个分枝,并有雄穗露出顶部苞叶。
1.2.8 发生瘤黑粉病 部分感病植株同时伴有瘤黑粉病的发生,簇状雄穗、雌穗和茎秆上有瘤黑粉病包。
1.3 病原菌
玉米疯顶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大孢指疫霉。
2 玉米疯顶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2.1 发病条件
玉米苗期是主要感病期。播种后短期内或4~5片叶前,土壤湿度饱和,疯顶病易发生。土壤湿度饱和状态持续24~48 h,就能完成侵染。这可能是饱和的湿度使土壤中的卵孢子开始发芽,并提供适宜游动孢子活动的条件,使其能顺利到达玉米侵染点。适于侵染的土壤温度幅度比较宽,在叶面上形成孢子的适温为24~28℃,孢子发芽适温12~16℃。多雨年份和低洼、积水田极易发病。
2.2 传播途径
受疯顶病危害的玉米,一般不能结实,仅少数轻病株(5%左右)能正常结实形成种子。另外,病田中被感染未表现症状的“健株”所产生的种子,有很高的带菌率。因此,带病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可忽视。而且病残体是已发病田下年发病的重要病原,生产上应注意防范。
3 玉米疯顶病防治对策
3.1 植物检疫
加强植物检疫,严格控制病区,避免从病区、病田调种。
3.2 农业防治
一是适期播种,播种后严格控制土壤湿度,5叶期前避免大水漫灌,及时排除降雨造成的田间积水。
二是及时拔除田间病株,集中烧毁或高温堆肥。三是清除田间病残体,收获后彻底清除并销毁田间病残体,然后深翻土壤,避免病菌在田间扩散。
四是选用抗病品种,发病与品种有一定的关系,通常马齿型种比硬粒型种抗病,生产上可选用郑单958丹玉13等玉米品种。
五是轮作倒茬,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如豆类、棉花等。
3.3 药剂防治
3.3.1 药剂拌种 玉米播种前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量的0.4%拌种;或用3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200~300 g,拌100 kg玉米种;或用种子量的0.2%的瑞毒霉有效成分拌种。
3.3.2 喷雾防治 在田间于发病初期,可用1∶1∶150的波尔多液,每隔7~14 d喷一次,连续喷2~3次;或用60%灭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 2~1.3 kg/hm2,对水750 kg/hm2,均匀喷雾;或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