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治疗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2018-01-16骆显勤陶宁胡建平
骆显勤 陶宁 胡建平
(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 四川 遂宁 62900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指患者连续出现3次以上的房室交界性早搏或者房性早搏而导致的异常性心律,而甲亢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及无器质性心脏病年轻人均为高危发病人群,症较轻的患者会感到心慌胸闷,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则因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印象出现头昏现象,甚至出现意识丧失现象,具有阵发性及突发性的特点,为更加准确的把握其治疗时机,因此急诊早期多为患者进行药物干预治疗[1]。笔者为探讨急诊治疗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将我院收治的106例患者纳入研究中,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5年2月至2018年1月期间急诊科收治的10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纳入研究中,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参照组(63例)患者采用维拉帕米干预治疗,研究组(63例)患者采用三磷酸腺普干预治疗。入选患者均符合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诊断标准。参照组患者中男33例,女30例,年龄19至62例,平均(35.4±3.8)例,病程1至5年,平均(4.6±1.3)年,其中34例患者的心率大于200次/min,其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2小时;研究组患者中男32例,女31例,年龄20至64例,平均(35.8±3.7)例,病程1至4年,平均(4.2±1.4)年,其中32例患者的心率大于200次/min,其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2小时;两组入选患者的基础资料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数据可用于研究及比较。
1.2 方法
入选患者接受干预治疗前均取平卧位,快速为患者建立呼吸通道及静脉通道,并运用心电图24小时密切监测并记录患者的心率变化情况。参照组(63例)患者采用维拉帕米干预治疗:将5mg维拉帕米加入20ml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中,为患者进行静脉注射。研究组(63例)患者采用三磷酸腺普干预治疗:选用三磷酸腺普二钠注射液,取20mg与5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进行稀释,为患者进行静脉注射,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如效果欠佳可隔5分钟加注20mg,每天注射量应小于40mg。
1.3 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取得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转复时间情况。治疗有效率可分成显效(注射药物30分钟内,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注射药物30分钟内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注射药物30分钟内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有效率=(显效+有效)例/%。不良反应有胸闷、恶心、头痛及乏力等。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收集到是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运用(±s)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转复时间
研究组63例患者中显效48例,有效12例,无效3例;参照组63例患者中显效39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因此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5.2%(60/63)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2.5%(52/63),数据差异性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的转复时间为(4.52±2.15)min显著优于参照组的(8.56±2.05)min;数据差异性显著(P<0.05)。
2.2 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
研究组63例患者总共计4例出现胸闷、恶心、头痛及乏力等不良反应,而参照组63例患者总共计13例出现胸闷、恶心、头痛及乏力等不良反应;因此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3%(6/63)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0.6%(13/63),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
3.讨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常常为突然发作,患者的心率在短时间内增快到150~250次/min,持续时间达数秒、数小时甚至数日,心率大于200次/min时其最主要的表现为心悸,但患的心脏病基础或者心率超过200次/min时,其临床症状则可表现为乏力、头晕、心绞痛、呼吸困难,严重的可导致昏厥[2]。维拉帕米及三磷酸腺普均为临床干预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常用药物[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95.2%:82.5%),数据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转复时间短于参照组,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6.3%:20.6%),两组数据差异性显著(P<0.05)。
由此可见,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急诊治疗,使用三磷酸腺普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及转复时间均优于维拉帕米,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