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进展

2018-01-16马克然

医药前沿 2018年6期
关键词:单克隆激酶靶点

马克然

(四川省平昌县人民医院 四川 平昌 636400)

1.引言

当前,分子靶向治疗不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它已经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地提及,成为了肿瘤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之所以会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它以肿瘤细胞的特性改变为作用靶点,既可以发挥出更强的抗肿瘤活性,又能够治疗过程中对正常细胞产生的消极影响,如毒副作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2.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相关的分子靶向药物

关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相关的分子靶向药物,主要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单克隆抗体两种。

2.1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应用于抗肿瘤治疗中,可以进入到肿瘤细胞内,对表皮生长因素受体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且在干扰ATP结合阻断激酶自身磷酸化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1]。现阶段,临床上该类药物有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拉帕替尼等。大量研究学者通过研究发发现,吉非替尼能够产生良好疗效的预测因子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否为突变型成为其重要的预测因子之一,该临床指导意义同样适用于厄洛替尼、阿法替尼。拉帕替尼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双重激酶抑制剂,在治疗原发性乳腺癌上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

2.2 单克隆受体

单克隆受体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单克隆受体对特地受体的胞外区有着特异性的识别效果,并且与配体形成竞争关系,以此阻断EGFR家族的激活及其下游信号蛋白的磷酸化[2]。另一方面,在内吞降解方面,单克隆受体可以起到重要的诱发作用, 以此实现减少受体密度的目的, 进而实现减弱细胞生长信号的传导的目标。当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单克隆实体药物有很多,如曲妥珠、西妥昔单抗、帕妥珠单抗等。以西妥昔单抗为例,如果基因发生突变,K-RAS蛋白持续活化,不受上游信号影响,从而导致针对ErbB1的单克隆抗体在K-RAS突变时无法有效发挥抗肿瘤作用。

3.与血管生成抑制相关的分子靶向药物

关于与血管生成抑制相关的分子靶向药物,以VEGF和VEGFR为靶点成为最常见的抗血管生成分子靶向研。

3.1 靶向VEGF的药物

关于靶向VEGF的药物,该类型药物结合3种类型的酪氨酸激酶受体,一种是VEGFR1,另一种是VEGFR2还有一种是VEGFR3。VEGFR2是与血管生成和血管渗透性相关的最重要受体,和VEGF-A 结合发挥作用[3]。贝伐单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药物,它具有非常高的亲和力,能够与所有VEGF类型类型,从而实现抑制新生血管生产的目的。从当前该类药物治疗肿瘤疾病的情况来看,贝伐单抗是最为成功地血管抑制类药物。该药物的适应性非常广泛,能够同其它化疗药物一起应用于转移性结肠癌、转移性肾癌等癌症治疗中,可以起到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已经被临床医学所广泛认可。

3.2 靶向VEGFR的药物

靶向VEGFR的药物中,小分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最为主要的药物类型之一,其与EGFR TKIs非常相像,但是特异性并没有那么强,临床通常将其与其它受体家族进行结合应用[4]。所以,临床上又将该类抑制剂称为多靶点激酶抑制剂。当前,小分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经被批准的有索拉菲尼、乐伐替尼、瑞格非尼等,这些药物能够针对不同靶点与肿瘤细胞的增值等具体情况,应用于肾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等癌症的治疗中,对于抑制血管的形成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4.与细胞膜特异性抗原相关的分子靶向药物

该类药的靶向抗肿瘤药物比较多。通常情况下,CD20在B细胞(正常或癌化)中的表达更多。另外,在正常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的浆细胞中,CD20无表达。因此临床在治疗肿瘤疾病时,已经将CD20视为B淋巴细胞瘤治疗的一个很好靶点[5]。这类药物常见的如妥昔单抗、替伊莫单抗、托西莫单抗等。为了更还地对与细胞膜特异性抗原相关的分子靶向药物进行研究,本文以替伊莫单抗和托西莫单抗为例。替伊莫单抗的作用机制是,ibritumomab的互补-决定区域与B淋巴细胞上的CD20抗原结合。托西莫单抗可能作用机制包括多个方面,如诱导细胞凋亡、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等。另外,细胞的死亡和放射性同位素的电离辐射相关。

5.结语

总而言之,已经有越来越多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被批准应用于肿瘤疾病的治疗中,并且数量呈现出逐渐的上升趋势。必须承认的是,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是肿瘤化疗药的一次飞跃,极大地促进了肿瘤治疗水平的提高,在今后的临床肿瘤治疗中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张庆文,尤启冬,周后元.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3,44(2):192-199.

[2]刘亮,李明春.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作用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5(5):711-714.

[3]胡宏祥,王学清,张华,等.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15,12(10):1232-1239.

[4]娄小娥,陈敏,杨波.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毒性研究进展[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7(5):473-478.

[5]喻玮,裘云庆.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评价,2013,30(5):271-277.

猜你喜欢

单克隆激酶靶点
维生素D受体或是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蚓激酶对UUO大鼠肾组织NOX4、FAK、Src的影响
蚓激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在新型冠状病毒和其他人冠状病毒中的研究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抗HPV18 E6多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黏着斑激酶和踝蛋白在黏着斑合成代谢中的作用
心力衰竭的分子重构机制及其潜在的治疗靶点
TSH受体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关键因素